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副承旨李顯祿疏曰, 伏以臣本庸魯, 濫蒙洪造, 歷揚華顯, 驟躋緋玉, 涯分已踰, 愧懼常切, 惟以筋力奔走, 國耳忘家, 爲平日所自勉者, 而第有一段烏鳥之私情, 不得不冒僭猥之誅, 而干黈纊之聽, 伏願聖明, 少垂察焉。念臣賦命險釁, 獲罪神明, 生纔九歲, 遽失所怙, 晩哭一弟, 便至終鮮, 孑然餘生, 惟偏母是依, 而臣母憂哀悲疚, 疾病荐仍, 居常懍懍, 殆無寧日, 臣於頃年, 遠謫嶺外, 不忍相捨, 艱關隨往, 而臣又背生毒疽, 出入死生, 一年有餘, 臣母獨自救護, 經營藥物於四顧無親之地, 晝夜憂泣, 百般榮瘁[勞瘁], 其艱楚之狀, 悲苦之情, 他人亦爲隕涕, 臣心尙何堪忍? 逮臣蒙宥, 將母還京, 因緣幸會, 致身淸要, 枯荄再春, 死灰復燃, 在臣私分, 曷勝榮感, 而臣母今年, 六十有四矣。自經患難以來, 衰謝無餘, 宿病頓加, 轉輾沈痼, 長委床席, 而以臣之拙於謀生, 家事旁落, 藥餌難繼, 菽水多艱, 爲人子而不能奉養保護之道, 使病母而不免有朝夕窘乏之憂, 此臣所以計短長之日, 而一念傷痛, 有不容自已者, 實不知榮名之爲可艶, 而顯位之爲可懷也。若使臣得除一小邑, 而與老母俱往, 略備髓瀡之供, 少答劬榮[劬勞]之恩, 則庶遂臣反哺之至願, 而亦豈非聖明及老之仁政哉? 臣抱玆危迫之懇, 久擬疾呼登聞, 而新起罪籍, 荐行恩榮, 遽瀆私情, 極知猥越, 含忍囁嚅, 以至于今, 今則勢愈蹙矣, 情愈急矣。若一向遷就, 不一哀籲, 則是臣不孝無狀, 先自阻於仁覆之下, 雖以日月之明, 亦何由盡燭微物之情也哉? 況今聖上, 以孝爲治, 錫類之化, 洽於群下, 凡厥名參侍從, 而乞縣便養者, 莫不次第允可, 俾伸至願, 則如臣苦忱危懇, 聖慈之曲諒, 而均被體下之仁, 玆敢不避猥越, 冒陳裏懇。伏乞天地父母, 哀憐而矜允焉。臣無任瞻天望聖懇迫祈祝之至, 謹昧死以聞。答曰, 省疏具悉。疏辭, 令該曹, 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