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壬戌二月十八日未時, 上御誠正閣。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洪羲運, 檢校待敎徐有榘, 侍讀官沈銖, 檢討官李東萬, 記事官尹鼎烈, 記注官金致龍, 別兼春秋吳淵常各奉冊, 以次進伏訖。 上命開卷讀之。 銖讀, 自十五年春, 止赦, 上命下番讀之。 東萬讀, 自秋九月, 止賜爲廬江王, 上命參贊官讀之。 羲運讀, 自詔更以明年, 止欲祠出鼎, 上命閣臣讀之。 有榘讀, 自後元年, 止復和親, 上命注書讀之。 賤臣讀, 自秋八月, 止幾殺臣, 上命上番讀之, 致龍讀, 自楊氏曰, 止以備胡, 上命下番讀之。 淵常讀, 自上親勞軍, 止民得賣爵, 上曰, 文義爲之。 銖曰, 親策賢良能直言極諫者, 甚美事也, 以臣道言之, 直言極諫, 是當然底事, 亦極難者存, 故三代以後, 寥寥無聞, 而(而)漢之汲黯, 唐之魏徵, 足可稱之以諍臣, 然猶不及於古昔直臣矣, 三代以前, 有言君德闕失, 王政治亂者, 虛襟而受之, 和色而容之, 後世則非但人主之不能容逆耳之言, 臣下亦罕有不諱之風矣。 漢文帝之詔擧, 大開言路, 可爲後辟之監法, 其於寵愛鄧通, 謂申屠嘉曰, 吾私之, 廣國若賢有行而可相, 則相之, 可也, 以私自嫌者, 還有私意之交蔽也。 上曰, 文帝若不召鄧通, 則申屠嘉, 其果殺之乎? 銖曰, 爲檄召通曰, 不來且斬, 似不止見困, 此時如無文帝之召通, 必不免於死矣, 大抵天無私覆, 地無私燾, 日月無私照, 又曰, 奉三無私, 王者如有私意之錯雜於中, 則是非善惡, 無以察識, 此爲體念之方矣。 上曰, 下番亦陳之。 東萬曰, 文帝之親策賢良, 親耕親蠶等事, 頗多可觀者, 而私愛鄧通, 躬行玄默, 專由於立志不固, 且無臣下之善爲引導者而然, 以若資品, 如有志趣, 重以賢臣哲輔, 爲之左右, 則何患不及於三代郅隆之治乎? 人君之道, 不外乎立志爲務, 任賢爲重, 須加深省焉。 上曰, 參贊官亦陳之, 羲運曰, 俄以申屠嘉·鄧通事, 有下詢於儒臣矣。 文帝之事, 有監法者, 有戒念者, 親策賢良, 是爲昭代之盛擧也, 私愛鄧通, 使申屠嘉赦之, 似涉私意也, 至於申屠嘉, 以材官出身之故, 資品則剛果, 而見識則鹵莾, 不能制之於未萌, 乃欲罪之於已然, 亦是慨惜處, 而且廣國不相之事, 先儒史斷亦非之, 人君使臣, 在邇列者易知, 在疎逖者易忽, 書云野無遺賢, 明明揚側陋, 先祛一私字, 然後群賢彙征, 可爲需世之材矣。 上曰, 閣臣亦陳之, 有榘曰, 儒臣參贊官已仰奏, 更無所達者矣。 上曰, 周亞夫, 將帥之材乎? 銖曰, 使備西北隅, 亦有奇變, 而天子之駕不得入, 師律之嚴, 約束之明, 可爲將帥材矣。 上曰, 親策賢良策之爲言, 似若科擧, 自文帝時, 始有科乎? 羲運曰, 此與科制稍異也。 有榘曰, 董仲舒之三策, 似設科而取之, 親策之策字, 恐非科目取人也, 上曰, 詔議可以佐百姓者, 而無獻議陳策之所著者, 其故何也? 銖曰, 有難臆對, 而其時別無可書之事, 故似或不著矣。 少頃,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