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時, 上御興政堂召對。參贊官金德基, 侍讀官李觀命, 檢討官李坦, 假注書李浣, 記注官韓世億, 記事官金相元入侍。李觀命進講明紀編年, 自弘光元年乙酉至無一同心矣。上曰, 下番讀之, 李坦讀自丙戌卲武知府至不足紀矣。讀迄。觀命曰, 隆武監國, 早定位號, 當時諸臣, 皆以爲請, 後世之人, 皆以晉·元·蜀·漢·宋高宗爲口實, 凡爲宗室者, 當板蕩之際, 平定天下而後, 定號, 可也, 而不能恢拓寸地, 惟乃汲汲於建號, 反引蜀·晉·宋高爲證, 誠可慨惜。坦曰, 監國定位, 非所可論, 當時諸臣, 五六字缺惟以翊載爲功, 無可取之事矣。觀命曰, 隆武時事, 不足取信, 四五字缺至於三十餘員, 至如遠不能至者, 僅列其名, 擧此一事, 可知數三字缺不當矣。當此之時, 不能擇人任事, 擧國以聽, 而假名三四字缺至於三十餘員之多耶? 以此事觀之, 可知隆武之無成五六字缺本海賊也。當時擧國而聽, 自古或有起自盜賊。七八字缺拜將, 不必論出處之正否, 而半行缺身擁重兵, 無意護駕, 當時任如此之人, 其亦半行缺。上曰, 信任盜賊, 何能有成? 李觀命曰, 王思任上疏論五六字缺有罪, 而有曰, 上悅色則獻妖淫, 有臣如此, 不亡何待? 六七字缺人主一身, 攻之者衆, 窺察人君之意向, 思所以逢迎十餘字缺如隆武, 固不足言, 而唐太宗, 身致太平, 猶自戒飭, 此後辟之所以鑑戒處也。上曰, 然。觀命曰, 七章, 魯監國之欲避台州也。國維上疏數三字缺同心協力之意, 蓋當此之時, 羯賊跨據中原, 而以高皇帝子孫, 僅保一隅江表, 雖倂力同心, 成功猶難, 況內相猜忌, 骨肉相殘, 安能保有其國? 坦曰, 高皇子孫, 不絶如縷, 當此之時, 不自保合鳩聚, 思所以恢拓, 反乃自猜忌, 不顧外患, 其何能得保? 當時民謠, 有淸行如蟹, 曷遲其來? 失人心如此, 安能保國? 國以民心爲本, 以其去就而占興亡淸人有何陰德, 而民之欲附, 至於如此? 昔者殷七王之澤未斬也, 以文王之德, 猶未集大統矣。及商紂肆虐, 而民有曷喪之歎, 然後武王成功, 是時淸人, 有何可慕之德, 而王澤未下, 官吏貪暴, 故民不堪其苦, 反恐淸人之來遲, 若桀·紂之民, 望湯·武者然矣。由是觀之, 爲人君上之道, 當以愛民爲本。上曰, 所言切實矣。李觀命曰, 十章, 載取中擧人百餘名, 猶雍雍太平象也。此何等時也? 臣子臥薪嘗膽之不暇, 而乃設科取士, 若太平時者然, 其或記事者之寓意耶? 當此之時, 君臣上下, 當握火抱氷, 思所以自振, 豈雍雍然自樂之時耶? 古人有舟中講大學者, 此則猶或可也。至於設科, 則不可也。坦曰, 不有大段文義, 何必須爲縷縷? 聖上, 今已畢講明紀, 此距六十年事也, 而卽我朝親事之國也。編閱將亡之說, 聖心感慨, 想倍於他史之讀也。太祖·太宗之創基也, 樹立宏固, 而其中世以下, 繼立之君, 漸不克負荷, 至今日而冠屨倒置, 誠可痛惜。惟願聖上, 鑒太祖·太宗, 用何道而興, 後世之君, 行何政而亡? 點閱其所以興所以亡, 體之於身, 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 明史異於他史, 而儒臣所達, 誠爲激切, 各別留心五六字缺大明, 歷數二百七十年半行缺終三百, 而其未終之數, 二十餘年矣。觀命曰七八字缺之日, 金甌罔缺, 而一朝李自成, 起自群盜, 半行缺四海崩裂, 遂將太祖三百年之業半行缺實人事有以致之也。上曰, 太祖所立, 雖是宏固, 而當太宗靖亂之日, 多殺人命, 享國之不長, 豈其報應耶? 觀命曰, 聖敎至當矣。當時立國, 法令太嚴, 而仁厚不足也。上曰, 如方孝孺, 闔家七十人盡死, 殺無辜, 如是其多, 故今受此禍耶? 坦曰, 殺無辜如是其多, 雖未知報應之說, 若是其的然, 而亦不可謂必無此理也。李觀命曰, 漢武多殺, 幾不免亡秦之禍, 殺人旣多, 則禍安保必無。坦曰, 隆武則終於此, 魯監則遁入, 其後, 有朱氏之子孫, 庚寅以後之事, 不載於書籍矣。觀命曰, 東國通鑑, 卽當繼講, 而此後當預定前頭所講之冊, 無窘急修正之弊, 似宜, 而史紀無可講, 范祖禹之說, 政論正大, 亦多有鑑戒之事。程子以爲, 三代以後無此論, 則此書似當繼講矣。陸宣公文集, 則是疏章誥諭之文, 而眷眷勤勤, 語頗切實, 繼講亦可, 而朱子大全, 則有詩有箴, 雜著居多, 殊涉汗漫, 萬機之暇, 不可盡講, 而節要, 李滉之所定也。酌海, 鄭經世所定, 於斯三者, 何先焉? 似當有預爲定奪, 故敢達矣。李坦曰, 唐鑑是史類, 而議論甚好, 范祖禹·陸宣公文集, 俱是可講之文, 而節要·酌海, 亦爲緊切矣。上曰, 唐鑑·節要·酌海之文, 皆章奏耶? 坦曰, 節要, 是處君臣·朋友之間, 敎戒酬應之文也。酌海, 亦爲緊好, 多載節要所未有, 而唐鑑則亦史類也。冊數只是四卷, 唐鑑似宜先講, 故敢達。上曰, 唐鑑修正, 可也。金德基曰, 右副承旨金萬埰, 缺頃日直中, 聞長子病急之報, 蒼黃出去, 竟遭慘境, 今則服制已過, 而廳中, 共知其病之困喪添劇, 故捧入辭單, 有調理察職之敎, 常時則推移爲之, 以待差病, 缺節目相値, 魚史徽, 與兵曹判書李濡, 有五六字缺承旨取稟, 事體苟簡, 右副承旨, 亦爲牌招參政, 似宜, 故敢稟。上曰, 實病如此, 變通差出, 使之參政, 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