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肇源, 以備邊司言啓曰, 卽見忠淸監司李鼎運狀啓, 則以爲昨年年事, 田穀稍登, 畓穀全歉, 春後顑頷, 勢所必至。新昌等十一邑, 目下窮民, 非賑難活, 至於瑞山等四邑, 則皆以爲該邑年事, 比再昨年稍勝, 而若抄出最貧無依者, 自該邑, 隨力自備, 其餘稍緩者, 酌量分還, 則庶免捐瘠云。不宜强令設賑, 各邑所在驛鎭堡, 亦依地方官例, 使之一體擧行, 而抄飢報牒, 姑未齊到, 以今先報, 量其諸邑, 則似不下萬餘口, 容入賑穀, 固當及今區劃, 道內營賑穀中, 限二千石, 常賑耗中, 限六千石許劃事, 請令廟堂, 稟旨, 分付矣。湖西十餘邑之荐歉, 宜有賙賑之政, 而蓋聞前道臣在任時, 不欲以公賑爲請, 初則從便救急, 終則付還勸農, 使國穀, 無耗費之患, 飢民無捐瘠之慮, 故前後狀聞中, 不爲指一陳請者, 必有料量, 而然而今道臣, 又就十五邑中四邑, 令各該守宰, 自備救急, 十一邑, 始請公賑, 而所請穀物, 爲八千包, 則其能折米而爲萬餘口接濟之資乎? 稷山·天安, 最稱尤甚, 而道路不見鶉鵠之形, 閭巷且無流顚之類云爾, 則餘外諸邑, 亦可推知。然歲前謂能糊口, 春後必多艱食, 今此賙恤之計, 道臣雖新莅, 必有採探而審量者, 十一邑公賑事, 依狀請施行。穀物, 以營賑穀二千石, 常賑耗三千石, 姑先許劃, 以爲分俵設施之地, 益察物情, 詳量穀簿, 更爲條列狀聞後, 可以定準劃當否, 以此知悉。更加各別惕念擧行之意, 分付, 何如? 傳曰, 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