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司憲宋成明疏曰, 伏以臣, 身帶禮官, 方管國之吉禮, 而猝然逬出於郊郭數十里之外, 有若逃遁者然, 論其罪負, 宜在罔赦, 聖度克寬, 不以加誅, 移授臣以風憲之長。夫憲府, 亦非閑漫官職, 臣之不得趨走承命, 豈不爲萬分惶悚, 而然其中心不安, 視禮官時, 減得分數, 誠爲大幸。因朴奎文疏引嫌事, 旣有禁令, 臣不敢復爲提說, 而臣之不堪任使, 濫溢戒懼之狀, 已自數年前, 猥有臚陳, 或者聖聰, 猶有記認。君臣猶父子, 父子之間, 何言不盡? 臣請傾倒本末, 吐露肝膈, 仰冀聖明, 少賜照燭焉。臣素性泛忽, 自少不能留心事功, 家間瑣務, 亦患糊塗, 及至決科從宦, 只於面前事, 循例酬應而已, 曾不能綜核剖析, 整頓修擧。凡所謂名目度數, 過眼輒忘, 被人叩問, 茫然失對, 故於一切世務, 眞是孔夫子所謂今汝畫者也。冗官庶僚, 猶得悠悠經過, 而因緣倖會, 名位漸高, 及乎廁九卿, 判一曹也, 事多專決, 窘態難掩, 直以名在宰列之故, 又未見拔於備堂啓下之中, 長事控免, 亦涉煩聒。時或隨諸臣而入對, 獲覩廈氈上都兪吁咈之盛, 無異瞽者之於丹靑, 屛氣縮伏, 伈伈俔俔, 曾不能出一言劃一策。或自上賜問從傍促對, 則不過曰不知, 曰未及料量, 世安有如許備堂哉? 本司郞, 或輪示外方狀聞及回啓公事, 則一番略綽看過, 若見過去爛報, 矇然無所可否。或値諸堂上有故之日, 雖或赴坐, 不過備員行禮而退, 臣於職事, 其所行公, 若是空疎, 可笑之狀, 殿下豈盡知之乎? 見今所叨臺職, 臣前此, 亦屢試矣。職是言官, 而其口則啞, 不言之臺, 昔人比之噤烏·寒蟬, 臣居是職, 十分可媿, 自量臣才, 無適可宜, 終是倥侗無用之人耳。臣每當赴衙往來, 乘軒軺而歷闤闠, 未嘗不心語口曰, 彼街路之人, 必嗤點我無所事而食厚祿, 自不覺顔厚有忸怩, 臣雖無狀, 天日在上, 豈敢以方寸中所無之浮辭漫語, 仰欺殿下乎? 周任之言曰, 陳力就列, 不能者止, 臣之決意欲退者, 此也。況臣家世寒素, 臣父臣兄德行文學, 見稱於世, 而恬於進取, 官至亞卿, 如臣者百無肖似, 而要路通津, 無不歷遍, 俱是父兄之所未經者。此由於公朝名器之漸輕, 而在臣微分, 濫溢太甚, 門戶盛滿, 亦在可戒。故臣夙夜憂懼, 臨淵履氷, 聞人之戲, 猶有懍然, 況不無用意而猜剋者耶?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古人切至之言也。殿下, 置臣于朝, 不過爲太倉之鼠, 退臣于野, 則何異江湖之雁? 伏惟聖慈至仁體下, 決不忍羈縻爵祿, 徒使福過而災生也。臣祗承馳馹之召, 已多日矣, 不敢應命, 不敢控辭, 泯默徊徨, 情窮勢蹙。古之聖王, 不使匹夫匹婦, 不獲其所, 民之所欲, 天必從之。殿下於臣, 溫然以春, 則褫臣鞶帶, 俾自飮啄於田間, 凄然以秋, 則論臣逋慢, 亟命流放於荒外, 惟願聖明速賜處分焉。仍竊伏念臣雖退處畎畝, 顧戀君憂國, 寸心如丹, 苟有所懷, 何敢以身不在朝, 而自疎於聖明之世也? 臣嘗出入經筵, 以進講冊子事, 欲有建白而未得間矣, 今請陳之。殿下, 方講禮記, 禮記, 凡四十九篇, 出於漢儒蒐輯, 而未經後賢之勘正, 編簡多錯, 箋註多疑, 便是未成之書也。然其大體, 是聖人論禮之書, 故自先王朝, 所以進講者, 而若從頭至尾, 逐篇講說, 則將致消磨虛景, 終非親切工夫, 臣意, 謂掇取其中, 功於聖學邦禮等若干篇而先講。若論·孟·庸·學, 雖是殿下所已講者, 宜不厭乎循環紬繹。禮記講畢, 不必汎濫他書, 卽將四書, 次第熟講, 沈潛反復, 喫緊玩味, 如常茶飯也。至於召對, 則講陸宣公奏議後, 又取宋儒程·朱以下諸賢奏箚, 別爲一書, 不但一時聽過, 必常目在之。自孔·曾·思·孟, 以至程·朱大賢, 儼然若在左右, 則其有補於時敏日躋之功, 當如何哉? 殿下, 如以臣言爲可, 使論思之臣, 就議於大臣而施行焉。卽今上候未寧, 經筵非所可論, 而向來廢曠多時, 每因講官不備, 臣實爲之寒心也。自古臣僚, 勸君上以勒御經筵者, 常由其君倦怠, 罕接臣隣也。今也則不然, 殿下勤學之誠, 孜孜不怠, 國家無故日, 例稟視事, 而每下晝講之命, 間値齋戒, 輒令召對, 此則非殿下倦勤而然也。玉堂之門, 長時牢鎖, 經幄諸臣, 視幽圄如家, 晝講召對, 殆至相忘, 斯實諸臣之罪也。間或費數十招, 艱得一人入直, 而又上下番不備, 而停講焉。夫如是則開講杳無其期, 誠非細慮也。噫, 法講事體, 固當備兩員, 而兩員無可備之勢, 則雖一員入侍, 足備講讀, 知事·特進官同入, 則可陳文義, 如其待兩員而長廢法講, 毋寧用一人而勤開經席, 宜於堂錄未行之前, 雖當上下番不備, 勿拘常例而行之, 速令政院稟旨變通焉。且副提學, 無故行公, 則晝講命下之後, 可以入侍, 見今玉署長, 受暇下鄕, 爲日已久, 宜令政院催促上來, 以爲待開講鎭日入參之地, 而名曰長官, 不必長時滯直, 使之隨便出入, 無有拘束然後, 亦可無徑出違牌之慮也。嗚呼, 臣智不足以知聖人, 何敢言殿下之闕失也? 然以臣入對時所竊聽, 朝紙上所書出者, 觀之, 殿下辭令太繁矣。天威咫尺, 酬酢如私室, 一事講論, 或至千百言, 肅穆凝遠之氣少, 和易流通底意勝, 上之敎枝蔓, 故下之奏煩碎, 筵席不嚴, 職是之由。至於批旨責諭, 備忘曉告, 一二句節, 可說破者殆過數十行之長。噫, 同一傳心也, 而舜之言, 加於堯, 同一誓師也, 而湯之辭, 過於禹, 此固由於世代之寢變, 而曉人之際, 自不得不多言, 孟子之得好辯之目, 亦以此也。雖然, 王言如絲, 其出如綸, 王言如綸, 其出如綍, 臣願殿下, 簡辭令焉。臣竊覸殿下, 或有過用聰明處。書曰, 稟聰明作元后, 聖人言九思。亦曰, 視思明, 聽思聰, 聰明, 豈不是美事哉? 今殿下, 自在私邸, 習知閭里錙銖之奸, 及登寶位, 洞見臣隣毫髮之私, 或先意而逆折, 察色而微揣, 奏對之際, 情僞莫逃, 章牘之間, 訛誤輒辨, 聰察有餘, 前軌罕比。然人君, 作其聰明, 則反有欠於兼聽竝觀, 細事之察而大體則隳, 故明四目達四聰, 蓋欲決天下之壅蔽也。垂旒於前, 黈纊於側, 蓋惡視聽之太察也。臣願殿下, 克恢包荒之度, 常存察淵之戒焉。臣嘗見肅廟盛際, 往往有敢言之臺臣。殿下臨御九年之間, 臺閣風采, 寂然無聞, 此曷故哉? 殿下, 常輕侮臺閣, 此殆臺閣有以自取之。然臺閣, 國之耳目, 耳目於人, 其可廢乎? 朝陽鳳鳴, 則國有治象, 仗馬無聲, 則其國可知, 殿下於臺閣, 別無雷霆之震薄, 霜雪之摧折, 而臣嘗見兩司之臣, 袖笏記而近乎前, 則或有新入而生疎者, 或有遠來而齟齬者, 殿下坐御榻而俯視, 已有侮玩之色, 臺閣風節, 自然消沮, 不翅訑訑拒人而已, 由是而國無諍臣, 此非細憂也。頃日筵敎中, 輪回掌令四字, 亦殿下之失言也。俗說固有如此云云者, 而君人大度, 何爲而發此敎也? 大抵掌憲一窠, 均是通淸, 而選部常視以輪回, 臣常慨然于此矣。繼自今宜申飭秉銓之臣, 凡有臺望, 另加選擇, 勿拘私好惡, 至於掌令, 亦必以曾經玉署吏郞者, 參錯陞擬, 以矯其弊, 殿下亦於入臺之臣, 假以顔色, 導之使言, 或有語逼乘輿, 刺論時宰者, 苟其言, 眞出憂愛, 眞出公正, 必優容奬許, 鼓動一世, 以振臺閣之氣也。且殿下, 於敦迫臣僚之際, 只爲一時勉出, 輒下不敢承聞之敎, 爲臣子者, 不暇恤廉義, 迫隘而冒承, 則此豈誠信待下之道耶? 大凡士大夫, 無情勢之可言, 而素有擔當世事之意, 則不待屢招而自當趨命, 其或本無需世之具, 而欲退守本分, 或有嫌端, 只欲自靖, 則朝家何必牛維馬縶而驅使之乎? 臣願殿下, 進以禮, 退以禮, 以礪一世之廉恥焉。臣以旣退之臣, 妄論至此, 野人獻芹, 其亦癡矣, 幸聖明勿以人廢言也。臣伏聞聖候, 咳嗽彌留, 況又新喪柱石之良, 永失腹心之寄, 靜攝之中, 有此震悼, 伏惟聖體, 不瑕有損。臣跧伏江郊, 蹤跡臲卼, 不得入城承候, 臣尤死罪, 臣尤死罪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疏中勉戒之事, 俱爲切實, 可不留意? 可以申飭者, 申飭銓曹, 而副提學, 亦令政院催促, 冊子, 其令弘文館問議于領事以稟, 法講備二員, 所重在焉。從舊之命, 意亦有在, 今何改之? 疏中引嫌, 其涉太過, 卿勿復辭, 從速上來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