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曹參議李亨元疏曰, 伏以, 昨歲之歉, 挽近所罕, 幸賴我聖上, 一念憂恤, 百爾接濟, 終至漢帑之捐財, 得免齊民之塡壑, 庶見天心底豫, 歲功告豐, 而夫何今玆之旱? 殆甚於前, 纔蘇之民, 復阽困窮, 已罄之蓄, 難繼賙賑, 宜殿下惕然怵然, 不以目下一霈而弛念, 十行誕敷, 一心求助, 臣雖至愚, 冒忝從班, 有難含默, 敢以諸臣之餘意, 仰瀆宸願。伏願殿下, 勿以人廢言, 少加垂察焉。噫, 民歸克誠, 天不容僞, 弭災之道, 不在多言, 只在聖上方寸間矣。天有一理, 萬化行焉, 君有一心, 萬機出焉。自古治亂與災祥, 何嘗不由於君心? 天人之際, 其理雖微, 感應之妙, 推類可見。然則人事得失, 感動天地, 幾微積漸, 以致災咎者, 亦豈偶然也哉? 昨今兩年, 每當長養之節, 殄絶民命, 以惱宸心者, 惟旱魃爲甚, 臣誠愚惑, 不敢知, 以殿下聖明, 何故致此, 而殿下試於淸燕之暇, 反求而自觀, 則必有不待人言而得者矣。雖以刑政言之, 有關於天經民彝, 而不能以義斷之, 以法裁之, 則天心其肯悅豫乎? 顧今臺啓中諸賊, 何莫非必殺者, 而至於合辭所討者, 卽元惡大憝, 則天之欲誅滅勦絶者, 果何如也? 而殿下以好生之德, 姑寬肆市之典, 尙靳戮孥之請, 何不念天經民彝之有所失墜乎? 宋之王淮, 不過盜財, 以執政之弟, 不抵於罪, 寇準尙以爲致旱之由, 則今此諸逆, 罪關宗社, 而或偃息覆載之間, 或容貸凶醜之種, 宜乎致天之怒, 召天之災也。伏願快揮乾斷, 亟允輿請, 以奉天心, 以答天譴焉。噫, 人困於下, 天怒於上, 此是天人相須之理, 伏覩殿下嗣位以後, 遵列朝愛民之至德, 懷保惠恤, 靡不用極。宜乎民被其化, 熙皥自如, 而小民困瘁, 去而益甚, 此其故何哉? 均役以後, 良役雖歇, 無論八路, 少有産業之民, 則抛却來耟, 華其服飾, 或托於校生武列, 或稱以鄕品班裔, 千方百計, 必頉乃已。其中無依至殘, 服力畎畝者, 一室之內, 父子兄弟竝編軍簿, 甚至於黃口白骨, 而以査定情債之不得猝辨, 因循納布, 方其懲布之時, 賣鼎典衣, 號哭頓足, 想其景狀, 足傷天和, 此則守令不能善修軍政之致, 而或有明知此弊, 留意査括者, 則頉免之類興訛造訕, 必也某條沮抑, 使之不能下手, 臣請嚴飭道臣, 俾卽面諭守令, 洞革此弊, 俾無苦歇不均之歎, 而此等査括之際, 如有朝令, 則亦不無憑藉騷擾之弊, 此則道臣銘念察飭, 無至煩擾之地宜矣。噫, 審恤刑獄, 聖王所欽, 至於殺獄, 關係尤重, 故殿下每於外方殺獄之回啓, 屢經乙覽, 頻頻下諭, 使之再三査讞, 必也情法無疑, 然後始命決處, 聖德如天, 生死無憾。凡今方伯·守令, 孰敢不奉承德意, 着念究檢, 而第或人多占便, 互相推諉, 至於覆檢之時, 當該地方之原情, 兼任與附近鄰官, 例爲來檢, 而率多稱頉, 不卽馳赴, 轉請他官, 動費多日, 畢竟檢驗胡亂, 眞僞難卞, 如此等事, 亦足干和, 揆以國法, 寧不寒心? 此後另飭諸道, 或有如此之弊, 當該規避守令, 各別重勘, 以勵日後, 宜矣。答曰, 省疏具悉。首陳當留意, 尾陳事依施。第二條, 令廟堂措辭, 嚴飭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