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고종 21년
1884년 (갑신)
2월
3월
4월
5월
윤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34책(탈초본 2920책) 고종 21년 2월 13일 기미
1884년 光緖(淸/德宗) 10년
요목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晴
行都承旨
閔泳商
廚院進
。 行左承旨
朴定陽
迎接所進
。 右承旨
朴周陽
坐直
。 左副承旨
趙臣熙
病
。 右副承旨
金文濟
病
。 同副承旨
李萬稙
坐直
。 注書 二員未差。 假注書
尹禧永
仕
金龜燮
仕直
。 事變假注書
白文行
仕
。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閔泳商
啓曰, 右承旨
朴周陽
, 右副承旨
金文濟
, 今日不爲仕進,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閔泳商
啓曰, 右承旨
朴周陽
, 右副承旨
金文濟
, 今日不爲仕進,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以左副承旨
趙臣熙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李萬稙
曰, 只推。
○ 以左副承旨
趙臣熙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李萬稙
曰, 只推。
○ 以右副承旨
金文濟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李萬稙
曰, 只推。
○ 以右副承旨
金文濟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李萬稙
曰, 只推。
○ 又以兵曹言啓曰, 卽接西所入直衛將
兪達源
牒報, 則
曜金門北邊墻垣四間許
頹圮云, 爲先令紫門監, 堅實圍排, 卽速修築, 而把守軍兵, 亦令該營門, 量宜定送, 限修築間, 嚴加守直之意, 分付,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兵曹言啓曰, 卽接西所入直衛將
兪達源
牒報, 則
曜金門北邊墻垣四間許
頹圮云, 爲先令紫門監, 堅實圍排, 卽速修築, 而把守軍兵, 亦令該營門, 量宜定送, 限修築間, 嚴加守直之意, 分付,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 臣
完植
, 進詣
南廟有頉處
, 看審修改後, 別單書入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 臣
完植
, 進詣
南廟有頉處
, 看審修改後, 別單書入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 因兵曹草記,
曜金門北邊墻垣四間許頹圮處
,
西營
入直軍十五名除出, 將校一人率領, 限修築間, 嚴加守直, 而元入直軍餘數不多, 出番軍十五名添入, 警巡之言
[意]
, 敢啓。 傳曰, 知道。
○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 因兵曹草記,
曜金門北邊墻垣四間許頹圮處
,
西營
入直軍十五名除出, 將校一人率領, 限修築間, 嚴加守直, 而元入直軍餘數不多, 出番軍十五名添入, 警巡之言
[意]
, 敢啓。 傳曰, 知道。
○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
東關王廟
·
北關王廟
修改處, 臣監董後別單書入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
東關王廟
·
北關王廟
修改處, 臣監董後別單書入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 本廳千摠
申相珪
, 身病甚重, 勢難察任, 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 本廳千摠
申相珪
, 身病甚重, 勢難察任, 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京畿
儒生
鄭最秀
等疏曰, 伏以天下之事, 有體有用, 體者何也, 萬世不易之常典也。 用者何也, 隨時變易之合宜也。 以殿下聰明睿智之聖, 有體用該備之德, 政令之間, 措處之際, 宜無過當失宜之擧, 而今此
水原闕里祠
靳復一款, 臣等竊嘗左右求而不可得, 玆更冒瀆崇嚴。 披瀝衷懇, 伏願殿下洞察焉。 竊伏念
水原闕里祠
, 卽
孔夫子
影幀奉安之所, 而今
孔氏
世居中行尊者獻爵之廟也。 惟我
正宗大王
, 洞見萬化之本, 深軫一治之幾, 斟酌古今, 一朝義起之, 吾
夫子
浮海之嘆, 殆至誠之前知也。
孔林
山下, 御墨煌煌,
文字基
上, 聖廟屹屹, 子孫濟蹌於春秋享祀之時, 士民感興於鑽仰瞻忽之際, 此豈可以
魯城闕里祠
之與學校無異者, 竝論也哉? 嘗觀故相臣
趙寅永
序
闕里之誌
曰, 我
正宗大王
, 以聖人尊聖人, 就聖人之後之基, 建祠, 以祀聖人, 額曰, 聖廟, 命其地曰,
闕里
。 故祭酒臣洪直鼎, 亦嘗序其後曰,
夫子
素日浮海, 欲居于吾東者, 以啓今日之事, 若有前定者存焉。 又曰, 其必眷顧東華, 克享
宗廟
子孫之饗者審矣。 又曰, 啓東土之文明, 開萬世之太平, 是可以見天心也。 將此數語, 庶可以仰揣我大聖人所作爲出, 尋常萬萬, 永有辭於天下萬世矣。 粵自我聖上御極之初, 崇儒術而闢異端, 一遵我
正宗大王
傳授心法, 而聖廟復享之擧, 不卽允許, 臣等至愚且鈍, 抑未知聖旨之所在也。 疊設撤院, 固可謂隨時變易之合宜, 而聖廟復享, 亦可謂萬世不易之常典也。 往在甲戌年間,
萬東廟
復享之命纔下, 一國之趨向自正, 效忠之心, 出義之誠, 有倍於前日, 此固秉彝之性, 殄減他不得者也。 今此聖廟, 與
皇廟
無間, 而尤有別焉。 若賜復享之允兪, 則
八域
臣民, 擧皆欣欣然相告曰, 吾
夫子
萬世之聖師也, 我殿下萬世之仁君也。 拭目改覩, 咸與俱新, 此豈非我殿下燕翼貽謨之大綱領乎? 伏願殿下, 仰體我先王義起之盛念, 深軫我士民蹙興之大本, 特降聖廟復享之命, 以爲扶植世道之地。 臣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已諭於前日之批, 不必更煩也。
○
京畿
儒生
鄭最秀
等疏曰, 伏以天下之事, 有體有用, 體者何也, 萬世不易之常典也。 用者何也, 隨時變易之合宜也。 以殿下聰明睿智之聖, 有體用該備之德, 政令之間, 措處之際, 宜無過當失宜之擧, 而今此
水原闕里祠
靳復一款, 臣等竊嘗左右求而不可得, 玆更冒瀆崇嚴。 披瀝衷懇, 伏願殿下洞察焉。 竊伏念
水原闕里祠
, 卽
孔夫子
影幀奉安之所, 而今...
○
江原道
儒生
朴齊德
疏曰, 伏以傳曰, 殺身成仁易, 從容就義難, 天下之最難於君臣之分者, 莫如乎殺身成仁, 而反謂之易, 則從容就義之難於人臣分上, 尤可知矣。 嗚呼, 當國家危疑之際, 死以成得其殺身之仁者, 固莫如乎死六臣, 而生以處得其從容之義者, 又莫尙于生六臣, 則其出其處, 雖有或生或死之異, 其精其義, 實無或配或否之殊。 故臣於前疏, 敢陳生六臣中
趙旅
·
元昊
·
李孟專
·
成聃壽
之同爲追配於
彰節祠
矣。 批敎若曰, 當有早晚公議, 又若曰, 已有前批, 則臣等竊以謂殿下, 亦已知其義之當擧, 而重其事而尊其禮, 猶有所靳遲也。 然而苟其義理之所當, 奚論事體之攸尊乎, 而況六臣中
金時習
·
南孝溫
, 已爲追配於
正廟
之時, 則今此四臣之竝許於今日, 實紹先王未卒之典, 而佑啓後人以正之道也。 伏乞殿下, 克念其仁其義之難, 竝施同祭竝享之盛, 一以樹風敎之本, 一以副士林之情焉。 臣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已有前批, 不必若是屢煩也。
○
江原道
儒生
朴齊德
疏曰, 伏以傳曰, 殺身成仁易, 從容就義難, 天下之最難於君臣之分者, 莫如乎殺身成仁, 而反謂之易, 則從容就義之難於人臣分上, 尤可知矣。 嗚呼, 當國家危疑之際, 死以成得其殺身之仁者, 固莫如乎死六臣, 而生以處得其從容之義者, 又莫尙于生六臣, 則其出其處, 雖有或生或死之異, 其精其義, 實無或配或否之殊。 故臣於前疏, 敢陳生六臣中
趙旅
·
元昊
·...
○
黃海道
儒生進士
朴能泗
等疏曰, 伏以後
孔子
而大成者,
朱子
也, 後
朱子
而大成者, 先正也臣
文成公李珥
也。 學問之超詣, 德業之盛大, 進退出處之正, 繼開發揮之功, 直接
洛
·
閩
之泒, 遠溯
洙
·
泗
之源。 矜式一代, 表章百世, 炳然若昏衢之秉燭, 坦然若迷塗之指南, 有非臣等末學, 所可蠡測者也, 蓋立廟祠祀聖賢, 所以尊奉而崇報之也。 然惓惓致隆, 尤在於卜居講道之地, 是以
夫子
之廟, 列在天下, 而莫先於
曲阜
,
文公
之祠, 遍在
閩
中, 而尤重乎
武夷
。 今臣等擩染先正之遺風, 服襲先正之鄕約, 仰之若
夫子
, 慕之如
紫陽
,
石潭
之於
文成
, 卽
夫子
之
曲阜
也,
文公
之
武夷
也。 以言乎建院立祠之由, 則各有其說, 或以其生於是也, 或以其居於是也, 又或以衣冠之所藏也, 又或以杖屨之所過也。 隨其所在, 揭虔妥靈, 殆遍於
湖海
·
嶺關
之間, 而若以淵源統緖之正言之, 則臣等所居
海州
之往日
紹賢書院
是耳。 體貌之尊敬, 崇奉之曠絶, 自有書院以來, 未有盛於
石潭
之
紹賢
也。 竊伏念
宣祖大王
, 以上聖之姿, 撫中興之運, 經學文章之士, 才智魁傑之人, 瑰瑋卓犖, 翺翔立朝, 蓋千載間一會也。 時則有若
李文成
, 以同德之臣, 恢贊治之猷, 期挽三代之盛紹述前聖之統, 吾道燦然復明於世, 嘗退居講道於
石潭之陽
, 築一精舍取
武夷
大隱屛之義, 扁之曰, 隱屛, 立祠其北, 以享
朱子
, 用寓宗仰之意, 又以爲
朱子
旣歿, 吾道東矣。 以倡明道學,
堯
·
舜
君民, 爲己任者, 先正臣
文正公趙光祖
是也。 發性理之蘊奧, 示學問之明辨, 沈潛義理, 講究精微者, 先正臣
文純公李滉
是也, 乃以兩先正配焉。 是爲
隱屛書院
,
李文成
之歿, 又以追配, 實放
竹林
配
朱子
之故事也。 且
文簡公臣成渾
, 以
文成
道義之交, 相與講磨於斯院者, 蓋屢矣。 其後
成渾
之歿, 又躋享焉。
文元公臣金長生
, 以
文成
之嫡傳, 大有功於
朱子
未絶筆之通解也。
金長生
之歿, 又陞配焉。
文正公臣宋時烈
, 卽
文元
之嫡傳, 而平生言行, 動法乎
朱子
,
春秋
大義, 契合乎聖朝, 故又追享焉。
趙文正
·
李文成
·
金文元
, 位東序,
李文純
·
成文簡
·
宋文正
, 位西序, 宛若
夫子
在座, 升堂入室之諸子, 列侍左右, 誾誾侃侃如也。 萬曆庚戌, 賜額
紹賢書院
, 紹賢二字, 卽道通相紹之義也。
朱子
以後, 聖徂言絶, 吾道無傳, 至我聖朝, 群賢輩出。 惟玆六賢, 上接千載不傳之統緖, 下啓百代斯文之正脈, 斯院扁額之聖旨, 豈偶然哉? 肆惟我
英廟
庚辰, 命畵進書院基址, 經筵又進講
文成
所撰
聖學輯要
,
正廟
辛丑, 又畵進
高山九曲
, 以備乙覽, 癸卯板揭崇儒重道綸音, 庚戌又揭御製
擊蒙要訣
序文, 甲寅印頒
四書
·
三經
于本院, 如
白鹿洞
九經
故事, 牓其藏曰, 榮賜龕, 猗歟盛哉? 賜祭文, 若曰, 展也
文成
, 左海
夫子
。 又曰,
武夷
·
石潭
, 千古二人, 兩段句語, 逈出尋常, 迄今幾百年, 天藻炳烺, 寶墨璀璨, 闡斯文之嫡統, 崇吾道之宗匠, 表章之典, 崇奉之意, 至矣。 若其德業事功, 昭載國史, 言語文章, 刊希文集。 以殿下聰明睿知之聖, 不待臣等之煩塵而已, 悉於淵燭矣。 臣等俱以遐土韋布之踪, 久沐聖朝幈幪之化, 庶幾少須臾無死, 思見德化之更新, 秉彝之素性, 未泯, 齎鬱之丹衷, 轉激, 不揆猥屑, 相率仰潄。 伏願殿下, 少垂察焉。 自辛未停享以後, 士趨不正, 鄕俗漸渝, 有咨嗟永嘆, 靡所依仰, 鑽燧之改, 今爲十四年于玆矣。
鹿洞廢址
, 詎無
晦翁
之慨,
錦城遺祠
, 不禁
杜老
之涕。 昔日俎豆之所, 今爲樵牧之場, 往日絃歌之地, 今作俚謳之會。 庭艸鞠茂, 過者爲之興嗟, 壇杏飄零, 後生於何問業? 嗚呼,
文成
院祠之所弗忍廢者, 不止一二, 而惟玆
石潭
, 乃先正藏修之所, 薖𨋀之地也。 若於斯地, 而無斯院, 則是
曲阜
而闕
素王之廟
,
武夷
而廢
朱子之祠
也。 士林之湮鬱, 庸有其極? 顧今甲申, 卽
文成
易簀之舊甲也。 士皆感發而興懷曰, 歲當六回, 襟紳之瞻慕仰, 尤倍餘日。
朱夫子
有詩曰, 極知此道無終否, 明年太歲又涒灘。 蓋天下之道, 終而復始, 天下之理, 絀而必信, 復設之命, 似有待於今年矣。 伏乞殿下, 體天地復元之理, 施雷雨渙發之音, 特準臣等之請, 亟復
紹賢之院
, 崇賢尙德, 俾闡百代之統緖, 樹風設敎, 丕聳四方之觀聽, 於不盛哉, 於不媺哉? 臣等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建撤無常, 亦非尊賢之義, 無以遽施, 爾等退修學業。
○
黃海道
儒生進士
朴能泗
等疏曰, 伏以後
孔子
而大成者,
朱子
也, 後
朱子
而大成者, 先正也臣
文成公李珥
也。 學問之超詣, 德業之盛大, 進退出處之正, 繼開發揮之功, 直接...
○
魯城
幼學臣
金在正
等疏曰, 伏以天道不言, 而各正性命, 聖人首出, 而咸睹萬物。 故聖人之心, 著於書, 猶化工之妙, 著於物也。 天子南面聽政, 有明堂之制, 諸侯建學立校, 有泮水之宮, 此皆古昔聖王之顧名思義也。 蓋修齊治平之大經大法, 惟在於明明德, 明明德之本, 在於誠意而已。 誠意者, 與四時合其流, 而純一無間斷之謂也。
堯
以是傳之
舜
,
舜
以是傳之
禹
,
禹
以是傳之
湯
,
湯
以是傳之
文
·
武
·
周公
,
文
·
武
·
周公
, 以是傳之
孔子
,
孔子
以是傳之
孟子
,
孟子
之後,
濂
·
洛
·
關
·
閩
, 儒賢輩出,
河南
程氏兩夫子
,
新安
朱夫子
, 尋統聖緖, 繼往開來之學, 師道闡明, 猗歟大哉。 式至于我東邦, 斯道大明, 如日中天, 典章文物, 粲然克備, 可謂吾道東矣。 天下之人, 稱之曰, 小中華, 豈不盛且美哉? 竊伏念我殿下緝熙之工, 光明之學, 寔莫不遍被於覆載之間, 而我東宮邸下, 聰明之咨
[姿]
, 夙就之業, 環東土臣民莫大之慶祝也。 際斯日接賓僚, 晝講夜誦, 言
孔子
而法
孔子
, 服
孔子
而習
孔子
, 一動一靜, 一視一聽, 何莫匪
孔子
, 然後可以格君心之非, 不待脩身, 而明明厥德, 日至於正心誠意。
湯
之盤名曰, 日日新苟日新, 爲萬世開泰平, 不由基於今日哉? 故列聖朝衛道慕聖, 樹風成俗, 克昌厥後, 而上自太學, 下逮遐鄕, 僻陋, 長享於三百六十州之校宮, 至若影幀之六本, 獨有
魯城
之一廟者, 縣名之
魯城
, 山名之爲
魯聖
, 峯號之有
尼邱
, 里號之有
闕里
, 是豈偶然哉? 在昔我
肅廟
朝丁卯, 先正臣
文正公宋時烈
, 與
文忠公臣金壽恒
, 建議
聖廟
于玆, 而未就, 托其門人
文純公臣權尙夏
矣。 其後丙申, 因本孫
孔思中
上言蒙允。 與
忠愍公臣李健命
,
忠文公臣李頥命
,
忠獻公臣金昌集
,
忠翼公臣趙泰采
, 創建廟宇, 奉安聖像, 書
闕里祠
三字, 以爲揭號, 而批敎內
闕里祠
三字, 名義與他自別。 守院齋生, 以孔姓爲之, 至
正廟
朝辛亥, 奉
宋朝五賢
眞像, 而
純廟
朝乙丑, 以
朱夫子
陞配矣。 粵自戊辰撤享之後, 子孫齎抑鬱之懷, 士林切咨嗟之歎, 而幸賴我殿下慕聖之衷, 日月之明, 猶有所羹墻之寓慕者, 籩豆則雖撤, 祠宇則巋然可睹。 嗚呼, 我東之於東魯, 地之相距, 萬有餘矣。 年之相去, 千有餘矣。 山名里號, 鑿鑿相符, 亦或後來尊聖之徒, 强爲之名號耶, 抑山川區劃之際, 不期而自合耶? 是未可知, 而假使强爲之說, 建廟設享, 無害於慕聖之道, 而實取於古昔聖王顧名思義之意也。 環東
八域
, 可以奉安之地, 不爲不多, 而必待此
魯城闕里村
, 而竟成奉安俎豆之所, 則可謂得其地而道不墜矣。 伏願天地聖明, 亟追列聖朝成命, 使聖廟, 依舊例享祀, 俾後學觀感而矜式, 則此誠扶植風聲, 陶鑄敎化之一圈也。 川澤之細流, 固不量河海之包涵, 螢燭之末光, 足以補日月之明。 故臣等不思芻蕘之賤, 猥冒斧鉞之誅, 瀝血陳情, 來叫閶闔。 伏乞殿下, 亟降
魯城闕里
復享之命。 臣等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旣撤復建, 豈非事體之屑越乎? 爾等退脩學業。
○
魯城
幼學臣
金在正
等疏曰, 伏以天道不言, 而各正性命, 聖人首出, 而咸睹萬物。 故聖人之心, 著於書, 猶化工之妙, 著於物也。 天子南面聽政, 有明堂之制, 諸侯建學立校, 有泮水之宮, 此皆古昔聖王之顧名思義也。 蓋修齊治平之大經大法, 惟在於明明德, 明明德之本, 在於誠意而已。 誠意者, 與四時合其流, 而純一無間斷之謂也。
堯
以是傳之
舜
,
舜
以是傳之...
○承文校檢
尹善柱
疏曰, 云云。 省疏具悉。 疏辭, 令廟堂關問道臣, 爛商便否後措處。
○承文校檢
尹善柱
疏曰, 云云。 省疏具悉。 疏辭, 令廟堂關問道臣, 爛商便否後措處。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