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應敎李敏迪, 校理閔維重四五字缺修撰李翊等箚曰, 伏以孝者, 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惟我先王, 以天縱之聖, 奮有爲之志, 十年莅位, 終始典學, 萬機之暇, 日御紬氈, 金華之業, 厥修罔覺, 而林下之臣, 迭侍啓沃。又能百度惟貞, 治具畢張, 策勵群臣, 日有所事, 精神之運, 風動四方, 而玩愒之習, 幾變一時, 以至於由內及外, 精粹純白, 聖敬日躋, 邦勢日尊, 此皆我先王勤聖學振紀綱之致也。先王之事, 旣如此, 則先王之志, 亦豈不欲使今日緝熙之學, 益臻於光明, 而丕承之烈, 益基於遠大也? 況人情願其子孫, 甚於其身, 伏想我先王平日燕翼之謀, 宗社付畀之托, 必不以在天, 而有間矣。仰惟聖上, 天資粹美, 自然近道, 初政淸明, 無大闕遺, 而獨於講學一節, 疎略太甚。自卽祚以來, 今幾歲月, 而中間開講, 僅以日數, 一曝十寒, 二行缺不猶愈於女寺之終日左右耶? 前年此時, 猶有累次入對, 而今則冬節將半, 此擧亦廢, 聖上之志, 又怠於前年矣。去年今年, 今日明日, 日月逾邁, 歲不我與, 匹夫勤學, 猶有惜寸光陰者, 況人主所資於講學者, 爲如何, 而其可以燕安而荒廢也? 聖明初服, 志氣如此, 則繼今以往, 其憂益大, 此不但左右承事之臣, 所共憂歎, 四方有志之士, 莫不失望, 臣等竊惜之。臣等且竊觀今日朝廷之上, 公議不行, 臺閣之間, 直言不聞, 盈庭發議, 道謀靡定, 是非無眞, 名實不核, 賞罰無章, 刑政紊淆, 交盤膠固, 習以成俗, 剛直正大之氣, 日以銷沮, 而怯懦苟循之風, 日以養成, 其衰耗偸塌, 將至於不可收拾而不自覺。回視數年前事, 亦不啻千丈一落, 臣等竊思其故, 亦由於聖上深居罕接, 蔽於聽覽, 優游不斷, 過於含容, 二行缺漸成陵夷, 道揆法守, 若置於相忘之域, 公室日替, 氣象奄奄, 臣等竊惑焉。我先王, 當積弱之後, 力挽而振之, 今聖上承少振之後, 反頹而壞之, 此臣等之所未曉也。嗚呼, 今日國事, 尙忍言哉? 天下之勢, 一至於此, 外壓內困, 危虞萬端。雖以我先王之明聖, 超出百王, 尙不能大有施展, 僅得以粗保目前。況我聖上, 生長深宮, 春秋方富, 險阻艱難之際, 旣未備嘗矣, 稼穡小人之情, 旣未周知矣。其所以勤學勵治, 一日爲急, 而顧乃數月一講, 時聽細務, 欲以此求時敏之功, 責嘉靖之效, 以追續先王, 不已難乎? 伏願聖上, 深留聖意, 上述先志, 開筵聽講, 一倣祖宗朝故事, 日講經訓, 栽培義理, 或聽史傳, 詳論古今, 使聰明日廣, 德業日新也。臣等亦知近日玉候少愆, 有難備例引接, 而便殿臥聽, 如臣等前日所請, 一行半缺作士氣, 核名實之歸, 辨是非之眞, 恢張公道, 大礪廉恥, 使大小之臣, 奔走率職, 有以洗濯其心, 而一警動之, 亦何以挽回於橫潰陵夷之餘, 而振已頹之紀綱也? 且盡罷公私魚鹽, 歸之大農, 以補軍國之用, 此先王意也。今聞査籍, 纔上有司, 方議廢置, 若以內需所屬, 爲內用而置之, 諸宮家, 以親愛而置之, 各衙門, 以軍用而置之, 功臣家, 以舊恩而置之, 則其可罷者, 無幾矣。未知數年査出, 果是何事, 而公法自是不行, 私門自是益擅, 我先王杜私强公之美意, 終亦弁髦於今日矣, 是豈不重可惜也? 傳曰, 山海不以封, 大典亦云, 各道魚鹽, 成籍藏于戶曹, 分等收稅, 私占者有罪, 然則山海之不以私封, 不但古制爲然, 列聖經國之典, 尤宜守以金石, 況先王遺意, 又丁寧若是, 亦願聖上半行缺各衙門諸勳貴, 一切革罷, 半行缺立案之屬, 亦宜一例罷之, 一洗百年之痼弊, 無爲苟且纖嗇之論, 所撓奪焉。今若旣査而復置, 則不特失信於窮民而爲笑於八方, 私意勝而公法替, 國事自此, 蓋無可爲者矣。當此機會, 殿下不可不快斷也, 此亦聖上繼志述事之一事也。臣等俱以無似, 待罪經幄, 區區所懷, 敢陳一二, 惟聖明財察焉。取進止。答曰, 省覽爾等之疏辭, 眞是愛君之言, 憂國之誠, 深用嘉歎。經筵一節, 豈欲廢墜祖宗故事而然哉? 病根已深, 至於夜對, 則尤有已辨之處, 燭光之明, 如避水火, 勤勤之志, 萬倍於前年, 末如之何, 末端之事, 觀其回啓而酌處焉。已上燼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