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壬戌四月初三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 晝講入侍時, 知事趙鎭寬, 特進官韓用鐸, 參贊官金箕象, 侍讀官吳淵常, 檢討官呂東植, 記事官金𨩿, 記注官金致龍, 別兼春秋金邁淳, 各奉書傳第三卷, 宗臣西春君爗, 武臣行副護軍李喆默, 以次進伏訖。 上開卷, 讀前受音一遍訖。 淵常, 讀自荊及衡陽惟荊州, 止浮于洛達于河, 上仍讀新受音一遍訖。 淵常, 解釋章句以奏, 上曰, 文義陳之。 淵常曰, 大體禹貢當時, 記蹟之書, 其所記載山川物名而已, 今日自止, 亦不過山川封域貢賦物産, 別無字句間指摘可奏者, 而推類而觀之, 則亦不無反隅體驗處矣。 夏禹治水, 使九州之民, 得以免魚者, 卽千古大事功, 而萬世永賴者也。 然觀其所記實蹟, 則別無他事, 卽順其自然之勢, 復其本然之理而已。 如九江之殷, 沱潛之道, 雲之土, 夢之乂, 以至厥土塗泥, 非昔不然, 而今始然者, 莫非自然之勢, 本然之理也。 大凡天下萬事, 莫過於復其本然之理而已, 雖以學問論之, 大學所謂明德, 中庸所謂天命之性, 孟子所謂仁義禮智。 以至書傳所謂道心者, 非別般自外得之者也, 卽天之所以賦與, 而備具於吾心者, 但爲氣稟之所拘, 物慾之所蔽, 未免失其本然之理, 此譬如九江沱潛被懷襄之災, 失其順流之道也。 學者若能遏欲存理, 治心如治水, 明其明德, 率其天性, 擴其四端, 道心爲主, 以復其本然, 則其功效, 當如九江之殷, 沱潛之道, 不患不到聖賢地位矣。 且以治國之道, 言之, 祖宗創業垂統之時, 良法美制, 燦然如金科玉條, 而基址盤泰, 規模宏達, 立法旣久, 或因紀綱之漸弛, 或因更張之不善, 以至舊章之自就荒墜者, 有之。 繼世之君, 勵精圖治, 若能振刷之矯捄之, 以復其舊章, 則便同治水而還他本分也。 大抵帝王之學問事業, 非別般他求也, 亦因其自然之勢, 復其本然之理, 則斯過半矣, 殿下, 今講此書, 此等處, 不可但以治水觀之, 推類反隅, 以盡體認之方, 是臣區區之望也。 上曰, 下番陳之。 東植曰, 此言九江孔殷, 註云, 九江之道, 甚得其正, 夫九江之道, 本非不正, 而間被懷襄, 失其正道及其疏導, 乃得其道, 此所謂歸正也。 推此以往, 沱潛之道, 震澤之定, 莫不皆然, 以之導山而山得其正, 以之制貢賦而貢賦得其正, 大體聖人, 得位行道, 代天理物, 參贊化育, 以至草木繁而禽獸植[殖], 何莫非得其正也? 究其所以然之本, 則正心故也, 心爲一身之宰, 萬化之原, 無論事之大小, 皆從一心上做出來, 措諸事爲, 萬事萬物, 無有不出於正, 聖人正心之效, 豈不淵乎博哉? 禹貢一篇所載, 究其要則不過曰得其正, 而此皆禹正心之功效也。 自禹以降, 後王不能正心也, 故逸豫滅德, 夏國幾乎不支, 故書傳序亦云, 二帝三王, 存此心者也。 夏桀·商紂, 亡此心者也, 以是窮究, 則帝王之所以爲帝王, 桀·紂之所以爲桀·紂, 其本易知, 而其所以正心之道, 在自然覺得耳。 每觀聖人事業, 必默自思量曰, 聖人何以而如彼也? 我亦如彼, 則可做聖人事業, 以是爲念, 則未有不覺得者矣, 古昔聖人之訓, 必以存心爲難者, 蓋以此心沒把捉故也。 顔淵克己復禮之目, 亶在於視聽言動, 程子敬齋箴亦嘗云, 整其衣冠, 尊其瞻視, 舍視聽言動而何以下手於正心工夫乎? 今以治水之事, 推看於正心之工, 則孔殷底定, 旣道等細節目, 當以學者視聽言動日用事爲, 驗之可也, 合其細節目而卒成治水大事業者, 當以學者修齊治平, 無一不出於正者, 驗之可也。 治而爲堯·舜, 學而爲孔·孟, 要不出乎得其正之正字矣。 看文之際, 推類而驗之, 則其事雖異, 而其理則相符, 何莫非身心上體驗處也? 是故, 禹貢之事業, 雖與典謨之治道, 有異, 而其理則初非二致也。 上曰, 其言好矣, 知事陳之。 鎭寬曰, 禹貢一篇, 不過治水事蹟, 文義與他書, 有異。 至如九州, 則大略相似, 其中或有字句間文法之可觀者, 而此云江·漢朝宗于海, 何水不朝于海, 而於江·漢, 特言朝宗者, 蓋以江·漢之源, 出自蜀中, 地形甚高, 故水勢奔流迅急, 得其朝海之道。 上曰, 上言灉沮會同, 此言江·漢朝宗, 會同朝宗之托言, 取諸春秋大一統之義乎? 鎭寬曰, 然矣。 江·漢之勢, 奔流騰倒, 日夜不息, 千萬年不息, 乃達于海, 故取其氣象而寓感於春秋之義, 特書以朝宗, 伏願於此等處, 曠感焉。 上曰, 特進官陳之。 用鐸曰, 下番玉堂所奏正字, 誠得夏禹治水之要者也, 禹之治水, 澤及萬世者, 得其要旨而爲之故也。 洪水之爲災, 人皆知警惕, 急急治之, 而吾人一心上私慾之橫流, 在於人所不知而己。 所獨知之中, 非如水災之外現, 故不思所以克祛之方。 夫政令施措, 動靜事爲之間, 善爲則如水之得道者也, 若不善爲則如水之失道也, 苟以私慾, 惕然爲懼, 如洪水之爲災, 其所以克祛之如禹之得要旨而疏導, 則斯可矣。 雖尋常講讀之際, 必反躬自省, 推而驗之, 乃有資益之效矣。 上曰, 參贊官陳之。 箕象曰, 小臣別無可奏者矣。 上曰, 包匭菁茅註云三脊, 此意, 何歟? 淵常曰, 茅之形有三脊, 蓋言其形體也。 上命挾侍, 啓下公事, 仍命退, 諸臣, 以次奉冊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