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司諫申耆疏曰, 伏以, 臣爲人極鹵劣, 受遇最隆渥, 以踐歷則罔非踰濫, 有罪負則輒被寬假, 惟殿下天地於臣, 父母於臣, 此生此世, 報答無階, 乃者薇院新除, 忽下於纔遞近密之餘, 如臣疏末, 何以得此? 聞命惝怳, 莫省攸措, 在臣義分, 固當卽肅恩命, 粗伸叩謝之忱, 繼上辭本, 仰暴不稱之實, 而臣於向年, 忝叨納言之職, 至遭刊改之斥, 臺端一步, 鐵限在前, 坐犯違傲, 未蒙例勘, 虛帶淸銜, 亦已多日, 惶悶轉甚, 有此自列。伏乞聖慈, 俯垂諒察, 將臣職名, 亟賜鐫削, 俾伸廉防焉。臣方乞免不暇, 豈敢有所拖及, 而向日雷異之後, 我殿下惕然儆省, 洊下責躬之敎, 廣布求言之旨, 此誠帝王之盛節, 臺閣之幸會, 顧何忍自諉情勢, 徒懷泯默, 以負我聖上求助之盛意也哉? 仍念臣區區愛君之誠, 不後於人, 頌戴我殿下令聞, 期望我殿下德政, 願依日月之光, 思見馨香之治者, 十年于玆矣。一日二日, 聖志因循, 今歲明歲, 朝象玩愒, 唐·虞大猷之盛, 決難挽回, 漢唐少康之休, 反亦不逮, 臣誠愚昧, 莫識其由, 靜居思惟, 徒增永歎, 顧今言路不開, 直切之風, 久已寂寥, 賓對屢曠, 簿書之期, 亦多稽忽, 文體之委靡也, 未聞鳴國之盛, 軍籍之殆空也, 全抛陰雨之備, 字恤之政, 非不勤摯, 而實惠未究蘇萆之擧, 非不講磨, 而積瘼依舊, 用人之道, 不可謂量能授職, 節財之策, 不可謂計入以出, 保合大和屢勤布諭, 而搢紳之列, 尙多携貳, 謹嚴科場, 每申飭禁, 而逢掖之徒不改舊習, 凡此數者, 殿下之所嘗俯燭, 諸臣之亦或仰陳, 臣不敢更煩膚淺之說, 以瀆崇高之聽, 以臣耳目所及, 時憂俗習, 如水漸漬, 日甚一日, 今至於莫可救藥者, 蓋有四焉。其一曰, 紀綱之陵夷也。凶魁亂孽, 迄未就誅, 而三司之啓, 已成故紙, 貪官汚吏, 暋不畏法, 而小民之貨, 自歸私橐, 名在丹書者, 事端寢久, 則輒懷伸雪之計, 爲世擯棄者, 歲月稍換, 則敢生匪分之望。御藥關係莫重, 而家蔘僞作, 終不現發, 燕行自有禁物, 而金珠輕寶, 便同應入。京外落訟之民, 籍鳴金而脅官長, 遐土鄕戰之輩, 造浮言而達京國, 奴主之名分截嚴, 而事不如意, 則無難背叛, 貴賤之衣裳有制, 而家或稍裕, 則俱犯踰濫。常漢之凌辱宰相, 視同常事, 奸徒之謀逐地主, 作爲妙方, 此豈不大可憂哉? 其二曰, 風俗之敗壞也。世族大家, 初無矜式之行, 公集私會, 但有諧謔之語, 慶弔相問, 禮俗之疏節, 而或至廢却, 患難相救, 鄕約之厚誼, 而絶然無聞。一經州縣, 廣置田宅, 而頗有廉聲者, 指之爲迃闊。初入臺省, 競學脂韋, 而稍欲言事者, 目之以不緊。隨時浮沈, 君子所恥, 而小關利害, 朝東暮西, 乘機擠陷, 小人攸爲, 而略有嫌端, 搆虛捏無, 倖科多而黨塾無讀書之士, 仕路雜而閭巷少守分之人, 此豈不大可歎哉? 其三曰, 生理之窮乏也。竊念邇者生齒繁殖, 農工廣作, 田無不闢之野, 歲無洊歉之災, 是宜八域殷富, 萬姓樂生, 而公藏之匱竭, 今年甚於去年, 私計之艱難, 今日倍於昨日, 紅腐貫朽, 尙矣無望, 生民日用, 每患不足, 粟米絲麻, 固宜翔貴, 魚醯柴菜, 亦奚騰踊? 有世業者, 轉就脧削, 無食根者, 竟至流散, 都邑繁華之象, 莫覩於聖代, 閭里凋殘之形, 無異於荒年, 而豪右昧施與之義, 隣戚絶借貸之路, 京城如此, 外方可知, 班戶如此, 小戶可知。然則爲士者, 安得固窮而讀書, 爲吏者, 安得廉而不貪, 無恒心者, 安得不無所不爲乎? 且況堂下軍銜, 久未霑祿, 鄕居承召之人, 便若登樓去梯, 軍門斗料, 皆屬有勢, 旅托求仕之類, 殆近行路乞食。潛商滋多, 而象譯有難支之弊, 亂廛無禁, 而市民無應役之勢, 此豈不大可悶哉? 其四曰, 人才鮮少也。竊念我國取士之法, 專用科目, 官人之規, 徒尙門閥, 比古之立賢無方, 旁求俊乂, 尙云局矣。然伊昔盛際, 則科目之內, 或有經術之士, 門閥之中, 亦多才諝之人, 雖在韋布, 已負重望, 及其宦達, 各展素蘊。挽近以來, 俗尙不古, 未第也, 習程文以爲準的, 旣第也, 視方冊殆同筌蹄。榮塗進取之心, 橫着肚裏, 民國經濟之策, 抛置度外。父兄之詔子弟, 不過潤屋之計, 先進之勉後生, 只是涉世之方, 而間或有稍脫俗臼者, 亦皆空言大談, 迃闊無當而已。聖明在上, 誰與共國事也? 群下之顚末長短, 殿下默識之矣。文學政事, 人器相稱者, 果有其人乎否? 況復內官外職, 朝除夕遷, 職掌事例, 猶未周知, 公私利病, 何暇商量? 雖今國家昇平, 朝野無事, 以此人物, 爲此世道, 尙難苟且承乏, 萬一壃場有警, 安危立判, 則應接措置, 茫然沒策, 雖謂國無人, 可也, 此豈不大可懼哉? 古人有言曰, 生弊之原, 雖由於下, 矯弊之道, 誠在於上, 今殿下苟患紀綱之陵夷也, 惟宜奪發大志, 廓揮乾斷, 天誅之自干者, 亟施當律, 贓墨之尤甚者, 竝置常典, 輦路呼籲, 或涉冒濫, 則照法嚴繩, 以絶希覬, 宦塗級引, 若係阿私, 則許令駁正, 俾伸公議。藥院捧退, 十分敬愼, 而無以賄成, 灣府搜檢, 一倍嚴束, 而先使律己, 餘外犯分蔑法之弊, 另飭京外, 次第嚴懲, 則朝令信而國綱振, 刑期無刑之治, 可以致矣。詩云, 勉勉我王, 網紀四方, 今殿下苟患風俗之敗壞也, 惟宜導之以德, 齊之以禮, 自朝廷至于鄕黨, 奬進忠厚之士, 斥遠浮薄之輩, 薦紳之班, 俾無駭矚之擧, 委巷之間, 使知尙質之風, 大吏小官, 惟廉直是勉, 新進少年, 以風節自任, 趨利翻身之徒, 不齒儕類, 投間傾軋之習, 一切淘洗, 設科必稀, 毋啓徼倖之望, 除職必愼, 以祛淆雜之歎, 則澆風去而淳俗成, 回眞返朴之化, 不難做矣。詩云, 爾之敎矣, 民胥傚矣, 今殿下苟患生理之窮乏也, 惟宜政先崇儉, 禁申趨末, 衣食侈濫之習, 戒自貴近, 公私儲蓄之方, 均飭內外, 勸農之敎, 期有實效, 糜財之源, 倍加嚴防, 一絲一粒之無故浪費, 慮其爲暴殄天物, 輕徭薄征, 克講損益之宜, 富室貧戶, 皆有資賴之道, 龍斷罔利之痛加禁戢, 忠信重祿之俾各勸勉, 擧一世艱食失業之種種弊端, 細究其源, 另行釐改, 則民食裕而家計給, 利用厚生之休, 此可見矣。詩云, 民之質矣, 日用飮食, 今殿下苟患人才之勘少也, 惟宜尊尙道學, 選擧遺逸, 籲俊之誠, 如渴之飮, 育才之方, 如木之養, 每軫所寶惟賢, 切勿爲人擇官, 薦用之法, 專以經學爲主, 經學之中, 亦以識務爲先, 竊位素餐者, 次第屛斥, 慮國忘家者, 委任責成, 雖在平常無事之時, 每有如恐不及之慮。且於新進中, 博選讀古書惜身名者, 先試於郞署字攸之任, 俾習乎兵農財賦之政, 觀其能否, 隨長擢用, 則人自勸而才日進, 掄選儲養之方, 得其要矣。詩云, 豈弟君子, 遐不作人, 今臣所陳四條之中, 人才之簡拔, 最爲切時之務, 儻殿下得賢而弘功, 則何患乎紀綱之不立也, 風俗之不古也, 生理之不敷也? 且伏念, 輔導元良, 有國之長策, 苟非端方正直之士, 則莫與於賓僚, 顧今元子宮初度已過, 良如漸長, 擧國臣民, 日夜顒祝者, 惟在於博求幽隱, 寵進儒雅, 以俟講習之期, 而側聽屢月, 尙未有聞, 下懷憂菀, 當如何哉? 無好人三字, 古人所戒, 而以臣愚淺之見, 則竊謂今日廷臣, 允合於輔導之任者, 或恐其十無一二也。然則預選林下讀書之士, 延之以禮, 待之以誠, 惠我元良, 薰陶德性, 爲萬世貽燕之謨, 決不可時日少緩也。夫士者, 國之元氣, 上不可以遽加摧折, 下不可以自棄廉防, 向來疏儒處分, 旣是過中之擧, 則疏下諸生之不入泮齋, 不赴殿講, 固其勢然也。殿下必欲其不敢自引, 于于而來, 則始擬投竄之律, 爲之威焉, 終設無名之科, 爲之餌焉。又從以論罪家長之意, 嚴敎洊下, 儒生之有父兄者, 莫不蒼黃震懾, 相率入庭, 竟至有格外賜第之擧, 此非昭代之美事, 而豈無後世之譏議耶? 伏願聖上, 俾軫旣往之悔, 且爲方來之戒焉。日昨兩司以天主學事, 略有論啓, 至承兪音, 十行絲論, 昭揭日星, 諄諄以衛聖道闢異端爲敎, 是誠聖人之言, 斯文之幸, 屢回莊誦, 不勝讚歎。然而臣於此, 竊有所駭惑者, 惟彼權·尹兩賊, 以儒爲名, 亦有來歷, 只使渠主張妖學, 背馳斯道, 固已萬萬痛惡, 而神主則恣意燒毁, 親屍則不知去處, 此實綱常之罪人, 而不可一刻容息於覆載者也。兩司諸臣, 亦當聞此, 但以惑世誣民, 傷倫悖義等說, 草草論列, 此等凶醜, 何所顧畏而然耶? 況其無君無父之學, 兼以視死如歸之心, 則安知不誑惑愚民, 募聚黨與, 梗化而犯紀, 如關東役鬼之賊, 海西生佛之妖耶? 且聞京外無識之類, 暗地傳授, 轉相濡染者, 不止已發之兩賊, 而甚至於試屋對策, 掇拾其文者, 亦或有之云, 其爲世道隱憂長慮, 容有旣哉? 臣謂更下飭諭於湖南道臣, 權·尹兩賊, 嚴刑得情, 依律勘斷, 無論京外, 潛尙此學者, 令攸司另加嚴覈, 隨卽痛繩, 火其書人[罪]其人, 以爲拔本塞源之地焉。京外山訟, 爲今痼瘼, 而私掘之習, 尤係駭痛, 死者入地復出, 生者抱冤莫伸, 此不但有關國綱, 亦足以仰干天和, 而人心漸悍, 相繼犯科, 到配狀本, 無邑無之, 殿下深軫此弊, 必欲嚴防, 至有不禁守令論罪之命, 自是之後, 邑宰雖或報營, 營門難於登聞, 畢竟勘罪, 不過略施刑杖, 定配道內而已。止禁之意, 反歸寬緩, 人不知戢犯者愈多, 豈細故也哉? 大抵, 私掘之擧, 輒在落訟之後, 而受刑遠配, 亦非人人可堪, 故一家之內, 擇其貧寒無依, 東西亦客者, 集錢資裝, 使之自當, 其爲設計, 吁亦痛矣。指使者爲首, 旣載律文, 從今以往若有, 發掘墳塚之事, 則造謀加功, 一竝嚴刑島配, 勿揀赦典, 守令論罪, 更勿擧論, 以爲定式焉。邊地守令文武交差之法, 載在國典, 其後廢却, 不知始自何年, 而當初設法之意, 則蓋深且遠矣。臣於向年, 客遊江邊, 略聞民邑之弊, 而九年之後, 獲彼恩補, 更到其地, 文武交差之邑, 則民役官用, 少無增減, 其外諸邑, 比前判異, 官入雖敷, 民力愈困, 豈其文官則廉約, 武臣則貪黷而然哉? 交差之法旣存, 則文官猶恐見侮, 武臣或慮露醜, 各自謹愼, 不敢爲非法之事故也。西關如此, 北路可以反隅, 臣謂西北邊邑守令, 一竝以文武交差, 以爲民受其益之地, 斷不可已也。臣於治疏之際, 次對有命, 天牌儼臨, 情踪如右, 末由趨承, 尤不勝悚惶之至, 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 省疏具悉。諸條所陳, 當留意, 附陳異端之弊, 卽日前臺批, 已詳言者, 而其中兩件罪犯, 果如傳說, 則其罪尤無可言, 何異於禽獸夷狄乎? 令廟堂嚴飭道伯, 照法痛繩, 京外潛尙之類, 亦爲依請申加嚴禁, 隨現科斷, 朝筵大臣, 亦有筵奏, 仍令廟堂枚擧嚴禁。爾其勿辭察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