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畿·忠淸兩道儒生生員臣郭守杰等疏曰, 伏以, 朱子沒而眞儒不作, 邪說熾而斯道益晦, 四海九州之大, 數十百年之間, 長夜乎冥冥, 而獨我海外之國, 儒賢輩出, 統緖相承, 學術之純, 門路之正, 蓋無愧於伊洛矣。文純公臣李滉, 文成公臣李珥, 作於前, 文元公臣金長生·文正公臣宋時烈, 繼於後, 帲幪於一世, 師宗於百代, 使人人, 尊朱子之學, 大春秋之義, 吾道煥如日星, 人類免爲介鱗, 實吾東道學之正脈也。是以, 列聖以來, 崇奬備至, 其生也, 禮之以蒲璧, 寵之以賓師, 其沒也, 腏食於聖廡, 頒額於祠院, 尊其人重其道, 可謂無餘憾矣。不如是, 世何所矜式, 士何所模楷, 斯文世道, 亦何所賴而維持撑柱, 式至今日也哉? 眞所謂先王之盛德至善, 而後王之所當柯則者也。先正臣文純公權尙夏, 卽宋時烈之嫡傳也, 其道德之高下, 學問之淺深, 非臣等傾蠡之見, 所可模狀也。請先以先儒之說, 可以爲先正之斷案者, 證之, 繼以臣等之所得於士林間公誦者, 陳之。昌藜韓愈有言曰, 舜如堯, 堯傳之, 禹如舜, 舜傳之。舜不能以傳禹, 堯爲不知人, 禹不能以傳子, 舜爲不知人。文成公臣李珥, 實東方之大賢也, 李珥傳之金長生, 金長生傳之宋時烈, 宋時烈傳之先正, 先正之道學, 如不足以繼前賢而開後學, 則李珥以下諸儒賢, 皆不得爲知人之君子, 而所傳授者非道也。李珥以下諸儒賢, 果是知人之君子, 而所傳授者, 斯道也, 則先正之道學, 足以繼前賢而開後學, 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而況宋時烈, 臨沒之時, 托以衣書, 一如朱子之於黃榦, 仍有此後事, 皆恃致道之語, 致道, 卽先正字也。又擧朱子天地之生萬物, 人之應萬事, 惟直而已之語, 以傳之, 蓋其一縷未絶之前, 丁寧於心法之傳, 若是則師生之際受授之的, 未有若宋時烈之於先正也。今日尊慕宋時烈之人, 孰不以先正爲其嫡傳也哉? 此臣等, 必以韓昌藜之言, 爲先正之斷案者也。若其得於士林之公誦者則有之, 權尙夏, 天資傑特, 器度宏深, 望之而岳峙, 卽之而淵停, 其和也陽之煦也, 其嚴也陰之肅也。狂獽負氣之徒, 硜直自好者流, 自不覺其斂袵而服, 望洋而歎, 蓋其生下來稟得, 已是山河間氣, 而晩年充養於禮法之場, 積中發外, 面粹背盎, 有如此者也。若夫性命〈義〉理之微, 而釋之若氷解, 疑文變禮之難, 而叩之若響應, 遠而千古之事, 近而當世之務, 莫不包括於胸中, 揣摩於掌上, 人有若以語此者則若決之河注之東, 而恒出於常人之意表。且其山林日長, 隱几功大, 箚錄於燕居, 往復於門徒, 論性論禮, 積有成書, 而莫非發揮前聖之旨, 折衷諸家之說, 可以建天地俟後世, 而不悖不惑者, 此則見道之明也。若其平生家計, 以嚴心法大規模, 爲修身立命之本, 不區區於小廉曲謹, 而繩墨未嘗不嚴, 不屑屑於微文末節, 而持守未嘗不確, 學貫三才而不悼屈於小智之失, 智因庶物而不恥學於一能之士, 其介也, 不以三公易, 其果也, 不以萬牛回, 此則制心之篤也。至於百年丘壑, 與麋鹿伍, 初非高蹈遠引, 果於忘世之意也。悲深下泉, 念切京周, 以一絲扶九鼎, 以隻手擎天柱, 以不墜其師所秉執之大義理, 爲沒身自靖之地, 而溫宮一對, 首陳春秋之義, 以勖我先王, 則其所守可知, 而出處大節, 可謂與日月爭光矣。雖其經綸之手, 局於漁釣, 君民之志, 斂於丘園, 而當世道屢變之日, 毁經侮聖之徒, 悖義亂常之輩, 接迹而起, 士趨多岐, 斯道如織, 而嶷然爲頹波之砥柱, 迷塗之指南, 及門之人, 殆半於一國, 私淑之士, 益夥於身後, 使李珥以來相傳之道, 賴以復明, 麟經之大義, 考亭之法門, 得以不墜, 則其閑聖衛道之功, 繼往開來之業, 有不可誣者也。嗚呼, 祠院之設, 俎豆之享, 蓋所以尊尙前賢, 激勸來世, 而唯我朝爲盛焉, 雖有一節之士, 皆許血食之典, 則夫以先正, 爲斯文之宗匠, 先賢之嫡傳, 而尙無立祠揭虔之所, 其爲士林之羞恥, 聖世之欠典, 當如何哉? 先正旣沒之後, 未及半年, 奸凶得志, 士禍滔天, 黜辱之擧, 上及於淵源, 削奪之啓, 繼發於毒手, 臣等, 旣不能碎首剖心, 以白其誣, 則只自抱持遺書, 飮恨茹痛, 爲沒身自廢之計矣。天道好還, 陽復有日, 昭雪之典, 首及於先正, 臣等聚首抃慶, 感涕自零, 不啻若陰谷之覩白日也。聖鑑孔昭, 斯文之厚誣旣伸, 而樑木一摧, 士類之依歸無所, 臣等竊不勝羹墻之慕, 將欲建祠於先正平日藏修之所, 淸風郡黃江地, 而抑又思之, 爲先賢立祠, 雖是聖世之美事, 士林之公議, 而不先上聞, 不待朝令, 惟擅便是事, 則又非重事體尊先賢之意也。玆敢倡率多士, 裹足上來, 仰籲於宸嚴之下, 伏願殿下, 特念崇儒重道之義, 亟賜兪音, 以副顒望焉。臣等, 仍竊伏念曾在肅廟朝, 凡所以尊尙儒賢風礪一世者, 至矣, 而最於先正, 禮遇隆重, 遐心莫回, 而旌招不懈, 睿學雖高, 而疑文必詢, 前後寵擢之榮, 行宮晉接之恩, 出尋常萬萬矣。曁我大行大王, 體肅廟丁寧之訓, 爲一世矜式之地, 尊尙之禮, 無替於先朝, 褒美之音, 特降於死後, 則凡爲兩朝之臣庶者, 孰不欽仰於聖德哉? 恭惟殿下改紀之初, 復爵伸誣, 次第擧行, 則殿下知先正之爲斯文宗師也。兩朝之所寵遇, 又皆親見於身者, 則亦豈無親其親賢其賢之意哉? 此臣等所以瀆撓於嚴廬宅恤之中, 而不知其爲罪者也。臣等, 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 省疏具悉。疏辭, 令該曹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