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癸未五月二十二日酉時, 上御景賢堂。大臣·金吾堂上入侍時, 領議政申晩, 左議政洪鳳漢, 右議政尹東度, 判義禁洪象漢, 同義禁鄭汝稷·金始煐·洪名漢, 左副承旨李潭, 記事官李惠祚, 記事官李崇祜·金敍九, 捕盜大將李泰祥進伏訖。命讀徐就成科場用奸口招文案。鳳漢曰, 今以徐就成所供見之, 科場用奸, 若是狼藉, 誠極駭痛, 自本曹考閱各道狀啓時, 當該官員矇不覺察, 致有此弊, 合有警飭之道矣。上曰, 所奏是, 此後若復有弊, 則當該堂郞, 施以制書有違律。出擧條 命讀關西道臣狀聞。上曰, 今覽關西道臣狀聞, 非徒約條, 以今番勿禁事馳通觀之, 其亦證左, 則彼雖稽留不爲, 不敢禁循例報狀, 其涉可駭。當該府使, 令帥臣當從重決棍, 而今番姑爲參酌, 把守將·通事, 令該府使, 彼人以覩處江邊盛威儀, 從重決棍事, 申飭。其若一向稽滯, 當馳通鳳城之意, 隔江呼諭事, 令備局當日卽爲分付。出傳敎 命府院發啓罪人等文案持奏。上曰, 尹冕東之請移配匡師, 非也。旣有嚴鞫之啓, 則又請移配, 已是失格, 喉院之捧傳旨, 亦不察。鳳漢曰, 臣等亦泛忽看過矣, 誠如聖敎矣。東度曰, 今者旣允匡師之啓, 則不可不下送都事, 而尙爾遲滯, 可悶矣。上曰, 不捧傳旨, 則本府必不得擧行, 姑置之, 可也。上曰, 宰臣入侍, 可也。司諫李星慶, 掌令黃最彦進伏。上曰, 宅履事, 用履所爲, 其雖無狀, 本非惡逆, 不過因宣薦而作鬧端, 欲逐枳礙者, 而亦無誣人之事, 則用意雖叵測。其雖承款, 正法宜止於用履者, 而宅履就捕, 若問本事, 用履杖斃之後, 嚴懲其習, 特命推問者於酌處, 若或放焉。臺臣必也爭執, 而鞫問之啓, 尙未收殺, 其涉過矣。至於德喜, 不過宅履冊房留住者, 尤涉過矣。況本事若此, 而以其弟之不承款物故, 刑其兄以物故爲期, 非王政之所爲。況宅履若此, 德喜所謂皮不存, 以白首當盛暑, 不憚其憊者, 暮年復政欲正事面, 依前不允。上曰, 守仁雖較重於孝曾·孝順, 不過寫手, 孝順亦無異, 而旣無可問之端, 俱皆酌處。噫, 逆衍之事, 尙今思之, 心隕膽墜, 若有何待其請, 予雖耄矣, 君不忍更提焉, 況臣子乎? 至於守仁·孝順, 予已無參酌之道, 若或疏釋, 則臺臣爭執, 其勢固然。噫, 思逆衍之事, 豈徒痛心? 夢裏猶愕。守仁·孝順所寫者, 非投呈罔測之書, 不過循例呈券中書。今以逆衍·逆惠之所投別文, 更問於莫知本事之兩人, 夢裏猶愕之意焉在? 今覽文案, 思往事, 心若隕墜。吁嗟, 臺臣抑何心, 亂七十衰君之心乎? 況孝曾, 不過因請招寫手者, 其時欲爲白放, 而重其事而處分者, 今又問何, 寫手其無可問, 況招寫手者乎? 今雖放釋, 不可爭執, 而況問乎? 雖然, 若非今日臺臣, 何以詳知乎? 於玆事不可循例不允, 不若加其律, 少靜白首之心, 以嚴懲討之典。守仁鏡城府無限年定配, 孝順大靜縣亦勿限年定配, 孝曾事件雖若此, 而與逆衍而相知, 招逆衍之寫手, 更不鞫問, 雖是寬典, 亦不可尋常處之。今何仍配於湖中? 杆城郡定配。噫, 無可問而强問, 吁嗟, 白首豈忍爲此, 覽其案而加其律, 亦嚴討逆之意也。上曰, 文鉉·世壕, 與知情有異, 故其時酌處, 意蓋在矣, 而尙今相持, 兩司俱爭, 其涉過矣。此則一司猶有說也。至於宅中, 當初其宜白放, 其時不諒爭執, 故酌處, 臺啓中所謂與錫殷綢繆者, 錫殷誰也? 卽聞弘範之言, 起憤訴營門, 而發告之人, 而此乃瞽者, 書狀者宅中, 勸成者宅中, 而若是混淆, 其無宅中之勸成, 錫殷何以呈狀, 弘範亦何以正法? 今若訊問杖殺, 此無異爲建德報復, 故勿復强煩四字, 連爲賜答, 非徒文鉉·世壕, 卽首招宅中也。初不細究, 一體發啓, 已涉不察, 莫知本事者。錫殷誤認弘範不過謄傳, 此豈正名之道乎? 臺臣入侍, 旣已詳知, 況弘範不測之說, 不可謄諸鞫案, 故亟命付丙。宅中固無可論, 雖文鉉·世壕, 今無其案, 何問目而加刑乎? 其若復問, 渠將說前說, 予則雖不諱聞, 何問郞執筆復書乎? 爲人臣, 其初聞也, 猶心寒骨冷, 宜不忍掛諸眼而說諸口, 復何請問, 何不細諒, 一向因循? 依前勿煩。上曰, 今更覽文案覺之, 奇彦杓則逆志之掛書羅州也, 國人雖齊憤, 莫知誰某, 彦杓指惠疑之言之, 故監營廉問, 渠亦直招, 因此捉志。若非彦杓之幼時相面, 則當賞而何配? 噫, 志之逆, 諸招狼藉, 昭鑑之後, 擧國洞知。今若復提鞫問, 豈闡義之意耶? 其時羅州之人與志知面者, 無少長而正法則已, 不然則使渠物故於海島, 隄坊自嚴, 設或今問玆事, 決不可付諸該府, 其當親問。今何忍更提乙亥事於復政後, 使白首其君, 傷心親問乎? 其他三人, 非徒比彦杓有間, 今若復問, 此闡義昭鑑之後, 復起此鞫, 何區區因循, 非昧昧於義理乎? 更考鞫案, 今又洞諭, 勿煩二字, 其若謄傳而例答, 其勿復煩。上曰, 恒延等事, 今覽鞫案, 果無可惜, 而此等不過外方品官輩, 故其時酌處十餘年後, 復政前事, 復何更聞, 依前不允。上曰, 今覽來復鞫案, 與六昌·夢相面質時, 俱皆不落, 故只施應坐之律, 而以逆衍爲叔, 以益衍爲父。今者爭執, 雖不可已, 十年前事, 復政後允啓, 非欽恤之意, 依前不允。上曰, 頃者下敎之後, 初違召命, 其亦俗套乎? 只推更爲牌招, 此後此等違牌傳旨, 切勿捧入。上曰, 朔試射申飭, 其亦修擧舊典之一端, 則左通禮金永燮, 昨日隨駕, 稱以在外, 說書尹承烈, 其日謝恩而以不謝懸頉, 俱涉駭也, 竝拿處。此時實注書不可不備, 本職遞差待勘, 令該曹口傳還付。已上出傳敎 星慶·最彦所懷, 臣等今於申明舊制之敎, 有不可不一番稟定者, 故敢此仰達矣。大抵臺諫發啓及停啓時, 僚議參差, 則發論之人, 以此引避, 誠是舊規。今此復古, 實爲美事, 而至於行公僚員, 遍爲簡問, 則不無日後之弊, 實有行不得之慮矣。古規則多臺詣臺, 聯名傳啓, 故勢必相議, 而今則詣臺之員, 旣不濟濟, 豈可簡問於在家之行公僚員乎? 且或値率遽之際, 則雖欲遍問, 勢未暇及, 臺啓體重, 未出袖之前, 他人不得參聞, 則尤何可通知在家之員, 以致宣洩外間乎? 臣謂詣臺之僚員, 一如舊制相議聯名, 而在家之員, 雖在行公, 恐不必一一簡問矣。至如入侍傳啓之時, 多臺雖詣臺, 而一員必入侍, 則入侍之員, 以將發之啓, 先爲告之於同僚, 亦有難便之端矣。大凡啓或初欲論奏, 而登筵還止, 不發者有之, 或初不擬議, 而登筵後, 猝辦論劾者有之, 將入侍之際, 何以預算, 而先爲問議乎? 臣謂筵中啓辭, 雖同時詣臺之僚員, 亦不必告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