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醴泉幼學權萬亨疏曰, 伏以, 皇天眷佑, 元良誕生, 宗社有托, 臣民係望, 延頸鼓舞之歡, 均普八域, 此正寶祚靈長, 迓續休命之日也。伏聞我殿下, 悅豫之餘, 思與同慶, 特下備忘, 激勉孝悌, 俾盡旌別, 其所化民成俗之意, 藹然於十行之間, 凡有秉彝, 孰不風動? 吾東土禮義之化, 其將丕振於今日, 猗歟休哉。第念孝悌忠義, 同出一源, 行誼氣節, 本無二致, 殿下之所表章, 旣在於百行之源, 則凡忠義氣節之有裨於世敎者, 孰不在於尊尙之科乎? 螻蟻如臣, 雖處於蓬蓽之下, 亦嘗慨士氣之日頹, 傷節義之無聞, 而側聽絲綸, 有感斯會, 敢以平日之所嘗景慕者, 裹足千里, 仰瀆九重, 伏願殿下, 試垂察焉。臣竊惟故處士臣許格, 本以名祖之孫, 夙襲家庭之訓, 孝友之行, 出於天性, 年在童稚, 荐遭父母之喪, 廬墓三年, 不脫衰絰, 啜粥終制, 一遵禮經, 至於同氣之病, 血股救危。其行誼之篤, 固已卓然, 而格嘗受業先輩之門, 力肆文章, 蔚爲大儒。當廢朝昏亂之日, 絶意科名, 屛居江湖, 逮我仁廟改玉之初, 始赴省試, 屢置首選, 竟至不第, 仁廟爲之嗟惜, 特賜小學一秩, 士林榮之。及夫丁卯之亂, 憤激慷慨, 將有遺世之志, 崇禎丙子冬, 値獺虜之充斥, 避地太白山中, 倡率義士, 擬赴國亂, 聞已講和, 北望痛哭曰, 君父在圍, 宗社垂危, 而身以世祿之裔, 旣不能仗義討賊, 生何面目立於世? 憤欲自裁, 被人挽抑, 遂語人曰, 壬辰海寇之亂, 儻非神宗皇帝再造之恩, 幾不免被髮左衽, 大德洪恩, 豈可一日忘也? 雖未與斥和諸公, 同死主辱, 生於禮義之邦, 頭戴大明日月, 則寧可甘心忍辱於帝秦之日? 仍作述懷詩曰, 中宵起觀衆星繁, 歷歷猶知北極尊, 開闢從來幾宇宙, 帝王今日各乾坤, 君臣忍屈崇禎膝, 父老爭含萬曆恩, 靑史莫論當世事, 天無二日仲尼言。遯入丹陽, 自號滄海, 時年三十, 常慕陶靖節紀義熙, 不見時憲曆, 長讀春秋, 以寓尊攘之意, 又於燕价之行, 贈之以天下有山吾已遯, 域中無帝子誰朝之句, 至今傳誦, 膾炙人口。嘗求神宗皇帝御筆萬折必東四字, 摸刻於加平朝宗縣, 貽書海州士人, 勸立夷·齊廟於首陽山, 其不忘皇朝, 扶樹淸節, 有如此者。每當國忌, 年雖篤老, 必爲行素, 而孝廟賓天之日, 終日悲慟曰, 天不遐壽, 弓劍遽遺, 竟未伸大義於天下, 此吾所以撫春秋而中夜掩泣者也。至己巳後, 杜門不出, 日夜悲憂, 有若窮人之無所歸, 其忠義激烈, 老而冞篤者, 如此矣。粵在顯廟朝, 故相臣李景奭, 於筵席, 奏以許格, 出自名家, 不但文章超凡, 當昏朝, 中初試一等, 不赴會試, 反正後, 屢擧不中, 丁丑以後, 抱帝秦之羞, 有蹈海之志, 以氣節自高, 當今高蹈之士云云, 先正臣朴世采, 於格之歿也。以大明處士, 書其銘旌, 仍作挽語曰, 文章岳老初傳鉢, 節義淸翁久賞音, 從今鰈域無男子, 痛哭西山白日沈。其他哀章誄文, 多出於一代士林之手, 而以戴商之夷·齊, 恥秦之仲連, 比之曰, 頭上猶懸殷日月, 眼中長對魯春秋。又曰, 恥帝號稱滄海客, 入山頭戴大明天。其節義文章, 不獨見推於先輩學者, 當時士流之所景仰者, 亦可見矣。噫, 丙丁後氣節之士, 或有俎豆之饗, 或有旌褒之擧, 而如格者, 尙未蒙欽崇之典, 其爲聖世之欠事, 士流之嗟惜, 爲如何哉? 昔我孝宗大王, 義明春秋, 志銳討復, 激勸忠義, 靡不用極, 而惟我肅宗大王, 克遵遺志, 尤尙節義, 設壇禁苑, 以寓不忘皇朝之義, 立祠南漢, 特施表顯忠烈之典, 惟兩朝尊周奬節之方, 與日月而昭揭, 今我殿下, 連歲皇壇, 躬秉珪幣, 慨然有匪風·下泉之思。當此時也, 而以格之行誼氣節, 有徹於黈纊之下者, 則以殿下尙節之念, 必有所興感於斯者, 而竊觀今世, 尊周之大義已遠, 士林之名節漸消, 義聲寂莫, 淸議不振, 欽崇節義之道, 視若弁髦, 搢紳章甫之間, 一無建白, 使如彼卓爾之節, 終不蒙聖世旌褒之典, 此臣所以慨歎不已者, 而其所著述, 皆出於激烈慷慨之意, 實有關於來世, 只緣子孫微殘, 香火幾闕, 鋟刊傳後, 亦無其期, 寧不悲哉? 噫, 格之一生所樹立, 惟自一部春秋中出來, 而一代士林之論, 咸以爲夷·齊也, 仲連也, 而至於先正, 稱之以大明處士, 則實遵綱目, 特書晉徵士之遺法, 此可謂千載定論, 而歲月浸遠, 遺風漸邈, 將至於湮沒而不稱, 此臣所以不避僭猥, 冀有以發幽光而警頹俗者。伏願殿下, 體寧陵尊周之義, 遵肅廟奬節之志, 特施褒旌之典, 以聳士林之望, 則其於世敎, 豈云少補哉? 答曰, 省疏具悉。所陳事, 令該曹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