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時, 上御時敏堂。領議政金壽恒, 左議政閔鼎重請對引見時, 同副承旨李濡, 假注書許墀, 記事官李畬·徐宗泰入侍。金壽恒進跪曰, 秋節雖入, 日氣尙熱, 聖體, 若何? 上曰, 無事。壽恒曰, 大王大妃殿, 猝然未寧, 下情之憂慮, 罔涯, 旋卽平復, 其幸可言。上曰, 當此溽暑, 猝然未寧, 晝夜憂憫之中, 幸而旋卽平復, 欣喜之情, 何可勝道。壽恒曰, 累煩下敎, 使之勿爲問安, 故臣等, 不敢在藥房問候之列, 未審卽者, 更無餘症之彌留者乎? 上曰, 諸症幾盡差愈, 但餘熱尙未全祛, 生小刺於舌底, 有妨呑嚥, 故旣已分付醫官, 淸涼散, 使之加減劑入矣。壽恒曰, 此雖已試之藥, 而至如加減, 不可委諸醫官, 臣等當退而監劑以入。上曰, 大王大妃殿餘症, 尙未全祛, 而不欲煩卿等問安, 故直已分付醫官, 少間想必劑入矣。壽恒曰, 臣等監藥, 有何弊事, 而自上過慮, 至令醫官監劑, 其在事體, 殊爲未安, 今則已命之矣, 後不可每如是也。溽雨蒸炎, 暑濕熏生, 雖閭巷之人, 受傷者多矣。臣等, 因入診醫官固審上候平寧, 而從前如此之時, 安[每]有厭進水剌之症矣, 今則, 若何? 上曰, 月初暑甚, 頗有是症, 今則無異常時矣。壽恒曰, 今日, 乃國忌齋戒, 而臣等, 有趁速稟定事, 故不待賓廳日次, 敢此請對。上曰, 何事? 壽恒曰, 奏請使, 必以大臣差送之意, 臣等, 曾已上達, 而頃日該曹, 循例備擬, 則自上特令加望, 以判敦寧府事李正英, 爲之。以皇朝舊例, 言之, 則正英, 送之無不可, 而但此淸人之時, 曾無假銜入送之規, 今以莫重事奏請, 而彼以是有詰責之擧, 則事之不幸, 孰甚焉? 見今大臣無故者, 不多, 自上雖以是持難, 左相, 則事有難便, 小臣之出往數月, 有何緊關於國家事乎? 李正英, 乃是正一品之人, 與大臣無甚有間, 而自彼人視之, 不以爲然, 此不可以皇朝舊例, 爭之, 雖或彌縫, 幸至無事, 其在國體爲辱, 如何? 反覆思惟, 大臣終宜往, 不但臣等之意, 如是, 群議, 皆以爲慮, 玆事, 當爲豫先變通, 然後可無窘急之患, 故敢達。閔鼎重曰, 頃日金壽興赴京時, 彼人, 尙問其判中樞, 爲何官云。今若審知其假銜, 則必且有詰責之擧, 所幹之事, 因此而有不順, 則奈何? 曾以臣與謝恩使, 換差進去之意, 仰達矣。別無大段治行之事, 今若差退九月, 臣以謝恩使換去, 則於事便矣。上曰, 當初以遠送大臣, 爲未安, 而且有前規, 故正一品加望差定矣, 事果未便, 則若何以變通也? 壽恒曰, 在昔皇朝時, 曾有假銜入送之規, 而自有淸國以來, 必送大臣, 而大臣有故, 則以秩高宗班, 送之, 其來久矣。臣嘗見使臣置簿成冊, 戊寅年奏請使, 初以大臣差定, 以故判書尹暉, 假贊成銜而送之, 彼在瀋陽, 丁丑年間, 猶有此規, 而不令假銜, 想是厥後事也。蓋鄭明壽作事, 安〈?〉不順, 有操切我國之患, 此必由於明壽輩所俑, 而由今事體言之, 間送大臣, 於事亦宜。且於所幹, 似無可慮, 故群議, 皆以爲非大臣之朝官, 決不可送之, 而大臣, 旣不可去, 則寧擇於宗班中云, 蓋以彼人, 例貴宗班, 視宗班, 與大臣等故也。在無弊之道, 送之宗班, 亦可, 而臣意以爲, 終不若遣大臣之爲宜。鼎重, 難於推移, 故臣之請換謝恩使者, 此而亦不得蒙許, 則儀賓, 旣無可往之人, 其勢, 不得不擇送於宗班之中, 而每遣宗班, 事體則未安。上曰, 明朝時, 雖有假銜入送之規, 而淸人之後, 曾無此例, 則見今大臣, 難於推移, 宗班中送去, 勢所不已也。壽恒曰, 在昔祖宗朝, 如有必送大臣事, 而大臣不備, 則或令新卜而送之, 蓋出於重其事也。今旣不許臣等之去, 則雖於事體未安, 其勢不得不差於宗班之中, 而宗班之中, 亦有曾行未曾行者, 使該曹擇可而擬差, 爲當。上曰, 事旣如此, 李正英改差, 宗班中擇送, 可也。壽恒曰, 今六月初五日大風, 不但京中最甚, 連見外方狀啓, 則風災慘酷, 近古無比, 而其中江原之嶺東, 尤甚, 慶尙道, 則至如黃腸木·船材木, 折落者甚多, 禾穀之傷損, 不須爲言, 而凡諸災異之中, 風災之爲變, 最急云, 此極可慮也。古云千里不同風, 而以濟州之漂倭, 全羅之漂漢, 見之, 其所漂風, 俱在一時, 以此推之, 今番之風, 八路皆然矣。上曰, 見諸道狀啓, 皆同然矣。鼎重曰, 今番全羅道所拯得書冊, 俱是佛經, 若久置內間, 則自上雖無留意之事, 而外人想必致訝, 使之出給, 何如? 上曰, 唯。予欲出給, 雅矣, 鼎重曰, 其冊, 皆是佛經, 意者日本好佛, 故將欲往賣, 而中途漂海者也。壽恒曰, 此則待漂漢人入京而問之, 觀其所答, 可得其曲折矣。臣蓋見其冊本, 必是唐冊也。上曰, 冊字, 楷正可愛, 不似近時物。壽恒曰, 實錄纂修之役, 方急, 都廳郞廳, 爲任最重, 而難得可合之人, 故吳道一北評事之任, 纔已啓請改差, 使之仍察郞廳之任。昨見政目, 則北評事三望, 俱以實錄郞廳備擬, 其在事體, 殊極不當, 將欲入啓變通, 而申琓, 旋移內職, 故缺矣。先朝復設評事之後, 有極擇差送之敎, 故連以玉堂中出入銓郞之人, 擇差以送, 而旣是出入經幄之人, 則雖非吏曹郞官, 通融備擬差送, 固無不可, 除實錄郞廳外, 玉堂被錄人中, 擇其無故之人, 差送宜當, 而如難推移, 則評事之任, 雖少遲差送, 似無所妨, 姑待新錄後, 差送, 實錄郞廳, 則更勿遷轉於外任事, 分付該曹, 何如? 上曰, 北評事, 待玉堂新錄後, 差送。鼎重曰, 北評事, 曾在先朝使之極擇, 故必以曾經銓郞者, 差送, 而其後或當乏人之時, 難於推移, 則亦以玉堂被錄者, 送之矣。上曰, 雖未經吏曹郞官, 旣參弘文錄, 則差遣北評事, 未爲不可, 以此分付。壽恒曰, 例於科擧時, 北評事, 爲北道試官, 都事, 爲南道試官, 而今番科擧, 日子已迫, 評事今雖差出, 治行下去之際, 必有窘迫未及之患, 北道, 則使都事爲試官, 南道, 則以京試官差送,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壽恒曰, 頃因釐正廳啓辭, 以璿源錄冒屬人, 及其門長保擧人, 竝爲充定餘丁之意, 仰達矣, 退而更思, 且聞群議, 則常時璿源錄冒屬之人, 充定軍役, 自是事目, 今此釐正之擧, 事體尤重, 旣是應爲徙邊之罪, 而只定餘丁, 用罰太輕。且取考本廳抄出冒屬之類, 則皆是外方賤流之本合軍役者, 其中雖或有有蔭者, 自有相當之役, 但門長保擧之人, 則宗室朝官及出身, 亦在其中, 而其數無多, 此則竝施奪告身之律, 餘則皆是外方品官之輩, 可以充定相當役, 與冒屬之類, 一體定役似當。上曰, 依爲之。鼎重曰, 西銓陞遷之路, 甚窄, 以參下宣傳官, 遷除五品都摠都事, 亦爲太驟, 而今番大政, 以六品司果, 超除三品僉使者, 亦多。西銓凡例, 雖不如東銓之有定制, 而以賞典言之, 僉使·萬戶, 亦爲懸別, 或有參下官, 因承傳直拜僉使者, 而此類, 則遞改後, 還以參下施行, 今番驟陞之人, 竝皆改正, 何如? 上曰, 驟陞者幾人耶? 鼎重曰, 幾至五六人云矣。此事, 蓋出於銓官之欲其置處久勤之計, 而然於事體, 終不可矣。上曰, 此則旣已除授, 今不必改正, 分付該曹, 後勿復如是, 可也。鼎重曰, 令該曹仍爲定制, 施行, 何如? 上曰, 唯。鼎重曰, 東里萬戶白興齡, 雖曰武士, 精於鍼術, 善爲治腫, 都下之人, 無論貴賤, 得效者甚多, 邊將雖緊, 活人爲重, 白興齡遞差, 留置都下,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壽興曰, 興齡, 白光鉉之子也, 鍊熟, 不及其父, 而閭巷人見效者, 亦多矣。渠旣武科出身, 故雖不得入屬於內局醫司, 而精於醫術之人, 不宜遠送。鼎重曰, 光鉉, 旣已年老眼暗, 而諸醫, 猶無興齡之比云矣, 興齡, 旣遞本職, 則仍令作散爲冤, 使兵曹付軍職, 何如? 上曰, 然則白興齡遞差之後, 仍令該曹付軍職, 可也, 鼎重曰, 前年歲末, 有已往疏章, 未回啓者, 回啓之命, 而其時兩大臣病入, 故以姑待出仕, 回啓, 仰達矣。厥後應旨疏章之類, 尙多未回啓者, 已往疏章, 則旣過年矣, 仍置不回啓之意, 敢達。上曰, 知道。鼎重曰, 適値從容, 故敢達矣。秋節已屆, 或爲觀武才, 或爲謁聖, 政好而不行, 謁聖, 今已累年, 似宜一番設行。壽恒曰, 以祖宗朝古事見之, 謁聖, 或逐年或間年行之, 蓋在往昔, 則專爲謁聖酌獻之禮而已, 非爲取人之事, 故或不時設行, 只取居齋儒生, 而或講其所讀, 或試其製述, 取其中一二人直赴云, 而若夫豫令中外, 有若科擧然者, 乃是近間事也。比年以來, 久廢謁聖, 似當一番設行也。上曰, 見諸考事撮要, 祖宗朝, 無久廢謁聖之時, 而近年來, 國家多事, 丁巳年後, 不行, 今已五年, 秋來, 予亦欲謁聖。壽恒曰, 仁祖朝, 亦嘗間年行之, 而丁卯以後, 國家多事, 故未能數設也。上曰, 予意, 亦欲於秋間謁聖矣。大臣之意, 亦如是, 分付該曹擧行, 謁聖, 則例當爲科擧耶? 鼎重曰, 近年來謁聖, 則取人, 已成規例, 依近例爲之, 無妨。上曰, 九月爲之, 可乎? 壽恒曰, 今年節早, 九月望後, 日氣必寒, 初生間行之, 似宜。上曰, 九月初生, 好矣。鼎重曰, 其時有監試·會試, 相値, 令該曹斟酌擇日, 爲當。壽恒曰, 丁巳年, 則謁聖之後, 不爲試士於春塘臺乎? 上曰, 其時閭閻, 有拘忌病, 故謁聖後, 試士於春塘臺矣。今番仍爲試士於缺而出宮, 由集春門, 以九華門還宮事, 分付, 可也。鼎重曰, 此則觀勢臨時定奪, 宜矣。上曰, 臨時定奪, 亦無妨。壽恒曰, 玉堂新錄爲之事, 命下已久, 而以無東壁之故, 未免遷延, 差出東壁之後, 新錄, 將爲趁速議定, 而應敎二員, 又陞堂上, 卽今經筵, 雖爲姑停, 處暑後, 則當卽開筵, 本館官員不齊, 入直之際, 亦多苟簡云, 使之速出東壁, 卽爲新錄, 何如? 上曰, 分付該曹, 速出東壁, 使之新錄, 可也。鼎重曰, 各邑校生, 皆有額數, 而避役冒入之輩, 漸多, 一縣所屬, 或過數百, 考講之時, 不以實數作案, 已極駭異。而又其所講之書, 不過一二冊, 尤不着實, 令該曹別爲事目, 以小學與經書, 輪講, 以爲勸課之地, 何如? 壽恒曰, 校生考講, 本非欲多得閑丁, 蓋出於勸課之意, 而今則反爲文具之歸, 校生貫通小學·經書者, 固不可得, 而至於記其姓名者, 亦絶少, 故每於考講時, 則周旋行賂於齋任, 不入考講成冊者, 居多, 爲都事者, 又不着實考講。試以慶尙一道言之, 道內郡縣, 至於七十餘矣, 雖一邑各取一人, 其數, 亦不少, 而每當考講時, 所報落講之數, 多不過二三十, 少則僅十數人而已。以卽今時勢人心, 大段變通之擧, 雖不可輕議, 而此等年例應行之事, 若能着實爲之, 則軍額, 豈患難充, 而閑丁, 豈患不得乎? 此輩, 雖或稍解文字, 落講定役, 本非法外之事, 渠亦不敢怨國矣, 況以目不識字之人, 軍役, 乃其本分, 而托名校生, 落漏閑遊, 使良民, 偏受其苦, 豈非大可寒心乎? 自今別爲事目, 申飭都事, 年例考講, 必令着實爲之, 宜當。鼎重曰, 慶尙道, 則雖士族, 亦皆入講, 而其他諸道, 皆以百姓之子, 或受價而付諸校籍, 名之曰, 校生, 而年例考講時, 只出此輩, 而使之應講, 仍成列邑之謬規矣。上曰, 分付該曹, 別爲事目, 使各道都事, 着實擧行, 可也。鼎重曰, 外方各邑, 從前以文官差送, 或文武交差之處, 若兼軍門將官, 則每以武臣差送, 民情甚爲缺望。古阜郡守, 雖兼御營把摠, 亦以文武交差, 今後外方兼軍門將官之邑, 竝皆文武交差, 以慰民情, 何如? 壽恒曰, 如古阜, 兼御營把摠之邑, 不但文武之交差, 以文官差送, 缺多他邑, 亦依此交差, 似當矣。上曰, 依缺壽恒曰, 臣待令藥房, 未得往參於推鞫, 而許俠·梁國禎之所爲, 不勝其痛惡矣。上曰, 豈有如是可痛事乎? 壽恒曰, 如是無形者之事, 上豈有見欺之理? 而其所設計, 則兇慘無比, 人心如此, 誠可慮也。鼎重曰, 渠輩, 旣無尊嚴國家之心, 故冀以少計, 或可以欺國, 天下, 寧有如是者乎? 厥後聞之, 許俠, 本以極惡之人, 棄絶父母, 居無定所, 故其儕流, 皆已賤棄云矣, 遂罷退。以上燼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