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提學李德重疏曰, 伏以臣於見職, 實無冒出之勢, 而連尋長單, 見阻喉司, 家有拘疾, 更籲無路, 泯默虛帶者, 倏已四朔于玆, 私心悶蹙, 如坐針氊。臣之不合是任之狀, 前已悉陳於兩疏之中, 今不必更事架疊, 而只恨臣忱誠淺薄, 辭語拙訥, 未能孚格於蓋高之天也。噫, 使臣如有一分稱塞職責之望, 則臣何苦而連章累辭, 不思所以承膺乎? 量能授官, 明主之政也。濫竽負乘, 君子之恥也。臣何敢徒恃寵靈, 不自揣量, 揚揚冒承, 以益人之嗤點也哉? 且臣伏暑之證, 乘時復發, 食飮專廢, 吐瀉兼劇, 元氣澌敗, 殆不能收拾。時月之內, 決無起動之望, 謹俟憂患之乾淨, 敢將情病難强之實, 復陳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 亟賜鐫遞, 俾重任無曠, 私分獲安, 千萬幸甚。臣方乞免, 而第於目下事, 義不容不言, 敢陳愚見, 惟聖明俯察焉。自頃以來, 聖志奮發, 慨然有意於至治, 思欲得輔佐之臣, 乃以冢宰之職, 畀之山林養德之士, 致敬盡禮, 至誠敦召, 俾回遐心, 幡然造朝。聖上緇衣之誠, 願治之意, 孰不欽仰? 而儒賢又首陳明義正名之論, 此足以有辭於後世, 而亦可使亂賊知所懼矣。賢者之效, 已自不細, 而不幸大臣之疏出, 而儒賢心懷不安, 蒼黃胥命, 使殿下辛勤招徠之意, 將不免歸虛, 豈不可惜哉? 夫儒賢請補大訓一事, 只出於愛君忠國, 深憂遠慮之意。殿下業已俯燭, 至下親製文字, 以慰忠志之士, 則臣不必更容辨說。而大臣之言亦曰, 大訓·自省編, 可以互相發明。又曰, 添入於勘亂錄則可矣。其義理之明的, 大臣亦未嘗不知, 夫以明的之義理, 請添於大訓者, 有何不可? 乃反過生疑慮, 攻之太力, 不但出於就事論事之意, 臣實訝之。至若趙泰耉事, 大臣之見, 一何謬耶? 夫冒嫌二字, 實爲謀危聖躬之嚆矢, 北門潛入, 又是締結凶宦之明證, 而卒又鍛鍊虎賊之誣獄, 危逼聖躬, 無所不至。論其罪狀, 萬萬凶慘, 使國家不討逆則已, 討逆而不討泰耉, 天下寧有是哉? 今大臣以將功贖罪爲言, 罪是何罪, 功是何功歟? 設令有功, 罪犯惡逆者, 豈有可贖之功? 而況所謂保護東宮云者, 政與事關東宮勿問云者, 同一意思, 此果可謂功乎? 當虎賊誣告之日, 先以上誣東宮之罪, 卽爲正法, 則將無所事於勿問, 又將無所事於保護。而不此之爲, 乃以勿問保護等語, 外掩其裝出和應之跡, 而今又以此, 謂之有功, 而欲掩其陰謀暗害之逆節者, 臣不識其何說也。且大臣不以其罪關宗社而惡之, 乃反以死於郊外而憐之者, 又何失其輕重之所在耶? 噫, 大臣之處地, 何如? 受知於殿下, 又何如? 而從前懲討之論, 類皆背馳, 已極可異, 今於罪惡如泰耉者, 亦不思沐浴之義, 而爲此伸救之論, 臣竊驚駭而惋歎也。伏願聖明, 勿撓於反常之論, 益嚴於懲惡之典, 快伸儒賢所秉之義理。而仍復至誠敦勉, 期於挽行, 上而無不承權輿之歎, 下而慰士林矜式之望焉。臣無任云云。傳于趙榮魯曰, 筵中已下敎, 不必如是, 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