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副承旨安重弼書啓, 臣承命馳往于新村左議政李頤命所到處敦諭, 則以爲臣昨於承宣之傳諭也, 冒死哀籲, 庶冀矜諒, 而違逋之罪, 實深惶懼, 卽者, 承宣又來, 諭以聖意, 辭旨勤懇, 尙使臣, 卽速入城, 噫, 此時何時, 豈敢慢命, 不思盡瘁之義乎? 靜攝之中, 瀆擾至此, 亦臣死罪, 臣誠惶悸抑塞, 求死不得。嗚呼, 從古人臣, 爲人主私臣者, 鮮不有凶于國, 禍于家者。今臣居輔弼之地, 持此名, 將安歸也。縱使此言, 出於年少妄率之人, 當之者, 尙不敢抗顔, 況元老大臣之言乎? 聖明, 雖不忍一朝置之罪辟, 猶加以過重之禮, 是將私人之疑, 轉深而難解, 聖德愈累, 而臣之罪, 尤萬萬矣。其可使群疑永釋, 而國事寧謐乎? 莫如斥臣罪臣, 以快人心, 臣之日夜祈祝, 專在於是矣。向者臣, 日三晉接, 罄盡衷赤, 庶可無媿於神天, 不負於明主, 豈意終陷於罔赦之罪, 無以自立於人世乎? 撫躬自悼, 寧欲無訛。且伏聞同事二大臣, 以原任大臣, 不爭聽政之斥, 上章俟罪云, 此罪, 臣亦爲首, 入診時, 聖諭縷縷以酬應之漸難, 萬幾之多滯爲敎, 入侍諸臣, 莫不揮涕。又引唐宗故事, 顯示變通之意, 臣則以不必遠引唐事, 本朝英廟時, 有參決之盛典。然此固國之大事, 請加商量, 廣詢而議定, 第三入侍, 乃從諸臣之言, 始有成命, 蓋初無未安之敎, 但冀有補於將攝, 何幸轉圜之美, 惟恐未準其所請, 未知何如? 可幸無罪也。今臣名汚身敗, 罪積釁重, 寧被違命之責, 不敢重入脩門, 鈇鉞之誅, 實所甘心云矣。敢啓。傳曰, 卿之蒼黃迸出, 專由於領府事之疏, 則予之勉卿, 豈在多誥? 噫, 卿爲予私臣, 則今日爲何如時耶? 其所爲言, 萬萬無倫, 誠不料此等之言, 發於大臣之口也。世道至此, 寧不寒心? 英廟手敎之下, 未聞有違覆者, 古之大臣, 不及於今人而然歟? 不爭之說, 尤有所未曉也。反覆思惟, 於卿少無不安之端, 而以卿體國之誠, 胡不諒予至意, 而一向邁邁耶? 益用愕然, 無以爲諭。卿其深念國事, 亟回遐心, 卽日入城, 毋孤予虛佇之望事, 更往傳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