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以戶曹意啓曰, 今六月二十六日, 右議政李㙫留待引見入侍時, 右議政李㙫所啓, 都下, 根本之地, 而民無田土, 徒以貢物市廛, 爲生業矣。近年以來, 百物騰踊, 凡價甚貴, 貢人擔當國役, 而實無餘利, 卽今則都民蕩敗, 至於難保之境, 有司之臣, 爲慮經費, 意在節損, 豈不善也, 而若太過則非矣。至於甲者所受, 責之於乙者, 今若以遺在之甚多, 全數不給, 則實無支撑之道, 臣待罪惠廳, 每於貢物, 若其遺在多者, 給價之時, 五分給四分, 就其一分, 計減前受, 如五十石當給者, 給四十石也。如是則三四年間, 可以盡減, 在民無呼冤, 在公家無所失, 此所謂五分之一計減也。戶判今當受由下去, 及其未下去之前, 査出各項貢物, 參酌計給, 如惠廳例, 五分之一, 或四分之一, 計減前受之價, 則似乎得宜。傳曰, 財聚則民散, 蘇軾勸宋仁宗曰, 人君當以深仁厚澤, 固結民心, 聚財散民, 何補於國? 此言好矣。近日聖敎飭勵, 實有成效, 外方守令, 各別盡心, 故外邑民生, 頗有安奠之望, 根本之地, 尤宜優恤, 而或有民怨, 則豈不可愍乎? 旣有所懷, 敢此仰達。上曰, 人豈無長短乎? 戶判長與短, 皆過矣。甲者所受, 責之於乙者, 民皆稱冤, 而斷不顧恤, 全無所給, 此其過處, 而其所爲國恤費, 任謗不撓, 此則長處, 故更授戶判, 蓋取其長矣。都民異於鄕民, 無耕桑之事, 而生業專賴於貢物, 則其在優恤之道, 亦不可一向防塞而不給, 卿所達五分一之言, 好矣。以此意出擧條申飭, 使之依惠廳五分一之例, 擧行事分付, 戶判草記上達後, 下去可也事, 命下矣。本曹所管貢物, 只是元貢, 不足加用之價, 則與惠廳之元貢價分等上下者, 有異。凡百種物, 各司受價於惠廳, 各自措備, 以應國用, 而若或有加用之物, 則或因各司所報, 或別爲抄出給價。所謂加用者, 無遺在, 然後乃爲加用, 則以遺在分數計減一款, 非所可論, 而近來各司貢人輩, 奸僞成習, 惠廳受價之物, 不卽上重記於本曹, 而稱以加用, 紛紜請價, 本曹定以每年六月十二月爲限。各司加用之物, 一倂抄出, 參考受價與否後, 應爲加用者, 竝卽給價, 以防其元貢有餘, 而添受之弊事, 定式遵行, 故今六月, 各司加用物種, 一一抄出, 七八月當受者計除後, 已盡上下。卽今則姑無未下者, 而上下之際, 雖有遺在者, 參酌其緊歇多寡, 計減於遺在, 而査其實狀, 知其用奸多者, 各別治罪後, 減其用奸之數。此外依十數年來例, 就其遺在, 計減其五分之一, 其中用處甚緊, 而實有逋負者, 或全給其價, 而不用五分一之例。大抵皆用五分一之例, 已成本曹之近例, 大臣蓋未詳本曹近例, 而有此陳達, 實則本曹已用此例, 而皆已上下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其能無怨上下, 大臣何以陳達? 依前下敎, 與昨者擧條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