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승정원일기 9책 (탈초본 164책) 현종 1년 10월 11일 계사 9/10 기사 1660년  順治(淸/世祖) 17년

각 창고의 곡식을 내어 진휼에 충당할 것과 납곡한 수를 정해 관직을 제수할 것 등을 청하는 金之鍵의 상소

    ○ 出身金之鍵疏曰, 伏以臣, 嶺南之人也, 早事儒業, 晩而學射, 甲午中武科, 丙申得除宣傳, 謹以從仕, 歲在戊戌, 以罪謫延豐地, 呼龥無路, 今年正月, 特蒙放赦之恩, 復得生還於聖明之世, 芹曝之誠, 殞結之忠, 敢不自銘於朽骨, 以思涓埃之補於萬一之治乎? 當今聖明臨御, 軫念宵旰, 而萬民飢饉, 四方同然, 此愚臣之所以寤寐悶泣者也。有九年之水, 有七年之旱, 則豈其聖德不至而然乎? 天災時變, 有或怪焉, 是非所歎於聖治之兆, 而歲飢民困, 到此爲甚。缺半行命乎廟堂, 宰列想必籌念, 缺半行焉, 故忘其濫越, 而開心進達。缺數字道列邑, 皆有倉穀, 而或有邑之大小不同, 或有民之衆寡不同, 或有穀之多小不同, 不可以一倉之穀, 救其一邑之民命, 而倉穀本民結之所出也。有民結者, 則可以得救急, 而無田結者, 則萬無得食之理, 嗚呼, 有結卜者爲民, 而無結卜者獨非其民乎? 昆蟲草木, 同被雨露之洪恩, 則天一天也, 君一天也, 一夫之不獲生, 非寒心乎哉? 列邑倉穀, 各有耗數, 千石之耗百石也, 萬石之耗千石也, 不付會錄, 而守令擅用之物也。以元穀而推之, 列邑耗數, 箇箇詳覈, 限明年計除, 則一道之內, 各得累萬之穀, 各道山城倉穀, 與統營倉穀, 將至累十萬石, 而或有陳腐之處, 計置一年之需, 而其餘數及耗數, 限明年除出, 則亦可得累千餘石, 各道牧場內米租所納之數, 限明年不爲上納而賑恤, 亦得其累千之穀, 豈以積民之穀, 而坐視其民之死乎? 伏願聖明留神焉。抑有一焉, 賣官納錢, 雖曰名器之累, 而急時籌策, 亦不無權宜之典。各道各官, 土居儒品, 東西班士大夫中, 或有萬石之富, 或有千石之富, 或有累百石之富而曾前賑恤之時, 使其各道鄕所, 置簿私儲, 則或有私情而遺漏者, 或有觀勢而不報者, 或報之而不多者有之, 或穀小而多報者有之。其納穀者, 雖有多納者, 每以影職償之, 而不以穀之多少, 次次實職除授, 故雖有多穀者, 至死謀避矣, 怨言滿街, 所得不實。今後特令朝野富居人等, 使人陳告, 抄名上達, 令各其邑守令, 馳到其家, 親臨封庫後, 使當道都事, 巡到其封庫處, 都計元穀, 其本主食口所用計除, 然後其餘數, 除出三百石以上納官者, 參上職次次除授, 使之感悅, 二百石以上納官者, 則參下職次次除授, 使通仕路, 以觀善惡而將用之, 百石以下者, 以影職次次償之, 五十石以下者, 詳錄其受食者, 而秋成後還給其本數。富人十人以上陳告上達者加階, 五人以上者, 亦爲實職遷轉, 無使虛名, 貸以臣民, 則納穀者不怨, 上達者爭先, 數月之間, 可積累千百穀於各道矣。以此諸穀而賑恤, 則不勞而生一國之飢民也。伏願聖明留神焉。抑有一焉, 朝家頒祿, 專在於各官田稅, 而上納之時, 各其官實鄕所實鄕吏使之領來, 俾無無面虛疎之弊, 缺半行不有國法而徒取其善守之名, 缺半行道而監官, 則或以百姓中人, 色吏則或以賤人, 槎工格軍則沿海雜人也, 一船之中, 人無上下之分, 法無嚴截之令, 無知常漢之輩, 不知國法之嚴重, 而上來之時, 到處留連, 虛費酒肉者, 不知其幾處矣。自以計之, 無面甚多, 則或有故而致敗者, 或有遠走而不知去處者, 其上納者無面之數, 或至於百餘石, 或至於八九十石者。每船如此, 而前無梟示之擧, 故納倉之後, 則百般奸謀, 圖出立案而歸, 及到其本官, 撤家而逃走者, 什常六七, 各其官鄕所下吏輩, 恐其後日之自當, 誣稱其怨而遍懲於民結。嗚呼, 此非國民之冤痛者乎。國用之不贍, 良以此也。今後各別嚴敎, 非徒各其官, 監色擇送, 各其道內, 次次擇送差使, 無弊護送上納後, 若有無面者, 勿問梟示, 則似無濫費之弊, 不但國法之嚴重, 必無國用不足之患也, 其爲臣民之幸, 亦如何哉? 伏乞聖明留神焉。抑有一焉, 都監加設, 禁軍加設, 將至千餘石矣, 先朝所設, 今不可猝廢, 則又不無軍糧加辦之路。若不思軍糧加辦之路, 而仍舊用之, 連値凶荒, 而國用之竭, 則非但新設之不能饋餉, 舊軍亦無如之何矣。燒山之火, 不爲豫防, 而將以及家, 則雖噬臍而何及乎? 軍糧加辦之路, 愚臣賤意有三焉。各道各官, 海運船格價米太, 每十石二石, 則千石之價, 二百石也, 萬石之價, 二千石也, 推而計之, 則各道之費, 累萬餘石也。海運船隻, 則都監各鎭浦舊退船也, 槎工格軍, 盡是沿海各官與各鎭堡土卒也, 則滿海之船, 何莫非國物也, 普土之民, 亦莫非國民也, 國物以國民, 而受價於國可乎? 凡船隻杉板, 則有朽破於三四年後, 而本板則或至於三十餘年之久矣。各鎭浦三年改造之時, 則托稱其軍器軍糧添補造備之說, 或有循私欲轉用者, 或有因請而空棄者, 或有移責濫費者。今後特令統制使, 統營各道水營各鎭浦舊退船隻, 分授於各道各官, 改造藏置而輸運田稅, 其未及之官, 則許以船材處, 造作船隻而輸運, 則各官無買船之弊矣。櫓役軍, 則各其官結卜軍, 輪回定送, 而沙工指路, 則沿海各官各鎭浦習熟水業土卒, 勒定抄出, 各其境上, 次次交付, 則亦無沙工·格軍貿立之價矣。其船格價米太盡數, 上納於京倉, 以補軍餉之用, 缺半行, 此軍糧辦備之一端也。伏缺半行者, 人物謀避軍役, 互相流移, 缺數字於大小山谷者, 什常七八, 而專以火田爲業, 元居民等, 亦苦缺一字田之多結, 全治山火田, 故各道大小諸山, 或不免赭土, 而敬差官巡過之時, 各其官守令, 僅保其十分之一, 而私用官家。嗚呼, 各道諸山, 本非我國之土乎? 災傷敬差官, 本以瞑目而行之乎? 到處各官, 若有相知之分, 而望重守令, 則不問其施是非而含口過行, 孤單無勢之官, 則故爲生梗而徒施風力而已, 不察山田之有無, 與田結之多小, 國家信任之意, 果安在哉? 今後各其道敬差官, 分邑數差出累人, 巡審山間火田, 則可得其無數結卜也。山田結卜, 與元田結卜, 略有差等, 而一樣出三稅, 則各道之內, 亦得其累萬之穀, 此軍糧辦備之二端也。伏乞聖明留神焉。抑有一焉, 各道各官水軍與武學, 有年年歲抄之擧, 其數無窮, 各道列邑水軍與射軍, 各鎭浦排月分防之後, 其餘數, 亦至無窮, 故軍士與射夫間, 一邑輪回分防, 射夫則價布二疋也, 軍士則價布三疋也。當月分防者, 則直納各鎭所屬處, 其餘數不爲分防者, 則直納於各其官, 而名之曰留布也。今年如是, 明年如是, 年年所捧, 各道內將至累百餘同, 各其道監司擅用之物也。藏諸各官而積在年年, 故各其官下吏輩, 盡數貸用, 雖有若干上營之弊, 責其新捧而上送, 下吏輩久貸之木, 則勿爲擧論而致察焉, 無異於等棄之物也。已往之規, 則雖或然矣, 今後特令各其官, 年年歲抄軍案, 箇箇磨勘後, 各其軍留布所捧數名下, 價布代米石, 論市直分定, 自其官, 一同田稅收捧上納, 各其兵營新選價布, 亦至無數, 與水軍武學, 竝定米石, 則各道之內, 亦得累千餘石, 此軍糧辦備之三端也。以此三穀, 盡數上納, 則一年所捧, 將至累萬餘石也, 千兵之衆, 數年之資也。伏願聖明留神焉。抑有一焉, 各道時任監·兵使·水使·僉·萬戶, 除挈家守令人等, 亦與京職, 同爲頒祿之規, 乃祖宗朝恩遇藩臣之道也。一以感罔極天恩, 一以勸居官廉潔, 而今則時移事變, 古法頹矣。雖或眷歸, 其老親妻子之人, 尙願其故舊親戚之急, 況其家乎? 爲閫帥守令之人, 缺半行, 無飢餒之理, 又況今之爲閫帥缺半行各道各官之居半焉, 遐方之人, 則徒無資生而從仕矣。其人赴任之後, 其妻子誰有爲此祿上來乎? 祿頒矣, 食者非其人矣, 外官頒祿, 微臣賤慮, 亦似不當, 流來古規, 不可永廢, 連値凶荒, 國用幾乏云, 諒其緩急而限明年停廢, 則此亦國用萬一之補也。伏乞聖明留神焉。抑有一焉, 各道各官軍器等物設立之規, 其來久矣。各其官所藏之數, 大邑則弓千張, 矢千部, 小邑則弓矢各六七百數也。弓則別藏於溫堗, 而不入風霾, 則可支累年之久矣。矢則纔過一二年而不改, 則非但羽葉蠱損, 竹亦蠱食之物也, 外雖儀形, 內無剛節。矢鏃久而不磨, 則陳霾而不利, 理之常也。各道列邑, 或有厭苦其多數攻造之役, 不修舊物, 稱以別備, 而欲爲他日釣名之芳餌, 略干新造而別樣藏置, 監兵使巡歷之時, 先出其別造之新新, 而托稱其未及修補舊物, 則徒讚其新造之功勞, 不責其舊物而過行, 此人如彼, 彼人如此, 數多舊物, 將爲無用之物矣。嗚呼, 無軍之兵, 古無所用, 而前日役民之切, 豈無可惜乎? 各道之中, 北道尤甚焉。微臣乙未年赴防之時, 遍觀六鎭城守, 則脫有事變, 一無城守可合之處, 而軍器則雖殘弊十家之堡, 藏置之數, 將至六七百部, 各官則皆至千餘部, 而長箭之長, 不過尺餘, 此物又用於何處? 不修舊物, 而次次添補, 則其數將至數千餘矣, 雖欲改之, 何得以改之? 今後令各道各官, 鳥銃·鐵丸·火藥別備外, 切禁弓矢別備之規, 而常令修補舊物, 則非但虛數之不多, 軍器等物, 精且利矣。臣常慨然抱鬱者, 非一而文理倒錯, 辭不達意, 志切面達, 九重邈然。各項條列, 有志而未詳, 略擧其槩, 特令宰臣, 詰問於微臣, 則臣當披心暴白, 而詳達其利害矣。伏願聖明, 不以負薪之言, 爲迂遠而空棄之, 臣不勝屛營之至, 謹昧死以聞。答曰, 省疏具悉。爾之憂國進言之誠, 予用嘉尙。所陳之事, 當令廟堂議處。仍傳于南龍翼曰, 原疏, 下該司。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