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寅五月初九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 都提調徐命均, 提調宋寅明, 右副承旨鄭必寧, 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入侍。衿川縣監金壽煃同爲入侍時。命均曰, 數日前, 日氣蒸熱, 昨今日, 頗淸明, 聖體, 若何? 問安批答, 以眩氣往來未已, 爲敎, 不勝憂慮之至。上曰, 不至大段, 而眩氣, 時或有之。命均曰, 與前日入診時, 比之, 則何如? 上曰, 似不如矣。命均曰, 召對連日爲之, 故臣意以爲或有差勝之效, 聖候如是不平, 則召對, 何不姑爲停止乎? 上曰, 炎令始行之時, 如無引接之事, 則何以疏通乎? 往者召對命下之後, 玉堂故事入來, 非爲玉堂之請而爲之也, 久爲靜坐則頗甚菀泄, 故量力而或爲之矣。寅明曰, 每每入診, 而聖候終未詳知, 是爲泄泄矣。命均曰,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虛乏之時則有之, 不能進御矣。寅明曰, 以水澆進御乎? 上曰, 不必水澆, 而氣弱之故, 三四日, 七八日, 國忌連有, 虛乏之症, 所由發者, 此也。命均曰, 前日豈不以一時行素之意, 仰達乎? 上曰, 豐陵嘗言, 雖親忌, 不得行素云矣, 予雖氣弱, 豈以數日行素, 便如此乎? 命均曰, 雖閭閻之人, 必脾胃無病然後, 可以行素, 脾胃不好, 則雖祖先祭祀, 不得行素者, 亦多矣。初四日, 則雖私家之人, 不得不爲, 而如八日·十日, 則私家, 亦不得爲之矣。寅明曰, 臣等泛忽, 不能先期, 仰達矣。命均曰, 四日則欲仰達, 而忘未果達, 八日·十日, 則必不行素, 故初不以爲慮矣, 請令醫官入診。聖徵診畢曰, 脈候雖似有不足之氣, 而比前時, 頗沈靜而從容矣。應三診畢曰, 脈候左右三部則沈靜如前, 而大抵實不如前矣。必祐診畢曰, 左右三部調均, 而沈靜則右不如左矣。壽煃診畢曰, 脈候左三部, 本來沈靜, 今猶如前, 右三部, 當時頗滑, 今則不至大段, 而有不足之氣, 臣未參入診, 已三朔, 終不如春間入診之時矣。德履診畢曰, 脈候左右三部則調均, 而中氣不實, 痰候常在, 故有滑脈矣。錭診畢曰, 左脈則頗安靜, 而右脈浮滑, 重按則虛, 大抵爲夏脈矣。命均曰, 不但正日, 齋戒日, 亦爲之乎? 上曰, 然矣。命均曰, 前年豈不以一時行素之意, 陳達而有下敎乎? 中氣之不足, 專由於此, 極爲悶迫矣。上曰, 數日行素, 有何大段所傷者乎? 命均曰, 大王大妃殿氣候, 一樣安寧乎? 上曰, 安寧。命均曰, 朝水剌進御乎? 上曰, 粥少許進御矣。命均曰, 丸劑尙未進御乎? 上曰, 未服矣。不無丸劑之效, 今欲服之, 未知如何。聖徵曰, 卽今症候, 未必無效, 姑爲進御, 似好矣。應三曰, 脾胃不足之中, 又有失攝之事, 安得不敗乎? 上曰, 兩次一日半, 合而計之, 則不過三日, 三日行素, 豈至此乎? 彼長時喫齋之僧徒, 何以支過乎? 命均曰, 常人雖自奉太薄, 不能一日行素者有之, 況帝王家, 與常人自殊, 而三日行素, 豈無其害乎? 聖徵曰, 心則欲食, 而脾胃不受者, 是所傷也。應三曰, 自上脾胃, 如無不足之患, 則三日行素, 豈至有害, 而中氣不足之中, 如是失攝, 其害, 多矣。暑月尤異於他時, 脾胃調攝極難, 丸劑姑觀數日, 進御似宜。聖徵曰, 大便, 何如? 上曰, 數次泄矣。應三曰, 有腹痛乎? 上曰, 初泄則甚快, 再泄則後重, 而似有腹痛矣。應三曰, 腹部若受冷則可慮。上曰, 當戒之。命均曰, 寢睡之際, 或有脫被之時乎? 上曰, 不無如此之時, 而或不脫衣而寢者, 多矣。聖徵曰, 九仙王道餻代米食, 時時進御, 則豈不好耶? 上曰, 此則甚不好, 昨日眩氣特甚, 黃栗少食之氣, 頗勝矣。命均曰, 米飮代, 茶飮之, 似好。上曰, 米飮, 差可食矣。命均曰, 前江原監司魚有龍家, 有覆盆子米食, 以覆盆子·桑椹·何首烏末, 合而製之, 甚宜於人, 此米食進御, 未知, 何如? 上曰, 若干進之則當服之矣。以蜜水和服乎? 命均曰, 然矣。聖徵曰, 自外已爲相議, 而人蔘飮, 今姑停止, 六君子湯, 更爲進御, 似好矣。上曰, 此言正合於予意, 似勝於人蔘飮矣。錭曰, 天麻不可不加入矣。應三曰, 天麻加入, 何以止眩氣乎? 上曰, 今予眩氣, 非天麻可止。命均曰, 諸御醫所見, 皆同, 六君子湯加蓮肉一錢, 砂仁七分, 此藥五貼劑入之意, 仰達。上曰, 依爲之。元方錢數幾許。聖徵曰, 各一錢矣。寅明曰, 今日不爲行素, 是區區之望也。上曰, 當依爲之。寅明曰, 白粥, 常時進御, 似好矣。命均曰, 錦平尉, 一生好食白粥, 年今大耋, 右議政金興慶, 以錦平尉四寸, 亦效而食之, 頗有益云矣。上曰, 白粥, 予素不嗜矣。命均曰, 砂仁, 諸醫皆慮其性燥, 減其分數, 以五分劑入之意, 敢達。上曰, 依爲之。命均曰, 頻頻召對, 好則好矣, 亦不可强而爲之。祖宗朝, 亦有臥內召儒臣講論之規, 今亦依此爲之, 不必備禮起動, 爲好矣。上曰, 與古帝王不冠不見之義, 異矣, 予豈强爲之哉? 時或鬱泄, 則爲此而疏通之矣。寅明曰, 然則米飮, 自外煎進乎? 上曰, 自內當煎服, 糯米若干, 爲先納之, 可也。不必多納, 以待下敎, 更納, 可也。聖徵曰, 雲母膏, 付之臍中, 似好矣。上曰, 付之雖難, 而少許納之, 可也。命均曰, 關西罪人, 已爲上來, 而奏文事, 極難矣, 奏文體段, 末段必書革職立斬等語, 而此則異於他事, 終難爲辭矣。上曰, 彼若有使本國議決之言, 則如是爲之, 可矣, 無如此之言, 則不必爲決辭矣。寅明曰, 陳奏奏文, 必依謄錄爲之, 如同推文書, 具格式爲之, 爲宜, 而此則不然, 故以爲難也。上曰, 然。同推文書, 元無照律之事也, 今若爲決辭, 彼以爲, 曾無決之之言, 而何以爲此云, 則奈何? 寅明曰, 果如上敎, 而只以有違前例, 爲大段難處矣。上曰, 此事已違前例矣, 古則査使出來, 今則令本國査覈, 已違前例矣。寅明曰, 有可倣之例, 則依此爲之, 好矣, 禮部或以違例, 爲言, 則何以處之耶? 命均曰, 漢人於文書上, 極爲細密, 必考規例, 故如是慮之矣。上曰, 雍正則必不軌言矣, 金永昌事, 極可殊常矣, 文書中, 終不可拔之也。寅明曰, 以西伯私書, 見之, 越在彼中云矣。上曰, 秋曹參議上來耶? 必寧曰, 上來矣。命均曰, 內乘李昌壽, 日昨政, 移拜長淵府使矣, 臣頃於筵中, 以昌壽帶往使行兼爲檢察, 御乘貿來之意, 有所陳達蒙允, 行期今已迫近。且有所幹, 不可臨急移易, 付諸生疎之人, 內乘李昌壽, 今姑仍任, 以爲軍官帶往, 使之專意貿馬之事, 何如? 昨以此事, 書呈草記, 以國忌齋戒, 不得入啓, 今方入侍, 故敢此仰達。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命均曰, 昨冬黃海監司, 以水使閔思淵所報昌麟島事, 狀請還屬, 臣於筵中, 覆奏姑許矣, 監司, 又以此事狀請, 所放馬匹, 還爲移放水使事, 極不當矣。大抵此島牧場, 以所江設鎭之故, 姑爲移給僉使, 其後陞號水使, 且兼瓮津, 則營需, 皆已劃給, 不當仍借不還。故奉朝賀閔鎭遠, 爲提調時, 草記還屬本寺, 而故領相洪致中, 爲提調, 因循未及還推, 臣於昨年點馬之行, 以還屬收稅移放馬匹事, 成節目稟旨下送。今者水使, 恐其見失, 竝與所放之馬而請其還移, 監司只從水使所報而狀請, 固非異事, 此有不然者, 本道牧場, 皆有瞭望軍卒, 此島雖屬本寺, 有何瞭望虛疎之患乎? 臣聞點馬官之言, 則專出於假托之意, 本營諸需, 旣已措置, 則何可公然仍屬, 以爲水使之私用乎? 卽今本寺牧場, 移屬數多, 稅入減縮之中, 如此之處, 尤不當見失。上年稅穀則旣已許給, 自今年還屬本寺, 使之收稅, 宜當, 而備局公事, 臣旣不得參涉, 則未知將何以回啓, 而事理如此, 本道狀啓則勿施, 昌麟島則還屬本寺之意, 分付備局,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命均曰, 臣於事係冤枉則未嘗不陳白, 李壽海則疑之以黨論, 而所懷本自如此, 李廷弼事, 每欲一陳而未果矣。今仍趙侹之疏, 更加一層。上曰, 何須盡言? 予於喉院, 任使廷弼,久矣, 豈不知其爲人乎? 戶判今亦入侍矣, 廷弼以覆逆事, 曾爲淸流所厭棄, 以至於此矣, 古人所謂勿以賤汚而僻之言, 是矣, 渠以侍從之臣, 不能如李述原之爲國殉節, 極非矣。以請兵事, 往兵營則信然, 而謂之以以郡與鼎佐輩, 則信非實情, 渠欲復郡, 而蓋不知鄭商霖之謀矣。復郡之後, 爲監營所辱亦大, 而以高論見之, 則處分至爲歇後, 故朴師洙加罪之言, 出矣。師洙之言, 有若廷弼害黃璿者然, 此則過矣, 師洙之言, 如此, 則以趙侹所見, 欲置之於六等之科者, 其曰異乎? 其子之爲父訟冤, 不是異事, 秋曹以勘亂錄, 爲斷案, 此則不然。其時欲判付而未果矣, 蓋其爲人, 宜受如此之言, 無足怪矣。命均曰, 當時李時蕃之招, 言其請兵矣, 監司狀啓, 以棄郡逃走, 爲言, 而監司何以知之乎? 鄭暘賓, 以逃走報狀於監司, 故監司只見其報狀而知之, 勘亂錄則只以狀啓所報, 爲主, 而修正, 故如是載錄矣。上曰, 豈不與李普赫, 有相爭之事耶? 命均曰, 故監司李秉泰爲陜川, 詳知本事, 嘗對人言其曖昧。趙顯命·朴文秀爲監司, 詳知其曲折, 欲一陳白而未果矣。寅明曰, 勘亂錄, 只憑狀啓·報狀而記之, 故所載雖如此, 而彼秉泰·文秀·顯命, 皆是不爲無實之言者矣。命均曰, 妻子在郡, 不可以棄郡逃走, 爲言矣, 豈可以其爲人之不似, 罪以非罪乎? 上曰, 朴師洙之言, 終過矣, 以予爲歇於處置, 而不可以勘亂錄, 永枳其人矣。寅明曰, 丁未年, 臣爲大司諫時, 爲削黜啓辭矣。上曰, 何可以此棄之乎? 寅明曰, 朴文秀·趙顯命爲嶺伯, 故詳知本事, 不然則誰能知之乎? 上曰, 趙顯命·朴文秀, 若有此等事則人必不疑, 特以出於李廷弼, 故人皆疑之矣。大學絜矩之義, 好矣, 以李秉泰所言, 爲信, 必無如此之心然後, 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