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瑗, 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 本寺凋弊最甚, 無以成樣, 閑廣地折受補用事, 曾已陳達蒙允, 至今廟堂, 限百結劃給事, 命下矣。近來可合折受之地, 絶無有處, 年前累次見敗之後, 遷就至今矣。卽聞京畿南陽府官前浦築堰作畓, 則可得累百結膏腴之地云, 故發關本道, 使之摘奸, 則本府所報內, 築堰形址, 府使親審摘奸, 則外狹內廣, 可以起墾者, 殆近數百石所落, 實爲衆民蒙利之地云云, 與本寺所聞, 不無差爽。故自本寺別定監官, 水道之廣狹淺深, 土地之饒瘠大小, 一一看審尺量, 則基址形便之正合築筒, 一如當初所聞, 而實爲萬民蒙利之地, 近畿如此之地。固難再得, 凡百容入, 所當隨時變通。而至如軍丁及木石取用等事, 一依新頒事目, 惕念擧行, 期於完築之意, 分付堤堰司, 何如? 傳曰, 曾有申飭矣, 此等草記, 何以捧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