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승정원일기 32책 (탈초본 591책) 영조 1년 4월 16일 계미 17/23 기사 1725년  雍正(淸/世宗) 3년

부친의 병 구호를 위해 遞差를 청하며 李顯章 등의 鞫問, 尹鳳朝 등의 伸辨을 진달하는 宋必恒의 상소

    ○ 執義宋必恒疏曰, 伏以臣, 頃於在朝時, 聞老父宿病添重, 方寸如灼, 歸視爲急, 未及請由, 留疏徑行, 晨夜奔馳, 章皇來省, 則病情十分危篤。相離甫踰月, 而神觀幻脫, 氣息綿綴, 從傍喚醒, 始能省識, 此等危形, 雖令傍人見之, 尙且凜凜, 況人子憂惶煎泣之狀, 當如何哉? 居累日, 幸賴藥餌, 少得回頭, 而胃氣虛脫, 飮啖專却, 老人積敗之氣, 更無蘇健之望矣。顧臣今日情理, 實有所不忍一刻離捨者, 而所叨臺職, 一向虛帶, 瞥眼之間, 時日已過, 前有擅行之罪, 後犯逋慢之科, 兩罪俱發, 私情尤悚。臣父乃於病裏, 猶且抑情忍愛, 申之以作速還朝之意, 蓋欲令臣先君命而後家私也。臣雖無狀, 亦知義分。如有一分離側之勢, 何敢不體老父之意, 自速違傲之誅, 而日夜扶護, 寸心攪擾, 臣於此時, 更有何念? 嗚呼, 非父曷生, 非母曷育? 恩同昊天, 愛出良知, 相養以生, 相須以居, 疾病則憂, 衰暮則懼。雖富履健飯無疾痛呻吟之處, 人子愛日之情, 猶無窮已。矧惟望八頹齡, 有此篤疾, 元氣之低陷, 駸駸如下山之日, 此豈父子相離從宦王朝之時乎? 況今國家, 不可謂無事矣, 聖誣未伸, 懲討方嚴。雖使聚精會神, 齊聲合辭, 猶無以感激天聽, 則此時臺臣, 帶職在鄕, 其在道理, 非所敢安。豈不欲俟間就道, 以供職事, 而區區情私, 如右所陳, 及時趨朝, 難以爲期, 其在公法私義, 豈非悚悶之甚者乎? 玆於救護之暇, 略治辭本, 因縣道仰瀆於孝理之聽。伏乞聖慈, 天地父母, 亟許遞免, 俾便救護, 不勝幸甚。抑臣竊有區區所願陳者, 玆敢附陳於辭疏之末, 伏惟聖明, 財察焉。嗚呼, 朱子宋孝宗曰, 陛下者, 我宋之盛主, 而今日者, 陛下之盛時, 於此而不副其望焉, 則祖宗之遺黎胄裔, 不復有所歸心矣, 旨哉言乎, 恭惟我殿下, 養德潛宮, 承受丕基, 天命之眷顧方新, 人心之蘄向方切。今日臣民之所仰望於殿下者, 顧何如, 而一初淸明之化, 未有以大慰中外之想望, 聽受從違之間, 誠不無可言者矣。臣竊覸聖質英明, 超出前代, 俯視臣隣, 皆莫己若。故凡於規戒之言, 刺擧之論, 非不雍容酬答, 若無厭惡之意。然而聖意所定, 自是太固, 未見有翕受敷施之盛, 風速雷決之美, 訑訑之色, 殆近於拒人千里, 諤諤之言, 無異於如水投石。夫不從不悅, 則猶有可覬, 旣從而不改, 旣悅而不繹, 則終無望矣。聖人之所以不能如何, 可不懼哉? 試以近事觀之, 合啓爭論, 垂閱四朔, 大小臣僚, 屢煩筵奏, 而天聽愈邈, 兪音久閟。甚至於臺啓方張, 而史官交道, 罪名未勘, 而特旨送西, 有若與臺閣角勝者然, 此何擧措, 此何格例? 夫臺諫, 一世公議之所主也。古語曰, 言及乘輿, 天子改容, 事關廊廟, 宰相待罪, 此臺臣風彩所以爲國家之元氣, 而紀綱之所由立也。是故, 國家大事, 臺諫論執, 則雖上敎, 亦不敢從, 此是三百年通行舊例, 可見祖宗列聖, 屈於公議, 不敢自聖之盛德也。今此三司論執之擧, 一則爲宗社討賊也, 一則爲聖躬辨誣也。爲今日臣子者, 方將碎首力爭, 必期回天, 而殿下視臺言, 若無乃爲, 此無前之謬例, 此不但君父一時之過, 又將啓國家他日之弊, 其所以爲此輩地則至矣, 獨不畏後世之指議乎? 矧彼三臣之罪, 律以邦憲, 決難容貸, 而聖意之一例持難, 終有所不敢仰度者, 不避僭越, 玆敢仰質焉。聖明, 果以此輩爲無罪, 則流竄末矣之敎, 顧何如而發也? 果以此輩爲有罪, 則予有所執之敎, 臣不知何說也。噫, 此輩罪惡貫盈, 神人共憤, 虞廷四罪之典, 魯邦兩觀之誅, 烏可倖逭, 而聖心過於仁恕, 巨猾漏於天網, 王法何由以得伸, 義理何由以得明乎? 好生惡殺, 雖云聖人之大德, 陽舒陰慘, 自是天地之常道。未知聖明, 何所顧惜於此輩, 而戰萬口一辭之公議, 屈國家三尺之王章, 使輿憤久鬱而莫洩耶? 至於鳳輝通天之罪, 已悉於論啓中, 則此所謂國人皆曰可殺者也。論其負犯, 尤無可恕, 而聖明, 輒以事係聖躬, 爲嫌而靳允。臣愚死罪, 聖明於是乎未免失言矣。嗚乎, 殿下一身, 乃宗社之所托, 臣民之所戴, 則鳳輝, 乃宗社之罪人, 非殿下之罪人, 聖明, 其可以事係聖躬而愿貸乎? 自古亂賊之罪犯惡逆者, 其事皆由於謀危君上, 而未聞有以事關自己不治者也。信如是也。春秋討復之義, 不可復講於今日, 亂臣賊子, 顧何所懲畏乎? 聖明, 試觀前史, 古之名臣碩輔, 深惟大計, 思定國本, 或有封疏而髮白者, 或有臨危而決策者矣。曷嘗於名位大定謳歌已歸之後, 陰懷貳心, 投疏沮戱, 有如鳳輝之凶逆者乎? 人臣, 負此罪惡, 能保首領者, 自有君臣以來未之有也。若使國家滅亡, 倫常斁絶則已, 不然者, 凡爲我殿下臣民者, 其忍與此賊, 共戴一天乎? 伏願聖明, 夬揮乾斷, 亟定典刑焉。群凶之戕殺四大臣, 孰非冤慘, 而故相臣李健命, 受禍最酷, 思之慘矣, 尙忍言哉? 夫莅斬之法, 著於何令, 而一種凶黨, 把握生殺, 擅行威福。乃於臺啓旣允之後, 擅留禁都, 辭發之行, 相率求對, 創請莅斬, 終令體國大臣, 不得一言自白, 慘被極刑於絶海栫棘之中, 恨血埋碧, 冤氣干霄, 痛矣。宵小之戕殺士類, 從古何限, 而豈有若是之慘毒者乎? 況君命不宿, 古訓至嚴, 渠輩雖極縱恣, 其何敢逗留王人, 肆行胸臆, 伊至於此耶? 此於刑政, 關係至重。及今新化之初, 決不可置而不論, 宜令喉司, 考出日記, 其時請對諸人, 一一査究, 繩以重律焉。李顯章, 帝奕·嬰孩之諭, 尹恕敎供奉已久, 所愛亦愛等語, 其誣悖侮慢, 更無餘地。噫, 渠以帝奕爲何如主, 嬰孩爲何如等語耶? 此在敵以下少有敬畏之心, 猶不敢發口。渠亦人臣, 其何敢肆然加之於至尊乎? 不敬不道之罪, 斷不可貸。若恕敎, 尤有所絶痛者。金姓宮人實無之敎, 前後聖旨, 不啻丁寧, 則在下者, 固不敢復言其事。而彼恕敎者, 乃敢以無爲有, 公肆誣逼, 其所指斥, 極爲陰凶。雖其同惡之輩, 莫不驚駭, 則嚴加鞫覈, 鉤得情狀, 斷不可已, 亦宜卽允臺議, 以正其罪焉。李森·南泰徵等, 論其負犯, 竄逐亦輕, 則聖明之靳許而愛惜者, 不過誤聞其虛名耳。本以奸黠之姿, 濟以便佞之態, 雖有些少勇銳之稱, 元無毫末忠實底意, 則論其平生, 已非緩急可仗之人。況武將之分朋植黨, 曾所未有之事, 而就商等, 烏合無賴, 自作窩主, 虱附逆, 擔當譏察, 戕人害國, 皆出其手, 一國之人, 無不憤罵, 則當此鋤强祛惡之時, 渠安得晏然乎? 泰徵, 賦性凶獰, 行事奰慝, 蹤跡陰秘, 道路指目, 締結·, 助成凶暴, 前後閫任, 貪虛狼藉, 累被評彈, 終不悛改。尤可駭者, 其父曾死於南邑任所, 稱以賻儀, 親自分定於民間, 酷肆讎斂, 盡入囊橐, 及其行喪而歸也, 夾道叱辱, 遺臭至今。此而不治, 悍武奚戢? 宜卽一倂投畀, 無使養禍焉。嗚呼, 四五年間, 群兇盤據, 欺蔽濁亂, 惟意所欲, 以至方伯牧守之差遣, 盡用私托, 無一公擧。此輩一受節符, 卽肆貪婪, 生民休戚, 視若秦越, 卽宜擊去, 以除民蠧, 而蓋緣國賊未討, 餘事不遑, 故尙未擧劾。然姑擧其太甚者而言之, 則全羅監司權詹, 性本昏庸, 專昧事務, 素不合於連帥之任, 而諂事權凶, 猥典雄臬, 大小政令, 貽笑一路。且爲其女壻, 許設屠肆於傍邑, 任其宰殺, 時或自犯, 道臣如此, 列邑何禁? 宜卽遞罷, 以重藩任。慶尙監司權以鎭, 手段濫猾, 事多鄙瑣, 饌價捧錢, 月過累百, 一日所下, 無過三錢, 其餘盡歸私用, 惟此一事, 已足代羞。且渠是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外孫也。自幼, 育養於先正懷中, 以至成立, 其恩義之篤, 無間親父, 則向來群兇輩, 誣辱先正, 是渠莫大之讎怨, 而甘心趨附, 略不嫌避, 相與款洽, 藉其吹噓, 腰金建節, 從他笑罵。且於巡審之路, 戞過先正妥靈之地, 而終不展省, 其無人理, 可謂極矣。宜削仕版, 以警薄俗。忠淸兵使鄭道元, 行己愚悖, 處心陰險。曾當凶徒之鴟張, 作一傳令之軍卒, 暗受唆嗾, 密行偵察。及叨本閫, 益肆狂暴, 掊克無厭, 軍卒咸怨, 不可仍置, 宜卽遞罷。前全州判官曹命宗, 政令貪戾, 性行淫悖, 漁色隣邑, 貽辱同氣。前平壤庶尹李普赫, 言行諂邪, 情態巧惡, 剝民膏血, 善事肥己。此兩人, 不可以已遞而不論, 請削去仕版。醴泉郡守柳鳳齡, 性本狠愎, 政多貪殘, 民罹茶毒, 如逢亂離。益山郡守李錫仁, 梓宮在殯, 屠販犯禁, 甲者徵逋, 乙者籍産。鴻山縣監尹彬, 到任以後, 政多不法, 拘囚命婦, 壞傷風化。此三邑守令, 一倂遞罷, 以蘇民困焉。近來土豪輩武斷之習, 又成難救之弊, 而至如南原崔與德, 永宗鄭光賓, 尤無狀者也。與德, 本以南中豪族, 世執鄕權, 藉其父勢, 恣行不義, 威權仍此益盛, 鄕人莫敢誰何。廣占山東村之可耕可居者, 營置別業, 募入累百戶良民脫漏之稅, 攬作己物, 需用百物, 如取外府。頃年量田時, 幾被刑訊, 而猶不懲戢, 豪强益甚。光賓, 當初自京入島, 蓋利其侵漁也。自作尊位, 恣行威勢, 虐使島民, 甚於役奴, 墾田鋤草, 排日役民, 未赴者輒徵罰錢。渠之家忌生日, 何與於民而勒定生魚於一島, 如有未納, 後必賺徵。島民不堪其毒, 欲呈備局, 則先施酷杖, 以沮愬冤, 人多目擊, 莫不駭憤。至若閭家奪入, 朝家之申禁京外, 至爲嚴明, 而前燕岐縣監黃允垕, 有甚未了事, 而前冬貶罷後, 奪據境內民家, 數月之間, 三遷其居。當其移徙, 輒受賂錢, 又勒捧柴木於傍近居民, 民不奠居, 怨聲載路。噫, 蔀屋生理, 本自蕭條, 而暴官汚吏, 肆其漁奪於上, 大姓强戶, 從以橫侵於下, 使我殿下赤子, 陷於塗炭而莫之救, 哀我民斯, 何以爲命? 臣謂此等豪强之輩, 不可不繩之以法, 與德·光賓等, 亟施全家徙邊之律, 允垕, 勘以攘奪民家之罪, 卽令道臣, 驅出境外, 毋令滋虐。與德, 冒占私田, 竝令出稅, 募入良民, 盡隷軍籍, 使豪猾少戢焉。臣於近事, 亦不無慨然者。判尹尹憲柱, 素稱醇謹, 且有才局, 內外踐歷, 不爲不顯。旣除卿月, 復擬守禦, 則朝議崇用, 推此可知, 兼管籌司, 參贊廟謨, 不過卿宰之常事, 有何不允於物情, 而登諸白簡, 專不顧藉, 臣實惜之也。伏乞聖明, 更畀舊踐, 以伸公議焉。尹鳳朝, 當初所坐, 可謂冤甚。聖明, 非不洞燭其初不干涉, 而猶勘削職之律者, 無或有不能釋然者耶? 此事不待多言。萬規招中, 客擾不得刪改云者, 足爲鳳朝白脫之明證, 則其無所干涉, 可推而知。若以見其疏本爲罪, 則亦有不然者。鳳朝之意, 蓋以爲初旣經眼, 而斥其不可用矣。謂於淑問之下, 不可掩諱, 乃以事君無隱之義, 從實直諫, 恭竢處分, 則臣未知一番看過, 果有何罪, 而聖明曾不恕究, 竝與趙克亮鞫覈之請而靳許, 使不得辨白耶? 雖在微官末職, 不可如是。況鳳朝, 文詞才華, 實爲儕流所推, 當此草創之時, 正宜嚮用, 而終若無罪而見斥, 抱才而未究, 則豈非可惜之甚者乎? 伏願聖明, 特下甄復之命, 俾無棄才之歎焉。趙景命之極邊遠竄, 亦有可冤者。蓋聞其時大臣, 以移鞫事請對也, 景命, 以留院承旨, 循列入侍而已。初不以參鞫承旨, 同爲請對云, 則此與參於完議者有異, 而混被竄謫, 殊甚冤枉, 亦令喉司, 考出日記, 俾勿橫罹焉。臣於在京時, 思欲一陳而未及治疏, 猝有此行, 不得仰達, 故玆敢竝論焉。仍念臣不能自量, 冒犯衆怨, 妄有論列, 無所回避, 其於自爲計誠愚矣。固知不槪於聖心, 而愚衷所激, 言不知裁, 狂妄之罪, 益無所逃, 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謹昧死以聞。答曰, 省疏具悉。近日合啓及臺啓之請, 予之靳允者, 豈輕視臺閣之意哉? 予亦有所執而然也。兩道方伯及忠兵事, 爾須更加詳察, 而守令之不法, 近日痼弊, 若不痛懲, 則生民何堪乎? 爾疏五邑守令中已遞者, 査問本道, 果如實狀, 則拿問處之, 宜矣。其餘三邑守令, 則竝罷其職, 而崔與德·鄭光賓, 果如爾疏, 則誠極痛駭。拿囚嚴覈後, 亟施投畀之典焉。尹憲柱事, 爾言是矣, 予當留意。尹鳳朝, 旣已酌處, 今不可擧論, 而趙景命事, 予意亦然, 特爲放送焉。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