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理徐有望疏曰, 伏以頃者殿下, 因星雷之變, 大加警惕, 深自謙抑, 爰降罪己之敎, 博詢弭災之策, 十行絲綸, 極其懇惻。 讀殿下伊日之敎者, 雖在草野疎遠之臣, 皆將感激流涕, 思效願忠之誠, 況如臣者, 忝居侍從之列, 爲日且久, 受恩最深, 敢不披瀝肝血, 少塞明旨之萬一哉? 竊惟我殿下, 以聰明睿知之姿, 承祖宗艱大之托, 夙興夜寐, 不敢荒寧, 小心翼翼, 對越上帝, 內無聲色貨利之娛, 外無畋獵遊觀之失。 壹是以任賢使能, 安利元元爲事, 是宜挽回泰亨之運, 召致和平之福, 而奈之何, 天心不豫, 六氣失序, 非常之變, 可愕之災。 式月斯生, 史不勝書。 而甚至星宿之騁怪, 相續於先後, 震雷之示警, 不止於一再, 臣誠愚昧, 不敢指爲某事之應, 而災不虛生, 必有所召。 夫豈無人事之失, 而上天之譴告, 若是其丁寧歟? 意者敬天之念雖勤, 而誠未上格歟? 軫民之憂雖切, 而澤不下究歟? 格致之術未精, 而理有所不明歟? 操存之功未熟, 而心有所不正歟? 近習日親, 而臣隣少接見之時歟? 直言不聞, 而聰明有蔽隔之歎歟? 經傳之實工易厭, 而耳目之細娛或耽歟? 政務之大體不講, 而文簿之小節徒察歟? 朝綱陵夷而振刷之無人歟? 士趨汚下而矜式之無所歟? 貪墨恣橫, 而廉潔者少歟? 名器屑越, 而奔競者衆歟? 財用已竭, 而奢侈之風滋甚歟? 邊鄙狃安, 而綢繆之備或疎歟? 選擧不公, 而賢材未盡登庸歟? 懲討不嚴, 而亂逆未盡鋤治歟? 夫必有是數者然後, 乃有以召災而致異, 則今日之所以變災而爲祥, 轉危而爲安者, 亦豈捨是而他求哉? 恭惟我殿下臨御以來, 七年于玆, 遇災求言, 亦非一二, 而前後陳戒于殿下者, 其所爲言, 雖有淺深詳略之別, 要之不出此數者, 則凡此數者, 群下旣已言之, 聖上亦已知之, 而迄未有一政一事之眞能透徹做得, 大段更革, 文恬武嬉, 玩日愒時。 廊廟經綸, 不過簿書期會。 臺閣風采, 不過故紙之謄傳, 經幄論思, 示以庸陋如臣, 苟充其數, 蔑效一日之責。 而銓注則惟視顔面之生熟, 而尠有爲官擇人之擧, 詞訟則惟視請托之緊慢, 而未聞以公滅私之風。 百隷怠官, 庶事叢脞, 以此求治, 治終不可成矣, 以此弭災, 災終不可消矣。 臣愚死罪, 未敢知殿下之求助於臣隣者, 姑以應文具備故事而已耶? 抑將博盡群言, 采其可行者而行之耶? 如其應文具備故事則已矣, 苟欲采其可行者而行之, 則於臣所陳數者之中, 加之意焉。 先自明理正心, 下手用功, 讀書講學, 無少間斷, 密切硏究, 眞實體認, 以求精義之所在, 而擧而措之。 應事接物之際, 罔有一毫私邪之念, 干於其間, 使吾之身心內外動靜云爲, 無不粹然一出於正。 而又必博求正直疏通之士, 列于庶位, 各職其職, 君臣上下, 同寅協恭, 精白一心, 凡厥生民之休戚, 時政之得失。 一國之人, 所欲而未行者, 所患而未去者, 朝夕詢訪, 日夜講究, 以次設施, 以次釐革。 上以奉承天意, 下以慰悅民心, 則所謂堯天舜日, 廓然淸明, 上帝鬼神, 收還威怒者, 庶乎其復覩於今日矣。 苟或不然, 災至則惕然敬動, 若將有爲, 災去則無復畏忌, 依前玩愒, 今日不能行一事, 明日不能革一弊。 偸安姑息, 苟幸目前之挨過, 而天心日益違背, 民情日益渙散, 則其亦終底於危亡而後已, 可不懼哉, 可不戒哉? 雖以目下言之, 常參日, 相臣·臺臣之奏, 固皆今日之當務, 而至於講學之勤惰, 尤係治忽之幾。 殿下亦已改容而納之矣, 賜批而許之矣。 筵席旣罷之後, 宮庭幽獨之中, 殿下亦嘗重繹其敷陳之說, 而反驗於施措之際否乎? 殿下所以操存於方寸之內, 而發見於言動之間者, 其果有以大異於遇災聽言之前乎? 廈氈深邃, 臣不敢得其詳。 而連日經筵, 不聞酬酢之如響, 間日召對, 又復作輟之無常。 軒墀之際, 依舊阻隔, 簡冊之工, 依舊間斷, 竊伏想穆然端拱之中, 出入周旋於左右者, 不過一二閹寺而止耳。 所接者果皆正事, 而所聞者果皆正言歟? 聖學成就, 可責於此輩歟? 賢邪進退, 可謀於此輩歟? 振肅紀綱之方, 懷保小民之策, 可與此輩議之歟? 然則殿下之祗畏天戒, 臨筵諮訪者, 終歸於一時文具而止乎? 夫求言, 將以行之也, 聞過, 將以改之也。 求之而不行, 聞之而不改, 雖日積公車之牘, 將何益於應天之實哉? 古人有言曰, 非知之艱, 行之惟艱, 又曰, 爲治不在多言, 顧力行何如耳。 惟殿下, 深留聖意, 毋忽焉。 仍念臣待罪橫經之列, 前後七箇月矣。 顧其蒙蔀之學, 鈍劣之才, 豈有一分堪承之望, 而只以昵侍爲榮, 瀆擾是懼, 有除輒膺, 不敢固辭, 屢登筵席, 窘拙百出。 非但臣心之自愧, 亦旣聖鑑之俯燭, 而鞶帶之褫, 曾未幾何, 除旨又降, 召命荐至, 臣誠惝怳踧踖, 益不知措躬之所也。 今若貪榮畏義, 一向昧進, 則畢竟顚沛, 有不暇論, 而豈不大壞廉防, 重貽淸朝之羞也哉? 且況向來疏儒詆斥, 竝及論思之地, 大僚問備, 遍擧三司之列, 臣之不職之罪, 於是乎益著矣。 有罪未勘, 聞命若驚。 左右思量, 承膺無路, 玆敢悉暴衷懇, 仰瀆崇嚴。 伏乞聖明, 俯垂鑑諒, 將臣所帶弘文館校理之任, 亟賜鐫改, 仍命選部, 勿復檢擬, 以安私分, 以重淸選, 不勝幸甚。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諸條陳勉, 無非切實, 災異疊見, 由予否德, 當體念, 爾其勿辭察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