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승정원일기 104책 (탈초본 1974책) 순조 9년 10월 17일 갑진 12/13 기사 1809년  嘉慶(淸/仁宗) 14년

    ○ 己巳十月十七日午時, 上御誠正閣。 晝講入侍時, 特進官閔耆顯論語第七卷, 同知事趙弘鎭論語第七卷, 參贊官趙興鎭論語第七卷, 侍讀官朴宗琦論語第七卷, 檢討官金啓河論語第七卷, 假注書兪理煥論語第七卷, 記事官朴綺壽論語第七卷, 李光文論語第七卷, 武臣行副護軍李晳以次進伏訖。 上開卷讀前受音一遍訖, 命奏新受音。 宗琦讀自微子去之, 止孔子行, 仍解釋文義以奏。 上讀新受音一遍訖, 命陳文義。 宗琦曰, 柳下惠直道而見三黜, 大抵直道之不容於世, 久矣。 直道之士, 處己則守正不撓, 立朝則引君當道, 不肯枉己而循物, 故與世寡合, 類多沈滯困頓, 如柳下惠之居下位而遭三黜者也。 夫得君行道, 安富尊榮, 雖在直道之士, 豈或惡之? 乃所欲耳。 然苟非其道, 雖食祿萬鍾, 繫馬千駟, 若將浼焉, 寧窮餓草野而不悔也, 以其所得, 不如所失故也。 然下有直道之士而不能用, 君相之恥也, 孔子臧文仲之三不仁, 不擧展禽, 居其一焉, 當此之時, 魯室卑弱, 三家僭亂, 賢不肖進退之機, 雖不足論, 而卽此一章, 可以見魯國之政也。 程子曰, 季氏富於周公, 顔子簞瓢屢空, 魯君之用捨可知, 臣於柳下惠之見黜, 亦云耳, 斯豈非千古人君鑑戒處乎? 伏願每於此等章, 深加警惕, 培養直節, 崇奬直士, 毋使後之視今, 有賢如柳下惠而不能用之譏焉。 命下番陳之。 啓河曰, 此章三仁之行, 同出於至誠惻怛, 各得其本心, 而以上段言, 三仁所處至不幸, 在殷家尤不幸, 此章文義, 於君德上, 似無可仰勉者, 而人臣事君之道, 專取直截之義, 不避忌諱之言, 故以帝舜之聖, 伯禹告以無若丹朱傲, 以成王之賢, 周公戒以無若商王受, 古之君臣, 交相告戒如此。 三代以後, 至若唐太宗亦嘗語群臣曰, 朕爲卿等, 思虞世基, 卿等爲朕, 亦當思隋煬帝, 此太宗所以致少康之治也。 魏徵則以良臣直臣, 分而二之, 以爲龍逄·比干之不如···, 而願爲良臣, 其言似美, 其心則未免媚嫵之態, 比之伯禹·周公, 果何如也? 殿下每於此等處, 爲臣等以魏徵之言爲戒, 臣等爲殿下以太宗之言仰勉, 則其於上下交警之道, 實有益矣。 伏願深留聖念焉。 上曰, 二言所引之義, 皆好矣。 命同知事陳之。 弘鎭曰, 齊景公孔子一章, 是後世人君所可懲創開發處也。 景公旣見孔子而心悅之, 則用其言行其道, 然後可謂能盡待賢之方, 而乃反先以·之間待之之說, 有若後世人主之以爵祿欛柄, 羈縻凡士者然, 已失待聖人之義, 而又曰, 老矣不能用, 則其心之初不誠實, 從可知也。 蓋聖人道大難容, 其用與不用, 亦關氣數, 則豈晏嬰所可尼之哉? 後之人主, 監戒於斯, 苟有心悅之賢, 勿以爵祿爲禮, 必也先用其言, 得行其道, 然後方可謂眞箇待賢之道矣。 上曰, 所陳甚好, 當體念矣。 命特進官陳之。 耆顯曰, 上下番之以直道二字仰陳者, 誠好矣。 夫好佞而惡直, 人主之通患, 而犯顔而批鱗, 人臣之所難, 夫以藐然之身, 而直犯雷霆之威萬鈞之重, 固不易言, 爲人君者, 又從而惡之, 則於是乎逆耳之言難聞, 順志之言恣行, 此是歷代之痼弊也。 蓋直之一字, 聖人以爲人之生也直, 朱夫子亦以直之一字, 爲傳授要訣, 捨此直, 則人不得爲人, 國不得爲國矣。 臣竊覸殿下臨御以來, 來諫之德, 容直之量, 非不美且盛矣, 遇災求言, 亦云屢矣, 而指陳衮闕, 已矣無論, 官師相規, 亦未有聞, 臣恐殿下所以開廣言路, 樂聞讜議者, 終有所未盡而然, 伏望深加省察焉。 上曰, 所言甚好, 當體念矣。 命參贊官陳之。 興鎭曰, 上下番所陳之義, 語皆切實, 臣則別無可陳者矣。 上曰, 特進官亦言來諫二字, 而從古帝王, 觀於前事則善惡皆知之, 自當則不知, 何也? 宗琦曰, 自古治亂, 全係於言路之從違, 人君觀於前史, 孰不知從諫之爲美, 咈諫之爲惡, 而自己當之, 言有逆耳, 每患惡聞, 亂轍相望而不知戒焉, 此無他, 私意偏係, 不能自克之致也。 上曰, 來諫之道, 似易而實難, 爲人君者, 何以則樂聞逆耳之言也? 宗琦曰, 人主之德, 莫盛乎忠言之樂聞, 三代以後, 從諫之主, 必稱漢高祖·唐太宗, 而外雖嘉納, 內實勉强, 故功烈如彼其卑也。 人君誠欲樂聞忠言, 則先於本原之地, 克祛私意, 做得格致誠正工夫, 然後始有樂聞之實矣。 伏願體念焉。 啓河曰, 自古人主之樂聞讜言者鮮矣。 成湯之從諫不咈, 文王之不諫亦入, 無容議爲, 而至於唐太宗, 號稱納諫, 此不過勉强假借而已, 故有會須殺此田舍翁之語, 此可以爲戒矣。 耆顯曰, 下番所陳, 誠好矣。 但唐太宗, 乃假仁借義, 純用覇道者也。 後世人主, 不足爲法, 而臣等所仰望於殿下者, 不在於···之下, 而濟濟群彦, 亦皆期望以···之賢, 惟望留神焉。 上曰, 齊景公晏平仲言, 不用孔子, 以晏嬰之賢, 不欲夫子之用於齊, 何也? 宗琦曰, 孔子曰, 齊景公有馬千駟, 民無德而稱, 景公雖不足論, 而晏嬰賢者也, 豈或有忮聖人之心, 而, 終是覇者之佐, 則智不足以知聖人, 宜矣, 所以沮其君之用孔子也。 啓河曰, 景公初非眞知孔子之聖, 而欲用之也, 特以夾谷之會, 斥退裔夷之俘, 以禮周旋, 故欲用之, 而晏子之言, 能沮之也。 上曰, 孔子嘗師晏子, 此說是乎? 啓河曰, 夫子嘗問官於郯子, 問樂於師襄, 問禮於老子則有之矣, 師晏子, 臣未之聞也。 設使經傳外諸書, 有此語, 此不過老者曰, 孔子, 吾師之弟子也, 佛者曰, 孔子, 吾師之弟子也, 若此之類, 無足取信矣。 上曰, 此說似見於聖蹟圖而未詳, 退而考見, 可也。 上曰, 伊尹·柳下惠·孟子俱稱以聖, 其事則異而其聖則同, 何也? 宗琦曰, 伊尹, 聖之任者也, 柳下惠, 聖之和者也, 雖偏於一端, 各造其極, 故同歸於聖之一字也。 上曰, 微子去, 箕子奴, 比干死, 箕子·比干同是爲國之意, 而微子則何以竝入於三仁之中也? 宗琦曰, 微子之去, 非出於保身之計, 以先王宗祀爲重故也。 其跡雖不同於箕子·比干, 而同出於至誠惻怛之意, 故倂稱三仁矣。 啓河曰, 微子之去, 以先王宗祀爲重, 而其心則同出於愛君憂國之義也, 此所以倂加仁字之稱也。 上曰, 仁爲心之德愛之理, 則今玆三仁之稱仁, 亦有心德愛理之可言歟? 啓河曰, 以體言之則心之德也, 以用言之則愛之理也, 三仁惻怛之意, 似以發現處言之, 故先言愛之理, 而後言心之德也。 上命特進官·同知事先退, 耆顯·弘鎭退出。 又命玉堂先退, 宗琦等退出。 仍又命退, 承史以次退出。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