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午七月初一日巳時, 上御瑤華堂大次。承旨入侍時, 右承旨李祖承, 右副承旨尹行元, 同副承旨朴天衡, 記事官金孝建, 事變假注書李貞運, 記注官金健修, 以次進伏訖。上命書傳敎曰, 此時守令, 曠官可憫, 未下直守令, 皆令不多日內辭朝。以外任移遷, 應在除朝辭之人, 竝催促申飭赴任。以全羅水使狀本觀之, 特敎催促之下, 邊將之辭朝後留滯, 誠一痼弊, 該邊將雖已混汰[棍汰], 此後更令吏兵曹嚴飭。洪州·光陽, 以臭載事, 自在勘罪中, 勢難遲待回啓, 徒致曠官之弊, 俱是弊邑, 不可不擇差下送, 兩邑守令竝改差, 今日政各別擇差待下批, 使之明日辭朝。又命書傳敎曰, 兵曹參知旣在置對, 參判之同罪獨逭, 終涉不可, 賓對亦以此有酬酢, 兵曹參判尹尙東許遞, 前望單子入之, 待下批牌招察任。又命書傳敎曰, 近來纔有不得擅行之事, 雖是金石之舊典, 輒稱近例云, 然話頭極不美。日前兵判之以佩符無得出城事草記, 大抵此制, 在於大典, 不知始於何年, 明知其舊典之舊典。賓筵一重臣之筵奏, 極爲駭然。典故之學, 雖難責之, 知之爲知, 不知之爲不知, 可也。豈敢如是容說? 不可以率口之對, 仍以置之, 以傷朝體, 當該備堂鄭好仁罷職。上曰, 昌城尉時無提調, 分付該曹, 隨窠擬入, 可也。仍親行晝茶禮, 上三上香, 執盞·奠盞如儀。奉香祖承, 奉爐行元 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