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巳六月十六日申時, 上御誠正閣。奉審宰臣入侍時, 奉審宰臣李文源, 同副承旨金蓍耉, 假注書李敬五, 記注官承膺祚, 記事官金鳳顯, 以次進伏訖。上曰, 奉審局內役處果何如? 一一詳陳可也。文源進明陵·永陵局內圖形, 奏曰, 明陵局內諸陵寢內外形局, 一體奉審後, 仍詣永陵, 內外形局, 亦一一奉審, 別無大段頉處矣。上曰, 明陵鸎峯前後補土處, 無他慮乎? 文源曰, 補土處今過數十年, 便同天作之地, 樹木成林, 蓋以培土肉厚之故, 易得着根, 其所茂盛, 尤勝於全土也。但明陵·昌陵之間, 中有一麓, 分成二局, 而此麓中有過峽, 因作腦後, 分爲二岐, 一爲敬陵, 一爲弘陵咽喉之處, 不知幾百年爲風雨磨泐, 自然低陷, 廣可爲二十餘步, 長幾爲十六七步, 尋亦爲一丈許, 不可不塡土種木矣。上曰, 役處之難易, 如何? 文源曰, 公家役事, 與私家有異, 役處雖不大段, 有難料度, 而似不過數千名矣。上曰, 取土遠近, 如何? 而取石遠近, 亦如何耶? 文源曰, 陵寢內不可取土, 取土於火巢外, 則遠不過三里, 近不過二里許, 取石則不過雜石, 諸陵寢局內, 有許多雜石, 取之不難也。上曰, 不無時急之慮乎? 文源曰, 此處土性, 非沙非石而甚堅强, 屢百年爲風雨所毁傷者, 猶不過爲一丈或半丈餘, 則今年雖有屢次潛水, 所損似無過分寸, 論其大體, 則不可不補土, 而非時急之役, 當此盛熱, 不必董役矣。上曰, 然則未冬前始役, 似好矣。文源曰, 非但未冬前, 明春亦爲不晩矣。蜂峴防塞事, 纔有飭敎, 臣爲看形便, 奉命出去時, 由蜂峴作路矣。取考本陵謄錄, 則此峴防寒, 去癸未年, 本陵守陵官礪山君枋上疏以爲, 此峴行路, 萬無禁防之勢, 與其終未塞, 寧許一路之爲愈, 疏下該曹, 看審形地後, 防塞前路, 別開一路於烽燧峯右脇下。其後六十餘年, 此路穿鑿, 尋廣各數丈許。故其時陵官尹心協·南泰憲, 論報禮曹, 辛巳年, 命具善復補土塞路, 因種樹木, 到今成林, 人跡不通, 而卽今蜂峴之路, 卽礪山君請塞之路也。辛巳年防塞烽燧峯下路之後, 此路駸駸然漸開, 故前後朝家嚴禁, 不啻屢次, 而終不得禁斷。辛丑年, 陵官閔彜顯·吳彦敎, 只領陵軍築石防塞, 以禁行人之計, 而長爲四十餘把, 高爲一丈或半丈, 以其防塞觀之, 則似難通路, 而各陵卒, 取捷逕, 迂回石築之端, 緣崖潛行, 復開小路, 臣旣承局內諸處看審之命。故與本陵官別檢金商雨, 參奉朴喆源, 高陽郡守金履中相議, 以陵軍八十名, 煙軍五十名, 翼陵軍三四十名, 分二日董役, 自石築端左右迂回之處爲始, 至山腰而限半丈餘, 連築蜂峴內外, 排種雜木, 以防潛行之弊, 又以莎草, 覆諸隙路, 以滅其路痕。目今所見, 則似無如前之患, 而大抵諸陵軍之取便往來, 每由此峴。不然則逶迤數十里, 然後可以入陵所, 安知年久之後, 陵軍輩爲取便之計, 又不開路乎? 上曰, 弘陵曾有遷動之議矣。地師輩所見, 何如? 文源曰, 臣旣不敢問, 渠輩亦不敢言矣。上曰, 永陵局內所見, 何如? 文源曰, 烽峴爲主峯, 而來龍長遠, 穴前豐厚, 水口羅星, 五處列立, 雖以凡眼言之, 所見甚好矣。上曰, 各陵寢莎草無頉乎? 文源曰, 俱皆無頉矣。上曰, 日熱如此, 姑爲退去, 從當更爲召見也。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