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諫朴瑞源疏曰, 伏以, 因封奄過, 世室已定, 帝鄕之雲馭渺邈, 喬陵之日月荏苒, 歲籥倐改, 時物重新, 萬事已矣, 復何及哉? 伏惟我殿下, 終天之慕, 拊時之慟, 益復皇皇, 臣民憂慮, 曷有其極? 仍伏念, 臣卽我先大王陶甄中一物耳。 未效涓埃之報, 遽遭崩坼之變, 微願莫遂於蟻褥, 至慟尙纏於龍髯, 仰高俯厚, 忽忽忘生。 只緣臣之姓名, 編在臺籍, 朝除夕遷, 華誥聯翩, 前導後喝, 榮光依舊, 此豈如臣至譾劣至庸陋者, 所可揚揚冒膺者? 而幸當義理大明, 懲討方行之〈時〉, 隨諸僚之後, 粗伸沐浴之忱, 辭未嚴正, 誠又淺薄, 初啓再啓, 例批連下, 一日二日, 究竟差遲, 逆孽有更肆之憂, 凶魁無可破之期, 如此而尙可曰國有臺閣, 如此而亦可曰臺閣有人乎? 一則臣人微也, 一則臣言輕也。 更以何顔, 執白簡趨彤陛, 自處以諫官也哉? 召牌屢降, 承膺無路。 伏願聖上, 俯察臣難冒之義, 亟削臣所帶之銜, 以爲言者不職之戒焉。 臣旣發啓, 臣又乞免, 則臣何敢更事申複? 而忠憤所激, 按住不得, 玆敢沫血而陳之, 惟殿下察其愚而恕其狂焉。 噫, 今年何年, 此月何月? 卽我殿下踐位嗣服之年, 權輿發軔之月也。 尺衣高拱於北辰, 重簾深垂於東朝, 陰陽消長之會在是, 賢邪進退之機在是, 億萬年開太平, 自今伊始, 而惟彼不逞之類, 寔繁其徒, 排布羽翼, 依附窩窟, 蛇盤蚓結, 獍肆鴟張, 必欲疑亂我大義, 必欲戕害我善類, 因此而國是靡定, 由是而民志不壹。 甚至於有隣·履翼輩之自干於不敢不忍之事, 頤之·在學等之故犯於至敬至嚴之地, 背馳君父, 視如茶飯, 眼無聖母, 傳若家法, 此非一朝一夕之致。 凶窩巨魁, 打成淵藪, 潛通幽陰, 綢繆締結, 密勿經營, 都是一串貫來故耳。 倘非我先大王五晦之末命, 昭如日星, 慈聖殿下臘月諺敎, 嚴於霜雪, 則惟我屢百年宗社, 不知稅駕於何地矣。 思之及此, 寧不懍然而心寒哉? 何幸皇天默佑, 陟降俯臨, 罪人斯得, 群凶之情節, 次第綻露, 天討方行, 輿人之憤鬱, 庶幾少洩, 而大僚相率陳籲, 三司迭發聲討, 口可臠而手可磔者, 略施追律, 皮可寢而肉可食者, 或止流竄。 至若六字刀割逆窩戴頭於郊坰, 亂本未拔, 禍根自在, 滋蔓之患, 燎原之憂, 不覺髮豎而膽掉, 寢驚而夢愕也。 惟我殿下, 闡明先王之義理, 繼述先王之志事, 奉承慈聖之辭旨, 鋤治逆孽, 打破窩窟, 卽不過一轉移間事, 而曲加含容, 未免靳持, 此豈所望於大聖人出尋常萬萬也哉? 伏願廓揮乾斷, 大行誅討, 先破窩窟, 次鋤枝葉, 使旣明之義理益明焉。 嗚呼, 亂逆猶未底平, 邪說從而橫流, 其爲世道之憂, 容有其極? 西洋一說, 孰使之傳, 孰使之敎? 若是之旣熾且盛, 若是之易惑難曉。 其言則甚於老·佛之虛無, 其行則浮於楊·墨之詖淫, 無父無君, 甘作名敎之罪人, 爲盜爲黨, 自歸聖門之蠧賊。 始自京洛, 遍于畿·湖, 駸駸然將入於夷狄禽獸之域, 貿書燕京, 是何心腸? 發策試圍, 抑何伎倆? 持忠之懸首藁街, 視之如歸, 存昌之酷受桁楊, 終不自悟, 則惟彼委巷深谷, 愚夫愚婦, 轉相慕效, 紛然和應, 其言之惑世誣民, 害正背義, 有如是夫。 昔我先大王, 爲是之懼, 崇儒道而明正學, 家孔而戶孟, 心程而躬朱, 火其書而明示歸正之地, 人其人而俾開自新之路, 則猗歟好生之仁, 過化之德, 至矣盡矣, 而惟彼無倫無知之徒, 終不革心改面, 又復前唱後喁, 漸至於莫可止遏, 綠林之憂, 黃巾之禍, 其勢必然。 近因慈旨之誕宣, 雖令發捕, 而若復一向緩治, 則悖戾之輩, 何以悔悟? 愚頑之徒, 何以懲畏乎? 伏願繼自今, 嚴飭京外, 譏捕敎主, 斷以一律, 然後不悛者可以知悛矣, 不正者可以歸正矣。 今當一初淸明之時, 討凶逆而明先王之大義, 斥邪說而闡先王之正道, 褒贈之典, 及于幽鬱, 彰癉之政, 著乎施措。 此誠昭代之盛事, 聖世之美規, 而對揚我先王之義理者, 金文忠是已, 闡明我先王之道學者, 亦金文忠是已。 故奉朝賀文忠公臣金鍾秀, 昔在先朝, 始自宮僚, 知遇隆重, 契合灑落, 每登前席, 章別嫌明微之義, 貽書內閣, 闡繼往開來之旨, 一乃心力, 確其秉執, 則此實千古君臣所未有之盛際也。 若夫廟庭之配食, 卽我列朝之制度。 先正臣宋時烈, 以道學義理, 際遇於孝廟, 躋享於孝廟, 而金文忠之於先大王, 際遇也秉執也, 比諸先正, 固無間焉。 矧今世室誕定, 縟儀將擧, 則已行於先正之典, 豈不合於金文忠耶? 俯詢大臣, 一例配侑, 則非但匹美於前, 抑亦有光於後也。 亦願殿下, 留神澄省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上款二件事, 已有慈敎, 尾陳配享事, 非臺臣所請者, 爾其勿辭察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