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辰時, 上幸南別宮, 行翌日宴。上與三使行揖禮。上曰, 天日甚寒, 雪且下, 不審夜來諸大人氣候, 何如? 三使曰, 伏蒙隆眷, 接遇深至, 寒而不知寒矣。且俺等有所告達之事, 宴前告達乎, 宴後告達乎? 上曰, 一邊行宴禮, 而從容傳言於盃酒間, 可乎? 三使曰, 惟命。遂進茶畢, 英使使我國通事及鄭命守傳言, 其一, 向化刷送事也, 其二, 漢人捉送事也, 其三, 被擄人越江後逃還者捉送事也, 其四, 年前撤兵還時, 淸國馬匹偸取人, 執捉推給[問]事也, 其五, 戊午·丁卯兩年被擄人, 以通事使喚於淸國而逃還者, 推捉以送事也。上謂鄭命守曰, 所謂通事者, 何姓名而何地人耶? 命守曰, 不知。上曰, 凡五條也。己身向化則春前大兵撤還時, 聞已作一陣沒數入去云, 國中更無遺漏者矣。此外有若干久遠向化, 歲久年深, 嫁娶我國, 生子至孫, 仍爲我國之人, 此類決難捉送, 此則大國所宜念者也。漢人逃來者則上年黃監軍時旣盡搜去, 更無遺存者矣。然大國有推送之令, 故時方搜覓, 而恐厥數之不多也。此則謝恩使崔鳴吉之行, 已備陳矣。被擄人越江後逃還者則凡逃還之人, 以死爲限, 潛身山谷而出來, 或無糧食, 以致飢餓而死, 或爲虎豹所傷而死, 百人逃來, 一人生還而已, 且沿江一帶, 本國已有譏察之事, 故逃還者藏蹤祕迹, 隱身潛還, 不知其姓名某也鄕土某也。以此雖極力搜得, 不期其數多也。雖小而必入送者, 欲使大國諒此間事情也。馬匹偸取者則曾已推送, 而此外若遺漏未推者, 當一一推送矣。通事逃還者則今始聞之, 其人姓名誰耶, 其居處何地耶? 大人想必聞知厥漢居住姓名, 詳細言之, 以爲推捉入送之地, 可也。上以此五條, 親傳于命守, 使傳告于三使, 因問命守曰, 二行缺 之言乎? 淸譯入, 三使又使命守, 來告于上曰, 向化還時, 果有入去者矣。此外尙多遺在此處之事, 則入去向化似爲言之耳。不然, 俺等何以知之? 縱使此輩, 有若干遺在者, 有何裨補於貴國, 似當一一捉送矣。漢人雖曰, 旣盡刷去, 而投入漢人, 亦言厥數多在朝鮮云。此類刷送之事, 今日之所不當推難也。馬匹偸取人則王世子入去時, 亦詳其 缺 厥偸馬人, 俺等去時捉得, 捧授海州牧使之 缺 徵出, 而今來問之, 則其人物故云, 似不近理矣。被擄還人, 則下敎亦當矣。雖不能一一捉送, 而固不可如彼零星矣。前後捉送, 其數極少, 太無顔矣。通事逃亡者則凡三人, 其一, 平壤人崔己生也, 其二, 義州人朴留男也, 其三, 乃會寧人而姓名則忘之矣, 當以耳割爲表矣。上曰, 己身向化者, 旣盡入去, 萬無落漏, 此不過入去向化輩以久遠向化有此云云耳。年久向化者則事勢如右, 況兩國, 旣爲一家, 在此在彼, 有何分別? 此亦大國所當諒者也。漢人則有何所惜? 方行會八路, 跟尋推捉, 隨其所得, 或百餘人, 或五十許人, 當盡數入送矣。馬匹偸取, 則當行文于本道, 査問後可知矣。三使曰, 所告之事, 得蒙依施之敎, 極爲宜當, 但向化之事, 下敎旣爲一家彼此無分別之說, 似不可當矣。雖曰, 年久向化子孫, 其本乃向化之種也。以此言之, 法當推尋矣。若終始不許, 則後不無因此而有違忤之事也。上曰, 非惜此類而然也。缺 年代久遠, 代數難査, 雖或知之, 而與我人, 結爲婚嫁, 自乃祖乃父, 迄于乃孫, 生長我國, 竝爲本國之人, 今若聞刷送之令, 則必皆逃匿山谷, 爲盜爲賊, 此亦可慮也。且君依於國, 國依於民, 今者兵禍之餘, 遺存孑遺, 今又刷送此輩, 則將何以供上國之貢賦乎? 國將無以成樣, 此諸大人之所宜矜念, 而亦大國之所當垂憐者也。三使曰, 向化刷送事, 非今始發, 在約條中, 當初定約之時, 所當量其可爲與不可爲, 一行缺上曰, 當初定約一行缺 三使曰, 非獨向化事也。凡事在約條中者, 當初當爲裁稟詳定, 而不爲裁稟, 到今言之, 已無及矣。上曰, 若使其祖其父生存, 則推問不難, 而今者只有代遠子孫, 某之爲某子, 某之爲某孫, 必無自首之理, 決難推得也。設或推刷, 而或五六人, 或十許人, 則可以結縛而送之, 可以驅捽而送之矣。其數似多, 不可容易爲之, 非但無益於上國, 有害於小邦, 恐非上國恤此褊邦之意也。事涉難處, 不得不煩, 至於己身向化, 或有些少遺在, 則徐當刷得, 雖止於一二人, 當搜問入送矣。三使曰, 年久向化則誠如下敎而已。己身向化, 有從後推送之敎, 尤爲允當。上曰, 己身向化, 絶無遺漏者, 則亦不能 缺 也。三使曰, 此外又有告達之事, 而國王御座日久, 恐其煩喋, 當使通事轉以告之耳。今姑停之, 請行宴禮。上曰, 依爲之。遂行宴禮, 上遂就殿中央行盃, 英使請以大盃行酒, 上許之, 英使先執盃以飮, 以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