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고종 11년
1874년 (갑술)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31책(탈초본 2807책) 고종 11년 11월 15일 갑인
1874년 同治(淸/穆宗) 13년
요목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行都承旨
金炳始
緣故出
。 行左承旨
徐臣輔
奉命在外
。 行右承旨
申道熙
藥院進
。 行左副承旨
任孝準
坐直
。 右副承旨
金聲根
坐直
。 同副承旨
趙昌夏
坐直
。 注書
沈相學
。 假注書
李敎夏
。 事變假注書
崔鼎獻
。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藥房提調
尹宜善
, 副提調
申道熙
啓曰, 臨殿受賀, 勞動旣多, 伏未審夜間, 聖體若何,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臣等率諸御醫, 趁早入診, 詳察聖候爲宜。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中宮殿氣候, 何如? 臣等不任區區伏慮, 敢來問安, 竝此仰稟。 答曰, 知道。 大王大妃殿·王大妃殿·大妃殿氣候一樣, 中宮殿氣候安順, 卿等不必入侍矣。 大王大妃殿·王大妃殿·大妃殿·中宮殿口傳問安。 答曰, 知道。
○ 藥房提調
尹宜善
, 副提調
申道熙
啓曰, 臨殿受賀, 勞動旣多, 伏未審夜間, 聖體若何,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臣等率諸御醫, 趁早入診, 詳察聖候爲宜。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中宮殿氣候, 何如? 臣等不任區區伏慮, 敢來問安, 竝此仰稟。 答曰, 知道。 大王大妃殿·王大妃殿·大妃殿氣候一樣, 中宮殿氣候安順, 卿等不必入侍矣。 大王大妃殿·王大妃殿·大妃殿·中宮殿口傳問安。 答曰, 知道。
○ 政院啓曰, 右副承旨
金聲根
, 今日不爲仕進, 卽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政院啓曰, 右副承旨
金聲根
, 今日不爲仕進, 卽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傳曰, 左諭善子姪中, 如有年長者, 令該曹問名瓜近, 初仕作窠, 口傳擬入。
○ 傳曰, 左諭善子姪中, 如有年長者, 令該曹問名瓜近, 初仕作窠, 口傳擬入。
○ 傳曰, 大臣政府堂上, 引見。
○ 傳曰, 大臣政府堂上, 引見。
○ 議政府啓曰,
關西
後運襦衣四百九領, 紙衣一百領, 照數稱量, 木品紙品, 亦爲看審監封, 逢授於齎去禁軍處, 沿路輸運及本道頒給等節, 更爲各別關飭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議政府啓曰,
關西
後運襦衣四百九領, 紙衣一百領, 照數稱量, 木品紙品, 亦爲看審監封, 逢授於齎去禁軍處, 沿路輸運及本道頒給等節, 更爲各別關飭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奎章閣啓曰,
景慕宮
·
望廟樓
, 今望奉審, 無頉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奎章閣啓曰,
景慕宮
·
望廟樓
, 今望奉審, 無頉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御營廳啓曰, 本廳千摠
具奭祖
, 身病甚重, 勢難察任, 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御營廳啓曰, 本廳千摠
具奭祖
, 身病甚重, 勢難察任, 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又啓曰, 本廳千摠, 今當差出, 而擬望之人乏少, 外任竝擬, 何如? 傳曰, 允。
○ 又啓曰, 本廳千摠, 今當差出, 而擬望之人乏少, 外任竝擬, 何如? 傳曰, 允。
○ 甲戌十一月十五日巳時, 上御
熙政堂
。 大臣政府堂上引見入侍時, 行都承旨
金炳始
, 記事官
李敎夏
·
沈相萬
, 事變假注書
崔鼎獻
, 記注官
金在鼎
, 領議政
李裕元
, 政府堂上知三軍府事
李景夏
·
鄭健朝
, 吏曹判書
趙基應
·
姜蘭馨
, 知三軍府事
梁憲洙
·
李鎬俊
·
尹滋悳
, 校理
朴鳳彬
,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仍命大臣進前。
裕元
進前問候, 各殿問候訖。
裕元
奏曰, 登筵稍久, 諸節間, 不以乖候有愆乎? 上曰, 調將間, 果難適矣。
裕元
曰, 近日朝霧甚不宜, 而冬日之寒, 卽是常候也。 上曰, 果然矣。 上曰, 次對爲之。
裕元
曰, 聖人之一言一事, 無非實, 此先儒之論也。 言而無實, 是空言也, 事而無實, 是與不施等耳。 是以, 古昔哲辟, 必以實心而行實政, 詢事考言,
舜
之所以懋實也, 彰信兆民,
湯
之所以懋實也。
殷盤
之施實德,
漢宣
之核名實, 昭載簡策, 有不能勝言, 而猗我列聖朝, 治法政模, 上侔三代之隆熙, 下軼兩漢之少康, 先正臣
李珥
, 以懋實二字, 爲人君立志之要曰, 終朝設食, 不得一飽, 空言無實, 豈能濟事? 又曰, 經席之上, 章奏之間, 無非嘉謨讜論, 足以治國, 而未見一弊之革, 一策之施者, 只是不務實效故也。 先正此言, 可謂矜式後世, 而臣於經席之上, 無一義敷陳, 章奏之間, 無一事繩糾, 曷嘗有革一弊施一策者, 一毫近似於實地邊乎哉? 伊來滔滔, 專尙浮華, 不務樸實之政, 臣之條奏, 未免於是, 殿下前後批旨, 亦未免於是, 朝紙一頒, 見之者, 俱不免於是, 公車堆積, 便歸文具, 月前賓對畢後, 歎息仰奏者, 實由於此也。 正心誠意, 爲明德新民之本, 惟殿下念慮之發, 一出於誠, 是盡誠意之實, 廓然大公, 不偏不倚, 以盡正心之實, 任賢去邪, 不疑不貳, 以盡用賢之實, 視民如傷, 憂勤惕念, 救其願欲而必遂之, 咨其弊瘼而必除之, 以盡保民之實, 天心悅豫, 和氣充塞, 災沴消滅, 慶祥疊至矣。 懋哉懋哉。 上曰, 懋實二字, 果爲敎化之源, 而治體之先也。 卿之實心陳勉, 如是切中, 予亦實心服膺矣。
出擧條
裕元
曰, 妄陳懋實之義, 旣已承批矣。 陳腐之說, 無足有槪, 而實心爲政, 實政及於民, 則治化之盛, 於斯可見矣。 上曰, 卿言果善矣。
裕元
曰, 臣以纔以務實之意, 仰奏矣。 務實之政, 莫先於實學, 漢儒之言, 不務當世
〈之〉
名, 務道德之實, 踐履篤實, 惟在聖上一心上工夫, 而上無講習之實, 作轍無常, 下無則傚之實, 趨嚮昧方, 閭巷之間, 不聞讀書之聲, 庠序之中, 每有倚席之歎, 異端往往潛伏, 正學浸浸湮晦, 緇尼遍滿於諸路, 巫覡恣橫於城闉, 昔之紙幡, 今作繡幢, 昔之栲圈, 今作錦棚, 財貨糜費, 多由於此, 臣雖略加禁斷, 而叢碎之響, 迄未休息, 習俗靡靡, 莫可遏止, 爲今之道, 先自聖躬, 警飭淬礪, 講聖賢之書, 行聖賢之事, 矻矻孜孜, 則正氣撐宙, 邪氣自息, 丕變之風, 亶在一轉移間事, 故冒悚仰達矣。 上曰, 崇正息邪, 實在講學, 敢不以卿言佩服乎?
出擧條
又敎曰, 巫覡之弊近甚, 都城亦然, 惑人志糜人財, 爲害如是矣。
裕元
曰, 聖學高明則此弊自熄, 臣所以仰勉者也。 又奏曰, 法令之不行, 卽國綱之解弛, 而國綱之解弛, 是臣之責, 臣何敢更言禁條, 而禁條中, 禁奢侈禁潛屠, 屢煩筵敎, 不得不申明乃已矣。 禁侈之條, 俱是稟定於榻前而行之者, 則孰不聞孰不知, 而街路之上, 揚揚拂拂, 恬不顧忌, 禁隷撞觸, 故自先避, 法司知名, 莫敢誰何, 細究其由, 非但犯禁, 有若角勝者然, 事之痛歎, 莫此爲甚。 至於禁屠一事, 刑吏之出, 未敢闊狹, 而如有一捉, 困厄備至, 雖欲奉行朝令, 其勢末由。 以外庖言之, 尤無防限, 深巷村曲, 無處不設, 所見駭惡, 臣擧此仰奏, 非止一再, 道臣守宰, 莫之省察, 或有猛着之人, 傳相非笑, 苟如是, 其何以成國體乎? 法司堂上, 事當久任, 而有難偏苦, 隨其有闕, 各別擇差事, 分付銓曹,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仍敎曰, 私屠之弊, 予亦欲言之矣。 近聞諸繡衣之言, 則外邑多有此弊云, 甚可駭歎。 雖以
京城
言之, 庖廚夥多, 令法司另加禁斷, 可也。 懸房定數, 爲幾處乎?
裕元
曰, 二十三懸房法司堂上, 今方登筵, 面承此敎, 而今此諸堂, 皆善爲之人, 必當痛禁, 而懸房則元數外, 竝爲革罷乎? 上曰, 禁屠之事, 全爲農事, 非爲牛畜, 而認以爲不必禁推屠, 無勢何以業農乎? 予亦隨聞, 當爲嚴處, 而大臣另飭痛禁, 期有實效, 二十三懸房外, 一切禁斷也。
裕元
曰, 謹依聖敎, 而牛疫近熾, 農民甚艱, 安得不嚴禁乎? 今此下敎, 萬萬惶悚矣。 又奏曰,
萬東廟
祭需位結二十結, 以邑結中劃付事, 已有判下者, 而儲留及祭官供饋員役料布條, 合爲一千四百五十六兩, 就本邑上納還耗作錢中, 每年劃給之意, 分付度支及該道道臣,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裕元
曰, 卽見
黃海
監司
閔台鎬
所奏, 則其一,
大興山城
餉還, 依癸丑例, 民邑蘇醒間, 全數下捧, 只以耗錢及襍費輸送事也。 山城之役, 專爲蓄積, 且爲募民, 則已爲下捧者, 爲念民弊, 有難變通, 已爲上捧者, 今成其規, 揆諸陰雨之備, 不宜更爲着手, 置之。 其一,
椒島鎭
所在僕牧場, 每年春秋元上納外, 十年排納馬匹代錢條, 特爲蕩減, 執摠蕃息之規, 從今變通事也。 本島設鎭, 雖曰稍久, 尙未成樣, 而有此痼瘼, 不可不念排納條, 限折半特蕩執蕃之規, 該寺自有定例, 勿論。 其一,
延安
陳結三百餘結, 向蒙權減之惠, 其外六百餘結, 一體許頉事也。 本邑陳土三百餘結之停稅屬耳, 而又有此請, 雖極未安, 以爲民而仰奏, 則其在寧失之義, 不無參量, 特下已施之澤似好,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裕元
曰,
延安
將可以爲邑, 國計雖曰甚窘, 邑弊豈可不念乎? 上曰, 邑勢旣如此, 則何可無存恤之政乎?
裕元
曰, 此
慶尙
監司
洪坃
狀啓也。 庚午年, 設
浦項鎭
, 以營校自辟差送, 廩料亦以漁箭稅磨鍊矣。 漁箭稅永罷後, 非但無餼廩之資, 百廢
[弊]
層生, 民難支保, 諸鎭革罷事, 請令廟堂稟處矣。 本鎭在於
迎日
地方之內, 則使本官瞭察, 猶可足矣。 況無給代之需, 而民弊之滋生者乎? 道臣所請, 必有定見, 依狀辭施行,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裕元
曰,
保寧府
之屬於水營, 出於權宜之政, 而一邑之物論, 尙此携貳,
固城
還邑之後, 其所顒望, 尤爲難遏, 而今遽復邑, 則不無銷刻之嫌, 其便否, 關問於道臣, 更爲稟處似好,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仍敎曰, 民困於營屬, 有此生弊耶?
裕元
曰, 毋論某營梱, 爲弊於生民一般, 故民願如此矣。 又奏曰, 出身堂上人, 無區處之方, 前以五衛將等窠, 作爲中軍履歷矣。 今有五衛將兩窠外, 忠翊·忠壯將·扈衛別將·御營騎士將各一窠, 俱不擧論, 許多稱屈, 難以慰悅, 竝與六朔之窠, 復舊施行,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仍敎曰, 許多積滯, 不無抑菀, 合有此收用之方矣。
裕元
曰, 問于兵曹, 則此等稱屈者, 爲千餘人之多云矣。 又奏曰, 行上護軍
趙秉徽
, 行大護軍
申應朝
, 戶曹判書
閔致庠
, 竝政府堂上還差,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裕元
曰, 知宗正卿
李秉文
, 當爲追榮, 而所後家, 無可施處, 移贈本生, 自有已例,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裕元
曰, 刑曹參判
李僖魯
, 當爲三代追榮, 而所後家曾祖, 無可施云, 此亦依前例, 移施本生,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仍敎曰, 向日相見禮時,
任山林
, 屢次敦諭, 竟不上來, 甚庸悵歎, 今又加禮延召, 其肯上來耶?
裕元
曰, 今番禮召, 未知其上來與否, 而向者則臣亦已料其難回遐心矣。 上曰,
任山林
有子乎?
裕元
曰, 臣則未能詳知, 而傳諭史官, 方在此矣。
鼎獻
曰, 有子三人, 其長子纔十二歲, 其餘皆幼矣。 上曰, 有姪乎?
鼎獻
曰, 聞居
牙山地
, 而名則不知矣。
基應
曰, 其姪有之, 而年過三十云矣。 上曰, 知其名乎?
基應
曰, 其名則不知矣。 上曰, 聞其家甚貧矣。
裕元
曰, 所居屋子, 僅爲六七間, 其貧可知, 而猶有書冊之多儲云矣。 上曰, 山林宜多書冊矣。
裕元
曰, 殿下求道之念, 禮賢之衷, 可以仰揣, 而草野林樊之士, 畜書篤學, 爲上所推重如此, 我殿下, 若存心學問, 博閱方冊, 則群下視聽, 亦當如何哉? 殿下存心於學問, 故欲致山林於朝, 如無學問之心, 則山林, 何以有槪於聖衷乎? 上曰, 念其家貧, 欲示意於其姪矣。 仍命書傳敎曰, 左諭善子姪中, 如有年長者, 令該曹問名, 瓜近, 初仕作窠, 口傳擬入。
出傳敎
上曰, 諭善上來時, 行資似難自辦, 自監營備送之意, 關諭, 似好矣。
基應
曰, 山林延見, 治世之盛事, 有國之大政也。 上曰,
純祖
時, 多有登筵之人,
憲宗
時, 亦延見
洪山林
, 大臣見之否?
裕元
曰,
華城
幸行時, 直閣臣
金始淵
, 傳諭偕來, 來待于紅箭門外, 遣史官更爲傳諭, 入侍如大臣之晉接, 其時
憲廟
, 方具軍服, 而以道袍迎見, 問爲學之方矣。 上曰, 待士之禮, 宜加此服矣。 山林入來, 朝廷必皆慰滿矣。
裕元
曰, 朝臣中如有學問道術者, 皆士類也, 非獨謂冠儒赴擧者之稱也。 上曰, 然矣。
裕元
曰, 俄以
萬東廟
事仰奏時, 有未盡者矣。 祭享時守令, 若前期詣齋, 則不無曠官之弊云矣。 上曰, 何以則好耶?
裕元
曰, 當退議仰達矣。 上曰, 在邑致齊, 前一日進去, 似無妨, 廟社祭官, 便是當日來會矣。
裕元
曰, 以此議定, 果無妨矣。
裕元
曰,
萬東廟
懸板書本, 間已奉審, 而字畫純正矣。 上曰, 此板比前頗小, 而第其御筆二字, 有所未安, 欲一博詢矣。
裕元
曰, 懸板之尙未奉去, 臣未知何故, 今承此敎, 始知其由, 而下敎極爲至當, 甚盛甚盛。 上曰, 懸板下送時, 承旨·閣臣中, 例當陪往矣。
裕元
曰, 然矣。 上曰, 未知舊板, 亦書御筆二字, 而似書朝鮮國王, 未能詳記,
朴判府事
, 或已得見矣。
裕元
曰, 臣亦見舊板, 而日久未能詳憶矣。 上曰, 御筆二字, 果未穩當, 刊去無妨乎?
裕元
曰, 謹當退議於諸大臣後, 登筵仰奏矣。 上曰, 他書之藏, 雖書御筆二字無礙, 而此板則將揭於廟內者, 故有所壓尊之嫌耳。
裕元
曰, 聖敎果切當矣。
缺
炳始
曰, 諸宰奏事。
基應
奏曰, 向來相見禮時, 賞典中引儀
安亨植
, 六品職待窠擬入事, 命下, 而
安亨植
, 已爲六品之人, 何以爲之乎? 上曰,
安亨植
陞敍施行。
出擧條
炳始
曰, 玉堂所懷奏之。
鳳彬
奏曰, 臣近日屢登前席, 伏覩我殿下臨筵問難, 迥出尋常, 臣不勝欽仰萬萬, 而竊伏念, 人君出治之道, 在乎稽古正學, 正學之要, 又在於君志先定, 定志者, 正心誠意, 擇善而固執之也。 惟以聖人之訓爲可從, 先王之治爲可法也已。 然爲學之道, 患在於忽微漸習, 故古之仁君, 出入燕閒, 必有誦訓箴諫之官, 左右前後, 無非正人, 以成德業。 伏願殿下, 日講外, 時賜召對, 開陳善道, 討論治術, 則聖學日以廣矣, 聖知日以明矣。 上曰, 所陳當留念矣。
出擧條
缺
。
○ 甲戌十一月十五日巳時, 上御
熙政堂
。 大臣政府堂上引見入侍時, 行都承旨
金炳始
, 記事官
李敎夏
·
沈相萬
, 事變假注書
崔鼎獻
, 記注官
金在鼎
, 領議政...
○ 甲戌十一月十五日午時, 上御
熙政堂
。 日講入侍時, 日講官
許傳
, 參贊官
趙昌永
, 檢討官
金明鎭
, 記事官
沈相學
·
沈相萬
, 記注官
金在鼎
, 各持
詩傳
第九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讀前受音一遍, 仍開卷。
傳
讀自天生烝民, 止以事一人, 仍釋義。 上命授書算于
傳
。 上讀十遍。 上曰, 昭假于下者, 謂下之誠, 假天耶? 此有可疑。
傳
曰, 聖工深究及此, 誠爲欽仰矣。 臣亦有疑於下字, 嘗細考
詩經
註疏曰,
周王
之政敎光明, 至于下民, 與此傳似無異意, 而
豐城朱氏
, 釋之以格天, 故我東諺解, 襲其誤而重誤之也。 上曰, 若假天, 則當曰假于上, 而反曰假于下, 于下之意, 果未可詳也。
傳
奏曰, 此傳以築城于齊, 爲大旨, 然城齊, 特其一事耳。 舊序, 美
宣王
之任賢使能, 蓋周時賢能之臣, 莫如
仲山甫
, 故首章稱其德。 德之本, 彝倫爲重, 彝倫之重則父子之親, 君臣之義最大, 故下章曰, 纘戎祖考, 王躬是保, 此謂移孝以爲忠, 資父以事君也。 時內侍, 抱元子坐。
傳
擧首仰瞻而曰, 天表日角, 克岐克嶷, 臣民之慶也。 上曰, 撫視之。
傳
擧手撫元子之天庭及耳輪·兩手而告曰, 今纔十朔, 壯大充實, 如此夙成, 果與常人殊矣。 上曰, 暫時不在房內, 每抱出外, 而見書冊, 則如有好之之意。 仍命侍者抱入。 上掩卷。 謂
傳
曰, 官服若是麤弊, 而長時見着, 必是單件而然矣。
傳
曰, 衣取蔽體, 古人所訓, 然此則常服尙儉之謂也。 以
大禹
之聖, 雖惡衣服, 而黻冕則致美, 況近君之公服, 固當致美, 而適然服此耳。 上曰, 冠服之資, 已有留念, 今當出送, 製以服之, 頻頻登對。 又敎曰, 早朝詣闕, 日已至昃, 必有餒矣。 當賜酪粥, 退而少俟。
傳
奏曰, 食有餘飽矣。 上曰, 老人安得無飢?
傳
曰, 體下之聖眷, 猶已飢之, 若是隆重, 益不勝惶恐矣。
缺
○ 甲戌十一月十五日午時, 上御
熙政堂
。 日講入侍時, 日講官
許傳
, 參贊官
趙昌永
, 檢討官
金明鎭
, 記事官
沈相學
·
沈相萬
, 記注官...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