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丑五月二十六日酉時, 上御通明殿廬次。禮房承旨·禮判·編次人, 同爲入侍時, 同副承旨·儒臣追後入侍時, 禮房承旨趙明鼎, 禮曹判書李益炡, 編次人李喆輔, 假注書安宗喆, 記事官李鎭恒, 記事官李東泰, 以次進伏訖。上曰, 大行大王大妃殿, 上諡擇日, 其涉太晩, 以來月望前, 更爲擇入。出傳敎 上曰, 儒臣及同副承旨率入, 注書臣宗喆, 承命出去, 率同副承旨金器大, 儒臣李錫祥·金華鎭入來。上曰, 儒臣持禮記曲禮入侍。出榻敎 上曰, 大明集禮, 祭享祝文, 皆望燎, 而惟於五禮儀望瘞, 久積坎中, 不潔莫甚, 心常不然, 而莫重廟社, 不敢以一見釐正, 而至於闕殿祔廟之後, 不潔尤莫甚焉。此非廟社之比, 且殯殿皆望燎, 殯魂殿奚異? 自孝昭殿·徽寧殿, 始祝幣望燎於坎上, 仍瘞其灰於坎中事, 令儀曹擧行, 載於補編。出傳敎 上曰, 凡只行告由時, 予意則雖無祭物, 告文則各讀。今番乃知列書十二室, 書告由文而太廟則讀於廟中第一室前, 永寧殿則讀於第一室門外云。其涉訝之, 而其中尤爲掣肘者, 頭辭稱孝曾孫嗣王, 於第十室以上, 猶可用此祝, 第十一室, 第十二室, 稱孝曾孫, 可乎? 大段逕庭, 予意則用各祝, 可也。或曰, 非祭各祝, 恐或張大, 則依殯殿例, 只書告由句一張, 次第讀奏於各室爲宜, 而莫重廟禮, 不敢自信, 令入侍史官, 問議于時·原任大臣, 入侍以奏。出傳敎 上曰, 凡修理時, 正殿廳事鋪進, 獻油芚一張於當中席下, 其無意義, 臆料則人君當在殿中, 故爲其祛濕而然也, 而本不坐此, 其上又有平床, 尤無其義, 昔年廬次, 設油芚者, 捧命祛之, 此亦祛不緊之盛意也。旣知無義, 亦有故敎, 此後正殿修理時, 廳事勿鋪油芚事, 定式施行。出傳敎 上曰, 以疏履事, 頃者禮官稟請。大臣亦有奏而命置之。今聞前承旨鄭榦上書云。雖微節, 喪制法制, 法古之後, 不可不備, 依請擧行事, 分付儀曹, 亦載補編。出傳敎 諸臣, 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