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고종 21년
1884년 (갑신)
2월
3월
4월
5월
윤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34책(탈초본 2930책) 고종 21년 11월 26일 병인
1884년 光緖(淸/德宗) 10년
요목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行都承旨
李喬翼
廚院進
。 左承旨
朴周陽
廚院進
。 右承旨
趙臣熙
未肅拜
。 左副承旨
李道宰
坐直
。 右副承旨
申泰寬
病
。 同副承旨
洪鍾大
坐直
。 注書
鄭圭燮
病
丁奎會
受由在外
。 假注書
金炯穆
仕直
朴周鉉
未入來
。 事變假注書
金鎭衡
奉命進
。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李道宰
啓曰, 右副承旨
申泰寬
, 今日不爲仕進, 卽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李道宰
啓曰, 右副承旨
申泰寬
, 今日不爲仕進, 卽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又啓曰, 左副承旨
李敎稙
, 時在
京畿加平地
, 斯速乘馹上來事, 下諭, 何如? 傳曰, 許遞, 前望單子入之。
○ 又啓曰, 左副承旨
李敎稙
, 時在
京畿加平地
, 斯速乘馹上來事, 下諭, 何如? 傳曰, 許遞, 前望單子入之。
○ 傳于
李道宰
曰,
沁營
兵丁, 今旣解嚴矣。 多日暴露, 不可無示意之擧, 賞給綿布, 自親軍營頒下, 回還路資, 令惠廳量宜計給。
○ 傳于
李道宰
曰,
沁營
兵丁, 今旣解嚴矣。 多日暴露, 不可無示意之擧, 賞給綿布, 自親軍營頒下, 回還路資, 令惠廳量宜計給。
○ 吏曹口傳政事, 以
李承喜
爲宗廟令。
○ 吏曹口傳政事, 以
李承喜
爲宗廟令。
○ 兵曹口傳政事, 以
申桓
爲兼內乘。
○ 兵曹口傳政事, 以
申桓
爲兼內乘。
○
洪鍾大
啓曰, 假注書
方夏鎭
有身病, 勢難察任, 今姑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洪鍾大
啓曰, 假注書
方夏鎭
有身病, 勢難察任, 今姑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方夏鎭
改差, 代以
朴周鉉
爲假注書。
○
方夏鎭
改差, 代以
朴周鉉
爲假注書。
○ 承旨前望單子入之,
趙臣熙
落點。
○ 承旨前望單子入之,
趙臣熙
落點。
○
洪鍾大
啓曰, 吏曹郞廳來言, 大臣置處, 政事, 取稟。 傳曰, 當日爲之。
○
洪鍾大
啓曰, 吏曹郞廳來言, 大臣置處, 政事, 取稟。 傳曰, 當日爲之。
○
洪鍾大
, 以吏曹言啓曰, 議政府右議政
金炳始
勉副事, 命下矣。 當爲置處, 而本曹時無相當窠, 依例送西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洪鍾大
, 以吏曹言啓曰, 議政府右議政
金炳始
勉副事, 命下矣。 當爲置處, 而本曹時無相當窠, 依例送西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有政。 吏批, 兼判書
李載元
牌招不進, 參判
張錫龍
進, 參議
趙忠熙
牌招不進, 同副承旨
洪鍾大
進。 以吏批言啓曰, 兼判書
李載元
, 參議
趙忠熙
, 竝牌招不進, 小臣獨政未安,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仍爲之。 以
李世宰
爲禮曹判書,
趙敬夏
·
朴瑄壽
·
徐璟淳
爲知經筵,
李僖魯
·
趙濟華
爲同經筵,
趙秉轍
爲同春秋,
金炳翊
爲同成均,
丁大森
爲
孝昌園
令,
姜羲元
爲引儀,
尹瀗
爲
順天
府使, 右議政
金炳始
勉副事, 傳敎。 兼
保寧
府使單
李正弼
, 成均生員
趙發永
贈吏參例兼, 工曹參判
趙秉轍考
。
○ 有政。 吏批, 兼判書
李載元
牌招不進, 參判
張錫龍
進, 參議
趙忠熙
牌招不進, 同副承旨
洪鍾大
進。 以吏批言啓曰, 兼判書
李載元
, 參議
趙忠熙
, 竝牌招不進, 小臣獨政未安,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仍爲之。 以...
○ 兵批, 判書
金允植
, 參判
穆麟德
, 參議
任冕鎬
病, 參知
朴海哲
入直進, 左副承旨
李道宰
進。 以兵批言啓曰, 右議政
金炳始
勉副送西事, 命下矣。 當爲隨品置處, 而領中樞一窠, 判中樞二窠, 他大臣俱爲見帶, 依例從座目, 判中樞加設下批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以
高明喆
爲
明月
萬戶, 判府事加設單
金炳始
, 同知加設單
李熙善
,
畿沿
海防衙門軍尉十二單,
具然泰
·
洪
·
具俊善
·
朴泳豐
·
閔獜鎬
·
權友燮
·
南錫獜
·
鄭淳龍
·
李商雨
·
金鴻濟
·
鄭昇朝
·
李源鎬
, 上護軍
金有淵
, 大護軍
鄭順朝
, 副護軍
權膺善
·
姜文馨
·
曺寅承
·
徐胄淳
·
李敎稙
·
趙鍾弼
·
梁柱星
·
許熽
·
金用來
·
姜在英
, 以上竝單付。
○ 兵批, 判書
金允植
, 參判
穆麟德
, 參議
任冕鎬
病, 參知
朴海哲
入直進, 左副承旨
李道宰
進。 以兵批言啓曰, 右議政
金炳始
勉副送西事, 命下矣。 當爲隨品置處, 而領中樞一窠, 判中樞二窠, 他大臣俱爲見帶, 依例從座目, 判中樞加設下批之意, 敢啓。 ...
○ 以右副承旨
申泰寬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洪鍾大
曰, 只推。
○ 以右副承旨
申泰寬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洪鍾大
曰, 只推。
○ 右議政
金炳始
疏曰, 伏以, 竊嘗聞主辱臣死, 臣之道也。 臣偏被隆渥, 備位崇顯, 忍見我殿下, 蒙塵於營壘之間, 而臣愚頑無狀, 不能卽死於鋒鏑之下, 恩已辜矣, 分已虧矣。 走伏行在, 惟俟嚴誅之遄被而已, 不意中書除旨, 乃下於千萬夢寐之外, 臣五內震恐, 莫省所措, 直欲鑽地以入, 而時値蒼黃, 義急𨃃蹶, 從他笑罵, 恬然出膺, 至于今伴食公席, 若固有之, 誠所謂不知世間有羞恥事者也。 臣何敢僥倖一時之謬恩, 而晷刻蹲冒於萬萬不近似之地乎? 噫, 今日國家之勢, 眞危急存亡之秋也。 郊壘相望, 封樁一空, 凶逆內訌, 竊盜外滋, 國力日耗, 而强隣狺狺, 民生日瘁, 而帀域擾擾, 其岌嶪將墜之狀, 不可以累卵喩也。 此時彌綸扶持之道, 亶在於輔相之得人, 而一或謬擧, 則其將置國家於何地乎? 臣之不材, 我聖上固已鑑燭無餘, 擬議此任, 宜無是理, 而必於震驚之際, 偶記簪履之舊, 未及裁察, 誤有是命也, 卽一患難中事也。 到今鼎餗之覆, 旣可灼知, 則鞶帶之禠, 豈容少緩乎? 以臣之所蒙被, 今當丙枕憂勞之日, 苟可以少竭駑鈍, 粗酬洪造, 則糜粉亦甘, 赴蹈何辭? 但此時此任, 大關於民國安危, 不容不瀝衷仰懇, 必卸乃已, 初非備例禮讓, 以應故事而止也。 伏乞聖明, 諒臣言之至苦, 念相職之攸重, 亟遞臣議政之銜, 以幸國事, 以安私分焉。 臣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卿懇。 向日甌卜, 出於蒼黃之際, 不及備文盡禮, 而卿卽不辭起膺, 周旋於艱難之中, 今此郊壘纔撤, 巽牘遽至, 可見卿之苦衷, 其在禮使之義, 有難以虛文相持。 所辭議政之銜, 今姑勉副, 卿亦有以諒予之心矣。 勿以居位去位有間, 逐日來會, 協贊庶務。 仍傳于
洪鍾大
曰, 此批答, 遣史官傳諭。
○ 右議政
金炳始
疏曰, 伏以, 竊嘗聞主辱臣死, 臣之道也。 臣偏被隆渥, 備位崇顯, 忍見我殿下, 蒙塵於營壘之間, 而臣愚頑無狀, 不能卽死於鋒鏑之下, 恩已辜矣, 分已虧矣。 走伏行在, 惟俟嚴誅之遄被而已, 不意中書除旨, 乃下於千萬夢寐之外, 臣五內震恐, 莫省所措, 直欲鑽地以入, 而時値蒼黃, 義急𨃃蹶, 從他笑罵, 恬然出膺, 至于今伴食公席, 若固有之, 誠所謂不知世間有羞恥事者也。 臣何敢僥倖一時之謬恩, 而晷刻蹲冒於萬萬不近似之地乎? 噫, 今日國家之勢, 眞危急存亡之秋也。 郊壘相望, 封樁一空, 凶逆內訌, 竊盜外滋, 國力日耗, 而强隣狺狺, 民生日瘁, 而帀域擾擾, 其岌嶪將墜之狀, 不可以累卵喩也。 此時彌綸扶持之道, 亶在於輔相之得人, 而一或謬擧, 則其將置國家於何地乎? 臣之不材, 我聖上固已鑑燭無餘, 擬議此任, 宜無是理, 而必於震驚之際, 偶記簪履之舊, 未及裁察, 誤有是命也, 卽一患難中事也。 到今鼎餗之覆, 旣可...
○ 草土臣
洪淳馨
疏曰, 伏以, 惟天惟祖宗, 眷佑我邦家, 宮闈廓淸, 乘輿還御, 中外欣忭, 曷有其極? 臣於蒼黃之際, 奉有起復承候之命, 驚惶震迫, 不遑他顧, 顚倒於陪扈之列, 趨走於起居之班, 此臣義分情禮之不容已者也。 夫三年之制, 禮防莫嚴, 古者或因軍旅之事, 而非此人莫可勾當, 則特使之奪情, 此乃一時從權, 有非如臣所可擬議。 今若諉釋衰之有可援, 忘衣錦之不自安, 出入邇密, 自視如平人, 此臣情理之所不忍者也。 且臣本孤露, 早失怙恃, 惟祖孫相依爲命, 獲戾神明, 竟至見背, 哀慟隕絶, 去益罔涯, 而無他弟兄, 朝夕饋奠, 亦必待臣, 古人所云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者, 卽臣之謂也。 如又不得終制, 少報顧育之恩, 不第臣畢生至恨, 亦豈聖朝所以興孝敦俗之意也哉? 義分則固已粗伸, 情理則實所難抑。 玆將悲苦之辭, 仰懇仁愛之天。 伏乞聖明, 特垂矜恤, 收還臣起復之命, 以安賤分, 不勝千萬血祝。 臣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卿之所處, 異於他人, 移孝爲忠, 正謂卿今日地也, 其勿辭行公。
○ 草土臣
洪淳馨
疏曰, 伏以, 惟天惟祖宗, 眷佑我邦家, 宮闈廓淸, 乘輿還御, 中外欣忭, 曷有其極? 臣於蒼黃之際, 奉有起復承候之命, 驚惶震迫, 不遑他顧, 顚倒於陪扈之列, 趨走於起居之班, 此臣義分情禮之不容已者也。 夫三年之制, 禮防莫嚴, 古者或因軍旅之事, 而非此人莫可勾當, 則特使之奪情, 此乃一時從權, 有非如臣所可擬議。 今若諉釋衰之有可援, 忘衣錦之不自安, 出入邇密, 自視如平人, 此臣情理之所不忍者也。 且臣本孤露, 早失怙恃, 惟祖孫相依爲命, 獲戾神明, 竟至見背, 哀慟隕絶, 去益罔涯, 而無他弟兄, 朝夕饋奠, 亦必待臣, 古人所云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者, 卽臣之謂也。 如又不得終制, 少報顧育之恩, 不第臣畢生至恨, 亦豈聖朝所以興孝敦俗之意也哉? 義分則固已粗伸, 情理則實所難抑。 玆將悲苦之辭, 仰懇仁愛之天。 伏乞聖明, 特垂矜恤, 收還臣起復之命, 以安賤分, 不勝千萬血祝。 臣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卿之...
○ 副護軍
李斗鉉
疏曰, 伏以, 臣一靺韋賤品耳, 學蔑才疎, 智短識淺, 顧不敢與論於淸朝時措之務, 而區區赤忱, 未嘗自後於人, 敢冒出位之嫌, 猥陳窺斑之見, 惟聖明採納焉。 夫倭之於我國, 屬一衣帶水, 粵自羅·麗, 和而旋反, 反而旋和, 尋常反覆, 奸狡莫測, 逮至龍蛇, 爲亂滋大, 上自國家朝廷, 下迄閭巷匹庶, 乃作世讐而止矣。 雖無勦滅之力, 宜其擯斥之遠, 而挽近容接我境, 開港設館者, 不但依遵公法, 寔出於我殿下包荒大度, 則固當感戴之不暇, 而噫, 彼
竹添
, 敢蹈舊習, 陰懷不測, 挾謀五凶, 蚓結蛇盤, 變起倉卒, 圍逼我至尊, 臧害我賢臣。 幸賴大帥一揮, 宗社再造, 抑亦惟天惟祖宗,
默佑
於冥冥也。
書
曰除惡務本, 五兇之引類作亂, 資於
竹添
,
竹添
之麾兵助勢, 黨於五兇, 始而締結, 終而藪匿。 然則
竹添
之於五兇, 卽二而一也。 今聲討其罪, 然後亦可以有辭於天下萬國。 竊伏聞齎書, 還復遜辭, 別無臚列, 如是則狡酋適足掩罪, 而我國愈往示弱矣。 臣不敢知信使今行, 是問罪乎, 是修和乎? 若問罪, 則其捨
竹添
, 而討之者, 誰也? 若修和, 則不斬
竹添
, 而和其可議乎? 藉使朝而修和, 必復夕而召禍矣, 與其開門而揖盜, 無寧就機而制敵。 顧今急務, 廟堂講陰雨之備, 關防增樓櫓之修, 藉力於上邦, 恃援於各國, 亟圖捍禦之策, 永社講好之路。 此非臣一己之私言, 乃一國之輿論也, 非一國之輿論, 亦粵天下後世之公議也。 且
湖南之雲峯
,
嶺南之聞慶
,
關北之鐵嶺
, 卽我國咽喉也。 一或備虞之疎漏, 則慮有外寇之猖獗, 其防守之節, 密飭道帥臣, 豫爲措劃, 恐合時宜。 伏願殿下, 勿以人微而廢言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可見大同之公憤, 而所論亦有可採。
○ 副護軍
李斗鉉
疏曰, 伏以, 臣一靺韋賤品耳, 學蔑才疎, 智短識淺, 顧不敢與論於淸朝時措之務, 而區區赤忱, 未嘗自後於人, 敢冒出位之嫌, 猥陳窺斑之見, 惟聖明採納焉。 夫倭之於我國, 屬一衣帶水, 粵自羅·麗, 和而旋反, 反而旋和, 尋常反覆, 奸狡莫測, 逮至龍蛇, 爲亂滋大, 上自國家朝廷, 下迄閭巷匹庶, 乃作世讐而止矣。 雖無勦滅之力, 宜其擯斥之遠, 而挽近容接我境, 開港設館者, 不但依遵公法, 寔出於我殿下包荒大度, 則固當感戴之不暇, 而噫, 彼
竹添
, 敢蹈舊習, 陰懷不測, 挾謀五凶, 蚓結蛇盤, 變起倉卒, 圍逼我至尊, 臧害我賢臣。 幸賴大帥一揮, 宗社再造, 抑亦惟天惟祖宗, ...
○ 前正言
李羲鳳
疏曰, 伏以, 嗚呼, 痛哉。 今之事勢, 如風波漏船, 檣傾楫摧, 茫無際涯, 安危在卽, 不容不多招篙師而力推之, 乃可以利涉矣。 今力推之策, 何也? 惟外禦內修, 而討大逆鎭人心而已。 伏願亟命修信使于日本, 問其沒因由, 而先事惹釁之端, 繼以懷柔焉。 無我先失, 今列國行人, 皆目擊也, 公議自在, 則彼必內愧於心, 蓋柔以制强, 是曰外禦也。 又使親軍營把守宮城內外, 而嚴宮閽還設禁, 御營把守四大門, 外內而嚴巡邏焉。 觀夫海防自
安興鎭
, 至
仁富平
·
江華府
, 是咽喉重地, 而今大虛也。 願飭使各該地方, 所屬營調發戒嚴, 具砲堆石, 募置弓手, 無使曠官, 列置斥堠, 而自
安興鎭
, 至
珍島
·
釜山
·
平海
等地, 環西南東各海浦港, 亦使戒嚴焉。 且
南
·
北漢兩城
之米鹽儲置, 古例也, 亦另飭該掌而爲之焉。 蓋中外盡職, 是曰內修也, 又令王府捕拿, 極逆所逋者,
泳孝
·
玉均
·
光範
·
載弼
諸漢, 亟正邦刑焉。 蓋掃蕩凶類, 是曰聲討也, 又令該掌發庫藏, 如干翫好無益之物, 分賞于軍勞者, 宣諭
八域
, 公稅軍錢外, 許多民斂, 願皆蠲減焉。 蓋公無私藏, 是曰鎭人心也, 懋哉懋哉。 夫天將之眷佑, 是萬世不忘曠絶之大惠也。 願遣使天朝, 以謝再造之恩, 益請王師, 以爲大加依賴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所陳多有可採, 當留念矣。
○ 前正言
李羲鳳
疏曰, 伏以, 嗚呼, 痛哉。 今之事勢, 如風波漏船, 檣傾楫摧, 茫無際涯, 安危在卽, 不容不多招篙師而力推之, 乃可以利涉矣。 今力推之策, 何也? 惟外禦內修, 而討大逆鎭人心而已。 伏願亟命修信使于日本, 問其沒因由, 而先事惹釁之端, 繼以懷柔焉。 無我先失, 今列國行人, 皆目擊也, 公議自在, 則彼必內愧於心, 蓋柔以制强, 是曰外禦也。 又使親軍營把守宮城內外, 而嚴宮閽還設禁, 御營把守四大門, 外內而嚴巡邏焉。 觀夫海防自
安興鎭
, 至
仁富平
·
江華府
, 是咽喉重地,...
○ 副司果
宋伯玉
疏曰, 伏以, 臣於日前, 猥陳愚衷, 伏承開納之優批, 臣誠惶隕感祝, 而第伏念國家有綴旒之危, 民生有倒懸之急云者, 已發其端於前疏之尾。 故玆敢以國家之大本領者一, 今日之急先務者十, 荐陳之, 伏願聖明澄省焉。 夫國家之大本領, 卽殿下之心也。 君爲一國之主宰, 而萬民響應, 心爲一身之根本, 而百體從令。
孟子
曰格君心之非, 一正君而國定矣。
董子
曰, 正心以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正百官以正萬民, 正萬民以正四方且志者, 心之所之也, 故立志必先乎其大者。 志乎
堯
·
舜
, 則
堯
·
舜
而王矣, 志乎
桓
·
文
, 則
桓
·
文
而覇矣, 志乎漢·唐·宋·明, 則四代而止矣。 伏願殿下, 先正其心, 立志以
堯
·
舜
自期, 廓然大公, 無一毫私意, 則朝廷百官,
八域
萬民, 罔敢不正, 而殿下每發一念, 輒曰此意出於公耶私耶, 每行一事, 又曰此事合於理耶慾耶, 如此則生於其心, 發於其政, 朝夕旬月之間, 符驗之效, 捷於影響矣。 其急先務之一曰, 聲討諸逆, 設鞫孥律。 凡危難之際, 必先正紀綱, 擧措合宜, 則民心悅服, 國勢增重。
春秋
之法, 亂臣賊子, 人人得以誅之, 至若今日諸逆, 窮凶絶悖, 罪浮于
晉敦
·
唐泚
, 則諸設鞫窮覈, 亟施孥戮破瀦之當律, 以洩覆載神人之共憤也。 二曰, 遣使各國, 布告事情。 臣請亟先咨奏中朝, 備陳我邦變亂之由, 曁
袁將
救禦之績。 且以日本公使言之, 開館許港, 立約通商之後, 所宜謹守章程, 不違條約, 而今反與我國逆臣, 脅逼我君王, 戕殺我宰輔, 倡爲古今天下所未有之變亂, 謂其被欺誣, 則不智不明也, 謂其同謀議, 則不仁不義也。 彼公使必居二者之間矣。 然則勢雖彊而理實曲矣。 彼無容三尺之喙, 而莫掩天下之目也。 臣請派遣使行於各國, 布告曲直之事情, 則亦可回危爲安, 轉弱爲彊也。 三曰, 大下綸音, 勿蹈前轍。 昔
禹
·
湯
罪已, 其興也勃焉。 輪臺之悔, 方士仙人, 悉皆罷遣, 奉天之詔, 驕將悍卒, 莫不感泣, 尺一之紙, 感人心肺, 反復勝於百萬之師。 竊伏念壬午七月綸音之下, 臣見父老婦孺, 見者泣誦, 聞者欽歎, 只願少須臾無死, 思見德化之盛矣。 二朞之間, 翫愒悠泛, 不幸而又遭今日之變亂。 臣請渙發德音, 先自剋責, 夬示悔悟, 哀痛之深意, 勿蹈前轍悠泛之文具焉。 四曰, 肅淸宮禁, 以絶私謁。 上自宮闈之內, 端莊齊肅, 下曁左右近習, 無敢恃恩寵, 以亂典常, 納賄賂, 以行請謁, 此是
朱子
告其君之辭也。 伏願殿下, 體此言而力行之, 無一話一言之不出於正, 無一念一事之不由於正。 至於貴威近臣, 旬五承候而已, 宦官女謁, 各恭其職, 但當使之守門傳命, 與夫衣服酒食之是議也。 禁門有啓閉之時, 堂陛謹朝謁之禮, 使君門如天, 則朝禮日尊, 而無私謁雜進之徑矣。 五曰, 政歸有司, 勿爲書下。
尙書
曰, 元首叢脞哉, 股肱惰哉, 萬事墮哉, 叢脞繁碎之謂也。 君行臣職, 則臣惰事墜, 故衡石程書, 衛士傳餐, 無補於古人勤政之實效, 而御筆指揮, 乃宋季之秕政。 若夫中批書下, 除目未出, 而姓名先播, 恐累於聖朝官人之明也。
中庸
之九經曰, 官盛任事, 敬大臣也。 大臣猶不當親細事, 況一日萬機, 躬親細務, 若百執事之爲哉? 至於奉行文書, 按例順旨, 一胥吏足矣, 復安用銓官爲哉? 臣請用人行政之際, 宜付有司之責, 務其至公無私, 而總攬權綱, 則君逸而臣勞矣。 六曰, 愼惜官爵, 永杜私獻。 夫爵祿者, 先王之所以任賢使能, 厲世摩鈍, 而駕馭鼓舞之柄也。
韓昭侯
之治, 以嚬笑爲愛,
唐宣宗
之世, 以緋紫爲榮, 惟有非常之功者, 待以不次之官。 今則爵賞屑越, 資階超濫, 受之者反不爲榮, 而譁笑溢世, 奔競成俗, 赤芾三百, 實掛風人彼其之譏。 且伏念
八域
貢獻, 自有惟正之供, 而猶患民力之貧絀。 嗚呼, 古之天王, 求金求車於列國, 春秋譏其私求。 夫財物, 本非天降地輸也, 勢必剝割赤子, 鞭撻黎庶而後, 大州小縣, 以充私獻之數耳。 何忍以生靈之膏血, 棄之於侈靡之費, 又何以責貪汙之官哉? 其流必至於民窮作賊而已。 伏願殿下於此等處, 尤加澄省焉。 七曰, 擇任郡縣, 安民戢盜。 方今百萬生靈, 如在漏船之中, 不保朝夕者, 其咎專在於字牧之官, 不能實心對揚, 實惠安撫。 或迫於飢寒, 或苦於征斂, 赤子化爲龍蛇, 潢池之弄兵, 萑苻之告警, 暋不知畏。 伏願愼簡廉明循良之吏材, 先爲安戢而招撫, 且申嚴隣里什伍節制之法, 賊徒自相捕斬之賞, 則何患乎蜂起蟻屯之賊哉? 八曰, 官方軍制, 汰冗復舊。 內而京司, 外而州縣, 冗官冗吏, 俱是坐費廩祿。 自夫年前減省之後, 新設官員, 還過減省之舊數, 而得不補失, 五營變爲四營, 而兵丁多取市井無賴之流, 所學技藝, 外若新異, 而內或驕惰, 且名目節制, 不相慣習, 武衛親軍, 旣未得力於壬午之變, 四營新制, 又無著效於今日之亂。 大抵兵貴精少, 而不取林衆, 技貴專習, 而不取花套。 臣請官方旣爲減省, 則不宜頻改。 至於軍制, 參量舊營之名目, 鍊習新學之技藝, 而亦只在將得其人, 與士卒, 同甘苦勞佚, 則師出以律, 得其親上死長之心矣。 九曰, 不寶遠物, 以害有益。 我國之金穀綿布, 民生之日用, 如菽粟水火也。 近緣海外遠方倭繒·洋緞, 鍾表奇巧之屬, 價絶高翔, 物不堅緻者, 以彼易此, 得寸失尺, 誠國計之大可憂者也。 至於
燕市
珠貝翫好之物, 別求遠貿, 役耳目之侈靡, 而上行下效, 公私財竭。 伏願殿下, 法古之明君, 焚珠玉錦繡於殿前, 菲衣染練, 先斥無益之寶玩, 則孰敢逞邪媚作淫巧, 以蕩上心哉? 且請後苑池臺之娛, 不急土木之役, 傡勿復行, 用自節而財自裕, 則賦役有常, 而田野被惠矣。 貢價無滯, 而都市安業矣。 此是今日莫大最急之政, 可解民生倒懸之勢也。 凡此事件, 國史書之, 野史記之, 播於外國, 傳於後世, 孰不仰殿下從善昭儉, 卓冠百王之治也? 十曰, 作事有漸, 令出惟行。 近年以來, 殿下之苦心睿算, 更易絃轍, 變舊創新, 固知我聖上, 因時制宜, 富國强兵之深意, 凡在臣隣, 孰不欽仰, 而但患作事無漸, 出令旋反, 而造端宏大, 成切汔少。 伏願殿下, 大小元事, 倣古酌今, 因彼知此, 苟有利於民國, 無論何法, 先必咨諏廟堂, 謀及卿士庶人, 詢謀僉同, 然後每燭其萬全之策, 上下同心, 內外戮力, 發號施令, 惟行不反, 今日行一事, 明日行一事, 次第積漸, 不急近功, 而惟求實事, 不顧少害, 而只就大計, 斷之以勇, 示之以信, 則邦本永固, 內修外和之策, 知所先後矣。 抑臣於此, 又竊有感而自悲焉。 臣以王室宰輔之後孫, 世受國恩, 臣又以孤露餘生, 抱病江湖, 晩通朝籍, 只知有君父, 而不惜身家, 凡爲人臣子者, 孰無忠國愛君之心? 臣則尤不敢遠離於輦轂之下, 屑屑往來, 每登啓沃論思之席, 不能別有忠言奇謀, 以裨聖聽, 臣罪大矣, 仰愧古人, 俯慙初心也。 玆敢刳瀝肝肺, 以效芹曝之誠, 涓埃之報耳, 愚忠所激, 言不知裁。 儻蒙聖明, 思其狂僭, 留神財擇, 奮發聖志, 亟恢良圖焉, 則豈非古人所謂殷憂啓聖, 多難興邦之會乎?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所陳諸條, 深中今日之病。 爾以經幄近臣, 進此讜言, 甚庸嘉尙。 宜書之一通, 置諸左右。
○ 副司果
宋伯玉
疏曰, 伏以, 臣於日前, 猥陳愚衷, 伏承開納之優批, 臣誠惶隕感祝, 而第伏念國家有綴旒之危, 民生有倒懸之急云者, 已發其端於前疏之尾。 故玆敢以國家之大本領者一, 今日之急先務者十, 荐陳之, 伏願聖明澄省焉。 夫國家之大本領, 卽殿下之心也。 君爲一國之主宰, 而萬民響應, 心爲一身之根本, 而百體從令。
孟子
曰格君心之非, 一正君而國定矣。
董子
曰, 正心以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正百官以正萬民, 正萬民以正四方且志者, 心之所之也, 故立志必先乎其大者。 志乎
堯
&mid...
○ 前忠義
金東錫
疏曰, 伏以, 憂天杞民, 愚則愚矣, 獻芹野人, 誠則誠矣。 臣卽一遐方空疎遺民, 旣不在其位, 何敢犯不謀政之訓也? 伏見近日之變, 尙忍言哉? 其在臣民之道, 凡有血氣者, 忠憤所激, 義理自動, 斷斷愚衷, 不無藜藿之心, 貿貿淺見, 敢進芻蕘之說, 玆冒萬死, 條列三段。 一曰, 朝廷之上, 文武之臣, 多用老成才德之人也。 二曰, 營陣之中, 將卒之任, 多取義氣智勇之士也。 三曰, 人材之用, 必以才行純, 不
〈以人〉
閥閱也, 何哉? 近日惡少輩之奸逆, 豈非前車後鑑耶? 方其大內蒼黃, 中外汹沸之時, 若非天朝大人義理之勇救, 則毒禍爻象, 果未知何如也。 自壬午至有今日, 皇恩如天, 北望攢頌, 感結衷腸已而。 東方雖小, 自羅·麗以來, 逮夫我朝, 道德賢士, 智勇名將, 聞於天下者, 代不乏絶矣, 如之何輩出於古時, 而獨不多於今日乎? 匪無其人, 必在其用與不用也。 是以
周文王
, 載
呂尙
, 而天下之老歸之,
燕昭王
, 師
郭隗
, 而四方之賢多矣。
詩
曰方叔元老, 又
〈曰〉
肆成人有德。 然則帝王之治, 豈不在於老成才德之用乎?
六鞱
曰勇仁智,
三略
曰, 羅其英雄, 則敵國窮, 崇禮重祿, 則智士至, 義士輕死。
直解
曰, 將孰有能, 兵衆孰强, 士卒孰鍊, 兵學曰, 選編必取年大貌偉力猛者。 然則戰守之勝, 亦不在於義氣智勇之用乎? 古昔賢相良將, 多出於耕釣牧賣微賤之中, 難以一一枚擧。 然
韓信
之多多益善, 本來袴下之人,
子龍
之渾身梨花, 初是幕下之才也。 以我國論之, 故帥臣
李舜臣
之困於
牙山
,
林慶業
之屈於
忠州
也, 安知其草野匹夫, 終爲一等功臣, 三國名將乎? 然則人才之用, 何必純以席勢華閥之人乎? 大凡用人之道, 偏不信任, 偏不寵愛, 亦專不用地門, 必須親君子遠小人, 秉公執正, 用其中於民, 則何患不轉危復安也? 近日四五奸逆, 皆世祿貴門之臣也, 又況職淸品高, 恩寵信任, 兼爲拔例, 而包藏禍心, 罔有紀極。 由此觀之, 純以閥閱, 何益於用哉? 伏願殿下省察焉。 臣草野賤氓, 聞見未及乎朝政, 計活不出乎農桑, 林下十年讀書, 山間七載, 早學弓砲之技, 兼有義氣之勇力。 故欲奉殿下之有事, 欲備國家之不虞, 自壬午軍變以後, 待命于都下者, 于今三年矣。 閑散無任, 又手無尺寸之兵, 身無羽翼之卒, 前日大變, 不得竭力爲忠, 死罪死罪, 惶恐惶恐, 伏願殿下鑑諒焉。 且夫養兵之要, 練習於無事之時, 出用於有事之日, 又兵丁之丁字, 卽壯丁之謂也, 而臣以蠢愚局見, 翫其左右前後營兵丁, 則或有長不滿五六尺, 年不及二十歲者, 姑以喫着圖生, 但謀斗料兩錢, 進退坐作, 不過虛影子似, 無意輕死赴敵者, 多矣。 我國峽邑之善砲者, 所用鳥銃, 裁藥放丸, 其容手煩難, 百倍於洋銃, 而猶能三步一放, 猛虎惡獸, 百發百中, 小無懼色也。 今此兵丁所持者洋銃及上國銃, 藥丸之放, 與我國銃, 甚至易, 而及其臨急之放, 步法錯亂, 手容遲鈍, 或逃或散, 外多懼容, 此非師曲兵老耶? 所謂
江南
兵丁, 輕進易退也, 何也? 非敎之不善, 亦非鍊之不習, 其人之氣質强弱, 京鄕判異, 其心之虛實輕重, 幼壯逈殊故也。 臣意則兵丁不可不抄選壯丁, 減去幼弱。 且所謂倭技兵丁, 卽泛駕之卒也, 尤先除去焉。 凡我國之强兵善砲者, 惟
平安道淸北七邑
,
江原道嶺西十七邑
是也。 此等地善手砲一哨兵, 可當例習砲一枝兵, 何也? 其手端易速, 其足習强捷, 其性氣悍毒無怯, 知進而不知退, 爭死而癖於好勝故也。 殿下必欲養兵以備急, 募兵以禦敵, 戒於無虞, 慮於不憂, 右兩道砲軍中, 別抄其最上者一部, 合付親軍營, 以調鍊之, 則不十日而所向無敵矣。 臣嘗誦
朱元晦
論曰, 彼人之奸計, 常存於和之外, 我人之志慮, 常陷於和之中, 正謂今日事勢也。 我縱善受, 彼以惡來, 我雖修好, 彼每生隙, 此將奈何? 噫, 彼四逆, 不幸失捕, 如曰捕之則已, 否則又必走於人面豺心之窟, 以蜜口劍腹, 層成禍根, 不見是圖? 臣雖無明知的見, 獨以爲不無後慮也。 假使今日更好, 不出期年, 安知無復今日之憂乎? 兵法曰, 知彼知己, 百戰百勝。 然則我國旣深知彼人之奸計後患, 而先爲任賢得人, 內外同心, 講兵蓄糧, 堅守豫備, 則何慮之有? 不以姑息爲上計, 惟以遠慮爲長策焉。 昔我
宣祖
朝壬辰之亂, 先受賊而後有援於皇朝, 猶有大捷中興。 今則先有援於上國, 而後有賊慮, 此事半古而功必倍也。 且我國地形,
白頭
元脈, 東南順下數三千里, 及其盡頭, 更逆龍千餘里。 故人之性氣, 先有順怯, 而終到極處, 必有惡毒, 回頭克之理多矣, 而上下民心, 自丙寅以後, 累經危難, 至于近日大變, 已皆自激忠憤, 此克彼之漸也。 且我國古稱多義兵之成功, 而伏聞近日, 多有倡義之士, 此亦勝彼之漸也。 伏願殿下, 不以我寡彼衆爲憂, 惟以任賢授能爲務, 仁義爲干櫓, 忠信爲甲冑, 則雖百萬强敵, 不足爲也。 今夫我國之兵算, 有七勝也, 彼人之兵算, 有四敗也。 伏念春宮邸下, 天稟仁孝, 睿智日長, 臣民上下謳歌者誠力者, 咸願戴己。 近日之變, 已多義兵之奉迎, 此兵算之一勝也。 臣聞之, 天朝
袁大人
, 天下義氣之英雄, 而多出勇援之算, 天兵亦與我國人民, 皆同心同力, 此兵算之二勝也。 臣又聞之,
穆大人
, 天下義理之人傑, 而旣爲我國之客卿, 多有外連之力, 故朝野人士, 毋不敬從, 此兵算之三勝也。 我國民心, 一聞攻斥之論, 則雖尺童, 無不齊聲, 一聞和好之論, 則雖瞽躄, 亦無不憤歎。 民心卽天心也, 天人相合, 此兵算之四勝也。 草野城市之間, 義氣智勇之士, 莫不忠憤倡義, 此兵算之五勝也。 當今雖以國用小, 而無資兵糧爲憂。 然
三南
·
兩西
鉅萬石富民者, 若一聞攻賊之議, 則忠義所激, 上下一心, 母不欲自願輸納, 以資足用, 此兵算之六勝也。 方今天人之理, 到此極處, 皆包回頭返逐之心, 此兵算之七勝也。 方今天下條約, 以通商連好, 爲一大義理, 而彼人來斯, 我人厚待矣. 有何不測之兇計? 付同人國之奸逆, 先失其義, 得罪於天下, 悖義者亡, 其敗一也。 彼人恃國土之大, 矜人財之富, 港好隣國, 以無名之兵, 妄加人臣之謀逆, 使大內播遷, 因之以殺害忠良, 兵驕者敗, 其敗二也。 彼人亦有君有臣之國也, 人國之亡命逆臣, 潛受隱匿云, 果然則無道者衰, 其敗三也。 彼人亦和中之一國, 今先失好於天下, 天下必共擊之, 孤立者危, 其敗四也。 以我七勝之算, 何患乎四敗之彼乎? 伏願殿下, 留神澄省。 外虞不憂, 內備惟先, 禦敵非難, 得人爲難?
軍讖
曰, 香餌之下, 必有死
[巨]
魚, 重賞之下, 必有勇夫。 以禮士用才之道求人, 今豈無人耶? 自古聖帝明王, 或創業中興, 未聞獨斷自善, 必與賢相良將, 旁招俊乂, 而成蕃衛之壯, 故得人則得衆, 得衆則得國, 其返也亦與此意相似也, 可不儆歟? 文焉而必用贊贊, 股肱於內, 武焉而必有赳赳, 心腹於外, 然後四方無事, 外戶不閉矣。 是以南界有
馬將
之立銅, 蠻不侵漢, 北門有
寇相
之鎖鑰, 狄不犯宋, 周同十亂之德, 齊誇千里之照, 可不得人乎, 亦不擇人乎? 內而百司堂郞之臣, 外而
八道
監守之臣, 非曰無賢, 亦匪無其人也。 蓋人才者器用也, 器有大小, 用稱大小, 故大不可小用, 小不可大用也。 文有徒文之材, 亦有兼武之文, 武有徒武之才, 亦有兼文之武。 其曰文武竝用, 才德兼備, 然後大可用於今日有事之時也。 時·原任將相及文武卿宰中, 才德老成之臣, 今多徵起而左右之, 縉紳·儒生·吏胥中, 有智謀膂力在外者, 亦務攬其心而營鎭之, 巖穴城市之間, 其有文武智勇俱備之才, 不計常賤而貴祿之。 其曰虛名無實者之借勢從權, 拘私朋舊, 以薦竊位之弊, 尤當嚴飭焉。 必得其人, 各勝其任, 使含氣之類, 咸願得志, 廟算內勝, 戎籌外禦, 則災害日去, 福祿日來, 民心自然安堵, 邦籙賴以奠固, 爲萬世開太平, 更基於今日矣。 先賜採納, 後加誅戮, 國家幸甚, 私分幸甚。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嘉乃向上之誠矣。
○ 前忠義
金東錫
疏曰, 伏以, 憂天杞民, 愚則愚矣, 獻芹野人, 誠則誠矣。 臣卽一遐方空疎遺民, 旣不在其位, 何敢犯不謀政之訓也? 伏見近日之變, 尙忍言哉? 其在臣民之道, 凡有血氣者, 忠憤所激, 義理自動, 斷斷愚衷, 不無藜藿之心, 貿貿淺見, 敢進芻蕘之說, 玆冒萬死, 條列三段。 一曰, 朝廷之上, 文武之臣, 多用老成才德之人也。 二曰, 營陣之中, 將卒之任, 多取義氣智勇之士也。 三曰, 人材之用, 必以才行純, 不
〈以人〉
閥閱也, 何哉? 近日惡少輩之奸逆, 豈非前車後鑑耶? 方其大內蒼黃, 中外汹沸之時, 若非天朝大人義理之勇救, 則毒禍爻象, 果未知何如也。 自壬午至有今日, 皇恩如天, 北望攢頌, 感結衷腸已而。 東方雖小, 自羅·麗以來, 逮夫我朝, 道德賢士, 智勇名將, 聞於天下者, 代不乏絶矣, 如之何輩出於古時, 而獨不多於今日乎? 匪無其人, 必在其用與不用也。 ...
○ 參議交涉通商事務
朴齊敎
疏曰, 伏以, 臣以庸陋之質, 抱深痼之疾, 跧伏田里, 累拒朝旨, 恒切微分之自悚, 豈復榮途之或期, 而不意玆者, 蒙被誤恩, 以臣參議交涉通商事務, 非常之命, 特降草野, 撫已惶恐, 危衷震越, 誠不知其所出也。 蓋其職則專管交隣, 事務繁大, 顧其人則茫昧時措, 不分東西, 豈可以此人而擔此職乎? 責聾審聽, 借瞽辨色, 猶屬歇后語也。 然臣之才器不稱, 雖無可言, 猥荷恩寵, 感激居先, 筋力效勞, 趨走爲恭, 亦是臣分之所當然, 而臣疾旣痼矣。 近因寒節, 又添輪行之感, 轉劇彌留之疾, 新證宿祟, 內外交攻, 食飮全却, 不任動作。 以若委苦之狀, 萬無登途之望。 臣自聞命以來, 驚惶失據, 若隕淵谷。 臣是何物, 屢被異數, 每輒偃蹇, 敢以螻蟻之微, 猥暴狗馬之疾, 不憚其煩, 至於如此, 僭分極矣。 若非其勢之萬不得已, 則亦何敢出此? 徊徨屢日, 轉益懍慄, 玆敢冒萬死呼籲。 伏乞天地父母, 憐臣危迫之踪, 鐫臣新授之銜, 毋俾交涉重地, 蹔時曠員, 在於公私, 不勝幸甚。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所請依施。
○ 參議交涉通商事務
朴齊敎
疏曰, 伏以, 臣以庸陋之質, 抱深痼之疾, 跧伏田里, 累拒朝旨, 恒切微分之自悚, 豈復榮途之或期, 而不意玆者, 蒙被誤恩, 以臣參議交涉通商事務, 非常之命, 特降草野, 撫已惶恐, 危衷震越, 誠不知其所出也。 蓋其職則專管交隣, 事務繁大, 顧其人則茫昧時措, 不分東西, 豈可以此人而擔此職乎? 責聾審聽, 借瞽辨色, 猶屬歇后語也。 然臣之才器不稱, 雖無可言, 猥荷恩寵, 感激居先, 筋力效勞, 趨走爲恭, 亦是臣分之所當然, 而臣疾旣痼矣。 近因寒節, 又添輪行之感, 轉劇彌留之疾, 新證宿祟, 內外交攻, 食飮全却, 不任動作。 以若委苦之狀, 萬無登途之望。 臣自聞命以來, 驚惶失據, 若隕淵谷。 臣是何物, 屢被異數, 每輒偃蹇, 敢以螻蟻之微, 猥暴狗馬之疾, 不憚其煩, 至於如此, 僭分極矣。 若非其勢之萬不得已, 則亦何敢出此? 徊徨屢日, 轉益懍慄, 玆敢冒萬死呼籲。 伏乞天地父母, 憐臣危迫之踪, 鐫臣新...
○ 忠義
尹舜儀
等疏曰, 伏以, 臣聞, 臣之於君, 猶子之於父, 左右服勤, 所在致命, 古今之通義, 天地之常經也。 爲人臣子者, 雖平日無事之時, 思所以盡其職分之所在, 況於不幸有變之日乎? 竊伏念臣等, 以忠勳之後, 職忝忠義之名, 則報答之誠, 宜不後於餘人, 而未盡死事之義於君父, 蒙難之日, 敢陳抗顔之奏於宮省, 還御之時, 顧名思義, 有罪難逭, 而旣往之失欲贖, 方來之戒將尋。 玆敢冒萬死仰籲, 惟聖明留神焉。 臣竊照臣等之職名, 雖若尋常, 曰忠曰義, 備責攸重, 臣等之掌任, 亦若閑散, 惟傘惟鉞, 衛護是擔。 然而入直止於本廳, 陪輦惟在幸行, 則實近文事, 反欠武備, 雖欲自盡其世受之義於國家有事之際, 寧有可得於宮禁深嚴之地乎? 敢冒媒進之嫌, 願遂服勤之誠。 伏望殿下, 克許臣等以弓劍之侍於至密之地, 如別軍官例。 將臣所帶之職名, 定爲初仕實職, 則無事之侍衛, 有事之禦侮, 周室之忠良, 可遂以寧之美, 漢家之帶礪, 庶永共若之誓矣。 特垂淵亮, 俾成至願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 忠義
尹舜儀
等疏曰, 伏以, 臣聞, 臣之於君, 猶子之於父, 左右服勤, 所在致命, 古今之通義, 天地之常經也。 爲人臣子者, 雖平日無事之時, 思所以盡其職分之所在, 況於不幸有變之日乎? 竊伏念臣等, 以忠勳之後, 職忝忠義之名, 則報答之誠, 宜不後於餘人, 而未盡死事之義於君父, 蒙難之日, 敢陳抗顔之奏於宮省, 還御之時, 顧名思義, 有罪難逭, 而旣往之失欲贖, 方來之戒將尋。 玆敢冒萬死仰籲, 惟聖明留神焉。 臣竊照臣等之職名, 雖若尋常, 曰忠曰義, 備責攸重, 臣等之掌任, 亦若閑散, 惟傘惟鉞, 衛護是擔。 然而入直止於本廳, 陪輦惟在幸行, 則實近文事, 反欠武備, 雖欲自盡其世受之義於國家有事之際, 寧有可得於宮禁深嚴之地乎? 敢冒媒進之嫌, 願遂服勤之誠。 伏望殿下, 克許臣等以弓劍之侍於至密之地, 如別軍官例。 將臣所帶之職名, 定爲初仕實職, 則無事之侍衛, 有事之禦侮, 周室之忠良, 可遂以寧之美, 漢家之帶礪, 庶永共若之誓...
○
永同
幼學
金秉熙
等疏曰, 伏以, 亂臣賊子, 從古何限, 而豈有如
朴泳孝
·
朴泳敎
·
洪英植
·
金玉均
·
徐光範
之極凶絶悖者乎? 語其資品, 則崇班淸顯, 論其地閥, 則古家世祿也。 有何不足, 而罔念結草之報, 敢懷賣國之計, 窮千古亘萬世未聞未有之亂逆也? 況使隣國失和, 聖主動駕, 搢紳遭慘, 嬪宮呼天, 此何變也, 是何事也? 如非天將之助, 則國計民憂, 果何如哉? 噫, 彼逆蹤, 彰露幾日, 而尙未有誅戮之處分, 何以雪隣國之恥, 曷以慰天將之勞乎? 以日人言之, 則兩國旣是交好之地, 安有負約妄動之擧乎? 外國之人, 不知事實, 誤中凶計, 致此失措, 在此不在彼也, 凶彼逆徒, 萬戮猶輕, 於日人, 更何深咎乎? 設有日人之先失, 古人云寧人負我, 無我負人。 捨其細過, 更修舊好, 則豈非大聖人包容萬物, 裕近懷遠之義乎? 曲垂鑑諒, 凶黨
英植
·
泳敎
, 雖曰伏辜, 亟施加律, 逃躱元凶與同謀徒黨, 這這追捕, 一一摘發, 設鞫得情, 竝施不道之律, 以絶亂萌焉。 故左贊成臣
閔台鎬
, 故判書臣
趙寧夏
, 臨難成仁, 贈施上相棹楔之典, 故營使臣
尹泰駿
·
韓圭稷
·
李祖淵
, 竝施優異之恩, 前右營使臣
閔泳翊
, 精忠炳日, 遠邦來和, 以表不世之勳, 今此扈從文武諸臣, 不次擢用, 使萬世矜式, 則豈非殿下之股肱, 國家之柱石乎? 懋哉懋哉。 今以
嶺南
儒疏言之, 則新定衣制, 寔出於愛民節儉之盛意也, 實無關於民政, 有何新舊之論乎? 況値蒼黃之際, 視若尋常, 聚徒叫閤, 幸而得中, 則要功釣名, 還鄕討索之計也。 奈何因事踵起, 少無顧忌, 此豈非亂類乎? 設有允下之處分, 其於隣國之瞻視, 何哉? 實非臣子之道理也, 施以竄配之典, 得遂輿情焉。 臣等俱以忠義之後裔, 生長於草野之間, 棲遑於輦轂之下矣。 及聞此變以來, 自不覺心寒骨冷, 聚首撫胸, 不避鈇鉞之誅, 而冒瀆崇嚴。 伏乞聖明, 勿以人廢言, 快正典刑, 一以安宗社, 一以慰臣民焉。 誠惶誠恐,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
永同
幼學
金秉熙
等疏曰, 伏以, 亂臣賊子, 從古何限, 而豈有如
朴泳孝
·
朴泳敎
·
洪英植
·
金玉均
·...
○ 前正言
朴龍栽
疏曰, 伏以, 臣卑微無似之蹤, 通籍數十年, 窮伏海鄕, 歌詠聖澤矣。 近日賊臣, 出於世祿之家, 締結日使, 致此千古所無之變亂, 臣聞不勝驚憤, 蒼黃上來, 則幸賴天朝
袁大人
之救護, 玉駕還御, 生靈得安, 感頌攢祝,
八域
同均。 第伏念日人之於我國, 自前侵犯, 而待之以厚, 則尙未生釁矣。 今此兵船來泊於
仁川
云者, 未知何意, 而擇其文武兩全之人, 善爲防守, 則無他深慮也。 古語云民心卽天心也。 民心之惡日人, 卽天心之惡日人也, 天心民心如是, 則雖有十萬兵甲之來, 何足畏哉? 見今國用罄空, 軍糧難繼, 特下十行溫綸於京內京外
八道
民人等處, 則自公卿以下, 至于士庶人, 皆以憂國防敵之心, 自願助納者, 十有八九矣。 擧其助納之多寡, 拔例施以賞典, 可謂公私均宜之政也。 軍糧可繼, 而外侮何患者哉? 伏乞聖上, 俯垂鑑諒, 仍治臣短章猥瀆之罪焉。 臣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 前正言
朴龍栽
疏曰, 伏以, 臣卑微無似之蹤, 通籍數十年, 窮伏海鄕, 歌詠聖澤矣。 近日賊臣, 出於世祿之家, 締結日使, 致此千古所無之變亂, 臣聞不勝驚憤, 蒼黃上來, 則幸賴天朝
袁大人
之救護, 玉駕還御, 生靈得安, 感頌攢祝,
八域
同均。 第伏念日人之於我國, 自前侵犯, 而待之以厚, 則尙未生釁矣。 今此兵船來泊於
仁川
云者, 未知何意, 而擇其文武兩全之人, 善爲防守, 則無他深慮也。 古語云民心卽天心也。 民心之惡日人, 卽天心之惡日人也, 天心民心如是, 則雖有十萬兵甲之來, 何足畏哉? 見今...
○ 訓鍊僉正
張敎駿
疏曰, 伏以, 臣靺韚賤品, 遐鄕疎踪, 智略空疎, 見識蔑劣, 顧何敢出位冒瀆, 與論於軍國大事, 而見今國勢岌嶪, 議論不一, 存亡之機, 繫乎一轉移之間耳, 如臣愚陋, 豈不欲竭盡忠悃, 以報涓埃哉? 臣雖冒犯誅戮, 如或絲毫有輔於國計, 則臣身不足恤也, 伏願聖明垂察焉。 夫倭之於我東, 已自國初, 屢爲邊境之憂, 急則請和, 緩則復反, 反覆無常, 奸狡莫甚。 龍蛇以前八年之間, 永結和好, 彼人之入居都城, 尙有其地。 于時
文烈公臣趙憲
, 持斧伏闕, 痛哭呼籲, 力陳當斥之義, 而言不見採, 卒致蹂躙充斥之禍, 宗社幾覆, 陵寢遇變, 大駕播越, 兵燹之猖獗, 從古罕儔, 此誠萬世不共天之讐也。 我國兵力凋殘, 竟不能涉海盪巢, 鋤除其根, 而至若飮頭嘗膽之心, 則雖婦孺倪耄, 曷嘗以歲久而少弛哉? 近年以來, 和議復作, 港口通商, 尙矣勿論, 許入都城, 任渠跳踉, 所謂公館, 穹崇樓梧, 俯瞰
長安
, 無不窺察, 大內咫尺, 鍊兵放礮, 人心危疑, 氣像愁慘。 假使本國親信之臣, 有此威勢, 殿下固宜如芒刺之在背, 況彼狡賊, 何據而深信之, 以致今日不測之禍乎? 噫嘻, 痛矣。
泳孝
·
英植
·
玉均
·
光範
·
載弼
五賊
之罪, 尙何忍言? 內懷不軌, 符同
一郞
, 召兵犯闕, 威脅君父, 矯制拜官, 擅殺宰輔, 五步之匕旣近, 七日之圍莫解, 親軍無用武之地, 壯士絶效忠之路。 何幸皇天眷佑, 寶籙無疆, 天將一呼, 腥穢盡掃, 當此之時, 殿下固宜孥戮
五賊
之家, 以扶綱常, 跟捕
五賊
之黨, 以絶根柢。 且因倭人之先失, 永絶和好, 則庶幾有辭於天下萬國, 而今聞
五賊
之支屬, 尙貸視息, 和議復起, 信使涉海, 仍不歸罪於
一郞
, 而含糊說去, 只以和好爲上計, 誰爲殿下出此議, 冀使
一郞
, 抗顔於天下, 而我國歸於自速之科, 則天將靖亂保護之恩, 竟歸何地? 噫, 爲此計者, 若曰
五賊
無罪, 天將無功, 則殿下其亦信之乎? 天將若曰
一郞
果無罪, 則吾謾出無名之兵, 殺無罪之人云, 而有自慊之語, 則殿下以何辭而答之乎? 若曰
一郞
無罪, 則信使渡海之日, 彼人若責我國之無端生釁, 則抑又何辭而答之乎? 惟彼
一郞
, 情窮勢蹙, 內而得罪於渠國, 外而無辭於列國, 强以和之一字, 誘引我國, 圖脫其罪, 而其罪旣脫, 則必將歸咎於我國矣, 抑又何辭而答之乎? 且彼旣有罪, 則雖欲動兵, 固無名, 而旣云無罪, 則兵出有名, 將不久而侵犯矣, 抑又何辭而抵敵乎? 和斥之利害, 其明若觀火, 而迫頭之患, 又有大於此者。 今若聲倭之有罪, 則公法中諸國, 必將興兵討倭矣。 失此機會, 而若畏一倭之絶和, 强搆好辭, 以有曰無, 欺蔽萬國, 以反公法, 則罪不在
一郞
, 而咎反在我, 惟彼萬國, 相率興兵, 問我生釁於日國, 則抑又何辭而答之乎? 又況和議更成, 則都民渙散,
八域
離心, 雖有緩急, 似無爲殿下而效死者矣, 殿下誰恃而爲國乎? 此皆必然之勢也。 以殿下之明達, 何不深察於幾微之際乎? 借使苦其兵革, 憐我生靈, 强爲姑息之計, 則必待彼國之斬
一郞
押四賊, 以謝於我國, 然後許之未晩, 何必掩彼之罪, 而惹我之恥, 急急於修和乎? 噫, 我先請而和, 則和固難信, 彼有罪而斥, 則斥亦有辭, 削之反, 不削亦反, 正謂今日準備語也。 伏願殿下, 廓揮乾斷, 以絶日人之和, 以停信使之行, 只宜繕兵修武, 以備不虞而已。 臣竊料今日之形勢, 都城之素鍊親軍, 不謂不精,
畿沿
則天兵有保護之勢, 猗角旣成, 可謂有恃矣。 至若兵食之調辦, 是爲鉅款, 而若聞絶和之敎, 則久鬱之人心, 必將出義效忠, 簞食以餉矣, 此亦可恃也。 但倭寇之扼喉要衝, 惟
嶺南
一路也, 而
嶺南
關阨之最要者, 卽
東萊
·
蔚山
·
晉州
·
統營
·
鳥嶺
·
竹嶺
·
秋風嶺
也。 臣愚以謂梱帥守宰, 各別擇差, 使之防禦扼喉, 則此今日之急務也。 臣雖愚陋無知, 豈肯以不經之說, 震驚君父, 騷擾民心哉? 特以社稷存亡, 在此一機, 玆敢泣血仰籲, 不避斧鉞之誅。 伏願殿下留神省察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疏語合有斟酌矣。
○ 訓鍊僉正
張敎駿
疏曰, 伏以, 臣靺韚賤品, 遐鄕疎踪, 智略空疎, 見識蔑劣, 顧何敢出位冒瀆, 與論於軍國大事, 而見今國勢岌嶪, 議論不一, 存亡之機, 繫乎一轉移之間耳, 如臣愚陋, 豈不欲竭盡忠悃, 以報涓埃哉? 臣雖冒犯誅戮, 如或絲毫有輔於國計, 則臣身不足恤也, 伏願聖明垂察焉。 夫倭之於我東, 已自國初, 屢爲邊境之憂, 急則請和, 緩則復反, 反覆無常, 奸狡莫甚。 龍蛇以前八年之間, 永結和好, 彼人之入居都城, 尙有其地。 于時
文烈公臣趙憲
, 持斧伏闕, 痛哭呼籲, 力陳當斥之義, 而言不見採, 卒致蹂躙充斥之禍, 宗社幾覆, 陵寢遇變, 大駕播越, 兵燹之猖獗, 從古罕儔, 此誠萬世不共天之讐也。 我國兵力凋殘, 竟不能涉海盪巢, 鋤除其根, 而至若飮頭嘗膽之心, 則雖婦孺倪耄, 曷嘗以歲久而少弛哉? 近年以來, 和...
○ 承文副正字
金榮善
疏曰, 伏以, 臣遐土賤劣, 猥忝科第, 固知守賤分不暇, 而其於朝家之政令施措, 不敢言不敢聞矣。 至於萬古所無之變, 百王所守之法, 以若臣子之分, 何不可一號於君父之前乎? 去十月十九日
五賊
之徒, 包禍縱奸, 是何等大律之難赦, 大義之當誅者乎? 臣惟螻蟻之性, 犬馬之分, 自其日後, 心戰骨慄, 罔知攸措。 況紸纊之下, 廟堂之上乎? 旣誅一惡, 急捕四賊, 以雪臣民切齒之痛, 而兇姦之徒, 挾倭符黨, 使五百年宗社, 將危於霎時, 其根柢非託於一時也, 所養由素, 其幾年矣。 倭酋之本心, 初不知天理之可復, 又不知倫理之可崇, 究其心地, 見利忘義, 蹤欲斁倫, 是豚是犬, 乃獸乃禽矣。 殿下爲何而恩養乎, 爲何而居華乎? 入居京師, 高臺廣廈, 闊步躁躍, 而道路以目, 神人側足, 非他也, 乃壬辰冤死之祖先子孫民庶也。 臣雖駑鈍, 爲吾君上計之, 更不接蹤於內界, 編戶於中夏, 則庶無後日此等之變也。 今焉幸蒙天朝都督之威鎭略定, 宗社無顚覆之患, 生民無累卵之危, 實殿下之洪福, 東邦無疆之休。 然箭在弦上, 不可不發, 衷在欲竭, 不敢不達。 伏乞聖慈, 俯諒垂察焉。 禦敵之道, 大略有三, 一曰, 得主將。 凡用兵, 不在於兵之多少, 在於將之賢愚也。 二曰, 精軍卒。 若以不敎民而用之, 是謂棄其民也, 三曰, 嚴部伍。 部伍若不嚴, 則翺翔散渙, 反爲生民之害也。 以若鍊軍精卒, 所將得人, 則城狐社鼠, 豈可血刃而禦乎? 以我之逸, 待彼之勞, 以我之長, 攻彼之短, 此所謂有不戰, 戰則必勝矣。 往年學技於倭, 而有何所用於今日乎?
書
曰, 不作無益害有益, 誠是今日所用之語也。 治國之道, 大略有三, 一曰, 親賢臣遠小人也。
諸葛武侯
之佐
昭烈
, 常稱親賢臣遠小人, 前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 後漢所以傾頹也, 嗚呼, 善哉。 禮義由賢者出, 則爲國之道, 捨此而奚適耶? 變妖自小人生, 則亡國之鑑, 捨此而奚照耶? 此所謂無於水鑑, 當於民鑑也。 惟我殿下, 發揮乾斷, 必欲反危爲安, 易亂爲治, 則尤先所祛者, 苞苴之行, 面諛之口, 以開忠諫之路, 罔以辯言, 亂舊章, 惟守列聖朝成憲也。 二曰, 無啓寵, 無恥過也。 啓寵則以私滅公, 逢迎之習滋長, 民罔允懷也, 其歸在於何許之地耶? 恥過則惡人之直言忠謀, 讒諂設機之徒, 接踵而至, 其流歸於何許之處耶? 古人曰, 王者無私, 無私卽天德也, 德與天合, 而國之不治者, 未之有也。 三曰, 節用其財而仁民也。 夫財者, 人主禍福之權也, 生民所恃爲生者也。 周之
文王
, 不敢盤游以庶邦, 惟正之供矣。 殿下何不體此而力行耶?
皐陶
曰, 在知人在安民, 安民者, 知人之效也, 知人者, 安民之本也。 殿下留念於此, 而先務知人焉。 內輔旣得, 則作心發政, 無非敎化良規也, 外宰精擇, 則生民之塗炭, 國紀之倒懸, 可化可解也。 以臣之愚陋幺麽, 其於禦敵治國, 何敢妄議於聖明之朝乎? 惟是平日所聞所講者, 敢忘僭越, 罪固罔赦。 伏乞特垂聽卑之聰, 亟治臣濫分妄言之罪, 臣心實甘, 臣衷實幸。 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所陳諸條, 無非切實, 當留念矣。
○ 承文副正字
金榮善
疏曰, 伏以, 臣遐土賤劣, 猥忝科第, 固知守賤分不暇, 而其於朝家之政令施措, 不敢言不敢聞矣。 至於萬古所無之變, 百王所守之法, 以若臣子之分, 何不可一號於君父之前乎? 去十月十九日
五賊
之徒, 包禍縱奸, 是何等大律之難赦, 大義之當誅者乎? 臣惟螻蟻之性, 犬馬之分, 自其日後, 心戰骨慄, 罔知攸措。 況紸纊之下, 廟堂之上乎? 旣誅一惡, 急捕四賊, 以雪臣民切齒之痛, 而兇姦之徒, 挾倭符黨, 使五百年宗社, 將危於霎時, 其根柢非託於一時也, 所養由素, 其幾年矣。 倭酋之本心, 初不知天理之可復, 又不知倫理之可崇, 究其心地, 見利忘義, 蹤欲斁倫, 是豚是犬, 乃獸乃禽矣。 殿下爲何而恩養乎, 爲何而居華乎? 入居京師, 高臺廣廈, 闊步躁躍, 而道路以目, 神人側足, 非他也, 乃壬辰冤死之祖先子...
○ 前五衛將
李京烈
疏曰, 伏以, 臣以一介武夫, 才不射雕, 射不穿札, 而其忠君憂國之斷斷衷志, 自有彝性之所不能已者。 故於月前, 敢陳蕘說, 猥蒙隆批, 臣誠感泣惶懍, 莫省所以自措。 曷敢以柒嫠之憂, 更瀆黈纊之下? 今此奸臣煽禍, 倭酋猖獗, 殺害忠良, 犯闕蹂躙, 至有大駕之播遷, 此實爲人臣子之耳不忍聞, 口不可道, 而危急存亡, 迫在呼吸, 幸賴天將之誅討, 復見天日, 環東土億萬臣庶, 孰不手舞足蹈? 然竊伏念今之事勢, 有痛哭者焉, 有未解者焉。 夫倭者, 我國百世讐也。 昔龍蛇之變, 燒我宮室, 辱我陵寢, 此是不共戴天者也。 果何年來, 誤聽奸臣之言, 祖宗陵寢之讐, 視若薄物細故, 稱以交隣, 互相往來, 畢竟則揖讓之迎接之, 雜處於億兆生民之中, 而交涉我通商我, 致有此萬古所無之變? 事當討滅之不暇, 而不惟不討, 乃反以區區之說, 講和云云, 此有大不然也。 彼之所謂和也者, 陰謀奸計, 恒存於和之外, 我之所謂和也者, 迂規闊模, 常陷於和之中。 古事之不忘, 今事之師也, 前車之旣覆, 後車之鑑也。 今何赦其罪, 而求其和也耶? 且以勢不及, 力不足而言之, 壬辰之
秀吉
, 以百萬之衆, 其出於不意, 而蔽海而來, 關防無戰守之備, 隣邦無救援之兵, 三千里江山, 空空然如入無人之境, 竟致
龍灣
之辱, 至有天將之來援, 宗社乃安矣。 今也則軍卒器械, 無所不備, 沿海關防, 無所不守, 雖無奏請之勞, 而天兵日至, 亦無召募之命, 而義旅雲集。 若以此時, 剿滅凶酋, 易於反掌, 事半功倍。 不此之爲, 而乃以堂堂之禮義國, 反屈區區之讐敵徒, 臣之所以痛哭者此也。 伏願殿下, 勿聽無稽之議, 亟下討倭之命, 則軍勢日增, 士氣日激矣。 如臣空疎, 雖無
韓
·
彭
之材, 願效
張
·
許
之忠矣。 且以當今兵技言之, 前後營軍丁, 雖有新技演習, 數不滿萬餘, 而技術步法, 與彼酋相等, 有何彼譎我正, 彼緩我急之道乎?
關北
·
關東
·
關西
砲軍, 則年久習技, 乃我東方幾千年樹立之本也, 舍是而取誰乎? 伏願亟下召募之命, 則臣雖蔑劣,
關東
省內, 則自當先容, 欲報其萬一之
〈效〉
也。 伏願殿下垂察焉。 臣之道內
鬱陵島
之利害, 已陳於前疏, 不必架疊, 而蓋此島異於他島, 地廣土沃, 譬若漢之
山東
矣。 使吾民開拓而奠居, 則不出幾年, 爲一邦之蔽藩, 其稅斂, 足當一隅之用, 而今何委之於倭酋, 作彼利竇耶? 眞所謂資寇兵而齎盜糧, 此臣之所以未解者也。 假使
三陟
營將, 放逐彼人之來接者, 曉喩我民之附近者, 使之隨力開墾, 因以奠接焉, 則此非伐人國得一城也。 伏願殿下, 留神澄省, 本營將極擇嚴明有知略者。 今若視以散地冗官, 循例差送, 則使此我國之膏腴, 反作彼酋之藩屛。 伏願殿下, 留神澄省, 勿以人微而廢其言, 先賜納採, 後加誅戮, 則國家幸甚, 私分幸甚。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疏辭頗有可採。
○ 前五衛將
李京烈
疏曰, 伏以, 臣以一介武夫, 才不射雕, 射不穿札, 而其忠君憂國之斷斷衷志, 自有彝性之所不能已者。 故於月前, 敢陳蕘說, 猥蒙隆批, 臣誠感泣惶懍, 莫省所以自措。 曷敢以柒嫠之憂, 更瀆黈纊之下? 今此奸臣煽禍, 倭酋猖獗, 殺害忠良, 犯闕蹂躙, 至有大駕之播遷, 此實爲人臣子之耳不忍聞, 口不可道, 而危急存亡, 迫在呼吸, 幸賴天將之誅討, 復見天日, 環東土億萬臣庶, 孰不手舞足蹈? 然竊伏念今之事勢, 有痛哭者焉, 有未解者焉。 夫倭者, 我國百世讐也。 昔龍蛇之變, 燒我宮室, 辱我陵寢, 此是不共戴天者也。 果何年來, 誤聽奸臣之言, 祖宗陵寢之讐, 視若薄物細故, 稱以交隣, 互相往來, 畢竟則揖讓之迎接之, 雜處於億兆生民之中, 而交涉我通商我, 致有此萬古所無之變? 事當討滅之不暇, 而不惟不討, 乃反以區區之說, 講和云云, 此有大不然也。 彼之所謂和也者, 陰謀奸計, 恒存於和之外, 我之所謂和也者, 迂規闊模,...
○
陽城
義兵倡首
李敎奭
疏曰, 伏以, 臣卽一微末賤班, 斗筲小器, 而粗具秉彝之性, 有關忠義之分, 奮不顧身, 視死如歸, 素所蓄積于中耳。 不幸挽近以來, 國步多艱, 倭奴住京, 迄今有年矣。 奸臣兇蘖, 藉端構煽, 托以交隣和好, 三百年不共戴天之讐敵, 使之擁兵, 以據於都城南北要衝之地, 或受其兵技, 或交涉通商, 梟鳴鷹和, 腸肚相連, 陰圖不軌, 一朝緩急, 臣所已料, 而退伏江湖, 日夜憂歎。 卽於本月二十日, 轉聞倭酋畢竟猖獗, 謀殺宰臣, 脅逼至尊, 禍迫不測之報, 臣神寒膽裂, 北望痛哭, 召募同志, 倡率赴倭, 決一死戰, 以殉國家之急, 何幸皇朝將臣, 躬冒矢石, 以救御駕, 宗社賴安, 此實皇朝再造之恩, 欲報其德, 河海莫量。 至若逆魁之如干伏法, 小洩神人之憤, 而在逃諸賊, 期於捉得, 到底嚴査, 殄滅之無遺類, 以嚴邦憲, 似不待臣言而裁處也。 大抵設或與各國, 開港交易, 港口自在, 豈無防限? 公使住京, 一二人猶足, 而奚至使倭陳兵住京, 惟意恣行, 遭此罕古之變乎? 臣實恥之。 臣之召募義軍, 只不滿百, 而追聞住蹕於下都監陣中, 覲行爲急, 揀率三十人, 趨到
畿營
, 則大駕安寧還御, 各殿宮儲宮, 亦已次第還御, 臣不勝慶忭之忱。 倭賊之入寇, 迫在朝夕, 雖孩提之童, 亦似明知。 伏乞聖明留神澄省, 亟圖捍禦之策, 永保磐泰之鞏, 千萬至祝。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招募勤王, 事甚嘉尙, 今可以退保鄕里。
○
陽城
義兵倡首
李敎奭
疏曰, 伏以, 臣卽一微末賤班, 斗筲小器, 而粗具秉彝之性, 有關忠義之分, 奮不顧身, 視死如歸, 素所蓄積于中耳。 不幸挽近以來, 國步多艱, 倭奴住京, 迄今有年矣。 奸臣兇蘖, 藉端構煽, 托以交隣和好, 三百年不共戴天之讐敵, 使之擁兵, 以據於都城南北要衝之地, 或受其兵技, 或交涉通商, 梟鳴鷹和, 腸肚相連, 陰圖不軌, 一朝緩急, 臣所已料, 而退伏江湖, 日夜憂歎。 卽於本月二十日, 轉聞倭酋畢竟猖獗, 謀殺宰臣, 脅逼至尊, 禍迫不測之報, 臣神寒膽裂, 北望痛哭, 召募同志, 倡率赴倭, 決一死戰, 以殉國家之急, 何幸皇朝將臣, 躬冒矢石, 以救御駕, 宗社賴安, 此實皇朝再造之恩, 欲報其德, 河海莫量。 至若逆魁之如干伏法, 小洩神人之憤, 而在逃諸賊, 期於捉得, 到底嚴査, 殄滅之無遺類, ...
○
禮安
進士
李中瓚
疏曰, 伏以, 王章設而群慝必誅, 邦籙定而勳臣乃封, 小惡必懲, 小勞必賞, 此皆聖帝明王, 威威庸庸, 致治之道也。 故周官三百, 秋官掌明罰之職, 大辟之死, 不以千鍰而開贖, 地官掌封建之典, 太常之紀, 以及五世而彰績。 至若
麟閣
·
凌雲
·
凌烟
, 傳代𨓏𨓏, 旌表之節, 何莫非誅亂懲暴, 揚忠勸功之道也? 逮于我朝五百年間, 兵革非幾, 而忠烈閭表之典, 與世偕作,
南怡
之祠於
關北
,
林慶業
之祠於
湖西
,
李如栢
之祠於
箕都
,
石尙書
之祠於
灣州
, 儘是朝家之盛典, 表一代之寸效, 示萬世之輿輝也。 由是而王澤滾滾於上, 軍功繼繼於下, 縱或有邊境之警, 赴死如渴, 舍生取義, 如
軍讖
所謂香餌之下, 必有巨魚, 重賞之下, 必有死士者是耳。 洪惟我主上殿下, 承祖宗彊大之業, 受天命維新之運, 陶鑄靑邱一邦, 便如中華三代之治, 而不幸奸凶蘖芽, 亂逆交締, 作千古無前之變, 而彼倭兵之逼近御座, 殺戮狼藉, 跳躪宮闈, 鎗炮叢立, 則噫, 我文恬武恃之人, 非不知赴死爲義, 而獨華陣大帥,
袁世凱
·
吳兆有
·
張光田
, 挺身布義, 單刀赴陣, 炮丸飛雹, 出
子龍
梨花之身, 鋒刃束臠, 揮
雲長
出關之刀, 波開浪裂, 奉聖御出險地, 彼倭兵之四散逃遁, 皆其風力之所及, 雖古之名將, 尙何過此? 是皆殿下當日所親見者, 則臣不必疊陳容喙, 而誠非三帥之力, 則我國之危, 定無言矣。 昔壬辰之亂,
李提督
以六七萬之衆, 尙避倭炮之衝突, 轉戰數年, 始乃捷復, 鑾輿還都, 而今三帥則不踰時刻, 逐奔壬亂之餘酋, 宗社由是而安, 凶逆由是而誅, 都民由是而靖, 雖是天心所助, 天必以三帥, 定我東千百歲大功嵬勳也。 朝家他日策功定勳之道, 臣何敢妄瀆天意, 而至於今日都民慶祝之誠, 士林願慕之意, 則王章施矣。 彼
五賊
奸慝之罪, 讞之大辟, 斷以太阿, 不留時日, 以行
大舜
氏四罪, 而天下咸服之典。 勳臣定矣? 太常之紀
麟閣
之畫,
凌雲
·
凌烟
之像, 自有朝廷處置之得宜, 而以民之願則勒碑頌功, 立祠寓慕, 一依
關北
南怡
之祠,
湖西
慶業
之祠,
箕城
如栢
之祠,
蠻鄕
石星
之祠, 則不但爲我東世世之美, 其有光於天下萬世褒忠勸功之道也。 至於倭寇之尙此爲亂, 則以殿下神武明聖之姿, 旰食宵衣, 丙枕未安, 其爲臣民之道, 使天地父母, 若是其憂勤惕慮, 則孰敢不殫一慮而竭一誠, 爲前嘗之籌也? 臣竊以爲倭寇之患, 自古有之, 歷羅麗數千載, 皆不免窮寇之害, 而戰姑不可解, 和亦不足恃。 昔齊晉構兵, 而齊侯問征, 曰君處北海, 寡人處南海, 風馬牛不相及之地, 不料君之加兵於此也。 倭之於我, 非風馬牛相及之地也。 世降聖遠, 今以火船相交, 然此就讐而媚情, 揖盜而開門, 其禍何量? 但以春秋之盟依爲, 則交商通販, 不必持兵携刃, 領事相信, 當如萬國之法, 而何獨以悍毒之貌, 奸譎之情, 逼人城宮, 爛作兵館, 視若無人, 而竟與奸臣亂逆之徒, 密戾潛吹, 作無君無臣之變, 甚於壬亂, 此其戰不可解也。
唐太宗
與
突利可汗
, 盟于
便橋之北
, 而歸復旋反,
太宗
曰, 吾與爾盟約甚好, 義結兄弟, 我無負汝, 而汝何負約, 侵掠我地? 爲因復盟, 而卽復反。 今此倭人之凶腸奸肺, 以利爲鋒, 反不如
突利
之冥頑蠢蚩, 萬譎交攻, 千奸雜締, 將朝和而夕反, 此其和不足恃者也。 彼
竹添
者, 渠亦有其君而有其民, 爲人臣而爲人子者也。 黨於惡而迫人君, 可謂忠乎? 入其國而禍其民, 可謂仁乎? 憑逆徒而殺人臣, 可謂義乎? 禍隣國而危父母, 可謂孝乎? 是則天下萬世人心之同誅者也, 而以我殿下, 克仁克寬之政, 放之於亂陣之道, 從而禮之於賓館之席, 是不過曰畏彼之强, 而怯我之弱, 爲少須臾無事之計也。 今天朝之助護我邦, 是萬古所無堂堂大國之勢, 而無
申包胥
秦庭七日之哭, 而成
周都督
曹
軍大破之狀矣。 以正以奇之陣, 如熊如虎之士, 槍炮矛劍之利, 旄鉞糗糧之積, 將朝暮相信, 水陸竝行, 則是所謂有備無虞, 有恃無懼, 可逞壬辰之讐, 以振
會稽
之棲, 而不此之爲, 以區區修好爲計, 則是不啻更生昨日之變, 將上負皇朝保護之恩, 下失臣民憤奮之情, 而況
宣廟
之皇靈, 臨之在上, 其曰我受天命, 克艱克恤, 爲後生後孫無疆赫赫之業, 而迺者爲肯構肯播未逮之訓, 則無乃殿下所慼然於中者乎? 漢以苟安, 而有
北地王
之死, 唐以姑息, 而有蕃鎭之禍, 此皆殿下平日所講究者也。 秦求之虐, 非隣邦之可親,
鄲
圍之迫, 有急人之好義。 伏願我主上殿下, 廓揮乾剛, 外以天兵之衆, 爲戰勝之道, 內以親營之勇, 爲自强之策, 無事夫夫, 勿使貽笑於各國之計也。 臣伏見變亂之後, 朝紳之人, 復或有移去於鄕庄墓第者, 此切非臣子之道。 太平之時, 不出都門, 富貴貪叨, 而艱虞之世, 恩寵罔念, 以全軀保安之計爲上, 故向變之時, 侍從之臣無幾, 是誠寒心。 自今之後, 更捧現告, 變亂後辭朝者, 依典罷斥, 不齒朝籍。 以臣愚忱, 似合朝綱之事也。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義憤所激, 足見敵愾, 尾附語可警廷僚。
○
禮安
進士
李中瓚
疏曰, 伏以, 王章設而群慝必誅, 邦籙定而勳臣乃封, 小惡必懲, 小勞必賞, 此皆聖帝明王, 威威庸庸, 致治之道也。 故周官三百, 秋官掌明罰之職, 大辟之死, 不以千鍰而開贖, 地官掌封建之典, 太常之紀, 以及五世而彰績。 至若
麟閣
·
凌雲
·
凌烟
, 傳代𨓏𨓏, 旌表之節, 何莫非誅亂懲暴, 揚忠勸功之道也? 逮于我朝五百年間, 兵革非幾, 而忠烈...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