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巳十月二十三日申時, 上御誠正閣。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任厚常持詩傳第八卷, 侍讀官李敬參持詩傳第八卷, 檢討官金熙華持詩傳第八卷, 檢校待敎朴綺壽持詩傳第八卷, 假注書兪理煥持詩傳第八卷, 記注官劉㵙持詩傳第八卷, 記事官李光文持詩傳第八卷, 以次進伏訖。 上命開卷讀之。 敬參讀自旣醉以酒, 止賦也。 命下番讀之。 熙華讀自昭明有融, 止賦也。 命參贊官讀之。 厚常讀自其告維何, 止賦也。 命閣臣讀之。 綺壽讀自威儀孔時, 止賦也。 命注書讀之。 賤臣讀自其類維何, 止賦也。 命上番讀之。 㵙讀自其胤維何, 止賦也。 命下番讀之。 光文讀自其僕維何, 止章八句。 命陳文義。 敬參曰, 旣飽以德之德字, 此章則以恩惠言之, 而德之爲言, 蓋指其全體實德也。 周之人君, 實德在中, 英華發外, 昭明高朗, 自有靜嘉之威儀, 故與宴父兄, 身被龍光, 而飽此全體之德也。 此章所謂介爾景福, 永錫祚胤等語, 皆由於人君之修實德也。 中庸曰, 大德必得其位, 必得其壽, 必得其祿, 必得其名。 今我殿下, 固有此大德之名位, 而祿與壽, 亦皆次第必得, 則萬億年無疆之休, 將見自今伊始矣。 此詩雖若一時頌禱之辭, 而德之一字, 爲一篇宗旨, 伏願深留聖念焉。 命下番陳之。 熙華曰, 此云旣飽以德, 燕接之時, 恩澤隆洽, 在筵之父兄耆舊, 無不充然自飽, 此旣醉頌, 禱之所以作也。 蓋德之所推, 易以感人, 大堯之德, 粒我烝民, 而民有鼓腹之歡, 文王之德, 先恤四窮, 而人無飢餒之患, 齊王不過戰國之主, 惠恤其民, 民忘其飢, 德之感人, 有如是矣。 方今水旱霜雹之餘, 四道告饑, 賑濟之政, 行將施矣。 以大堯粒烝之德, 行文王恤窮之政, 撫摩接濟, 誠得其宜, 則億萬生靈, 皆得旣飽以德, 而家有旣醉之頌, 戶騰華封之祝, 伏願深留聖意焉。 命參贊官陳之。 厚常曰, 玉堂上下番所陳, 言皆切實, 臣則更無可達之文義矣。 命閣臣陳之。 綺壽曰, 旣醉章, 在下者頌祝其君之詩, 而末章所云, 釐爾女士從以孫子八字, 其義甚好, 尤爲善禱者也。 蓋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婦, 而配匹之際, 百福之源, 古之人君, 子孫衆多, 福祿昌熾者, 皆由於造端之化, 而周自姜嫄以降, 至于太姜·太姒·太任·邑姜, 世世無替, 維德之行, 故聖子神孫, 繼繼承承, 以肇八百年基業, 豈不休哉? 是故詩以關雎爲首, 次之以螽斯·麟趾, 而易之八卦, 首之以乾坤, 其餘六卦, 則爲六子, 而六十四卦, 互爲羽翼, 以應陰陽相生之數, 聖經取義, 豈徒然哉? 今我殿下, 德侔姬周, 慶符螽斯, 唯願端本出治, 淸萬化之原, 以爲自求多福之方焉。 上曰, 所陳甚好矣。 上曰, 旣醉章旨義, 無異華封三祝, 而堯時則只祝壽富多男子, 此詩則專言飽德, 昭明威儀者, 何也? 大扺大德, 必得其壽而後世人主, 則莫不以德與壽, 爲二致焉, 何以專用力於德之一字, 以爲得壽之方也。 敬參曰, 成湯之日新又新, 文王之日昃不遑, 皆是晉德之要訣, 苟於日用事爲之間, 孜孜不懈, 勉勉不已, 則不期足而德自足, 德旣足而壽必得矣。 上曰, 釐爾女士從以孫子之義, 閣臣所陳, 誠好矣。 周家八百年基業, 專在於關雎·麟趾, 而諸侯之國, 亦皆化行而俗美, 若使文王, 無純亦不已之德, 則不能致此耶? 敬參曰, 誠如閣臣之言矣。 文王若無純一之德, 則安能致二南之化俗也? 上曰, 父兄之答行葦, 亦豈無他語之陳勉, 而始終只言福祿者, 何也? 敬參曰, 大抵頌禱之詩, 有異於陳勉之辭, 華封三祝, 只是頌禱, 而不及於陳勉之辭, 則此章之義, 推可知矣。 熙華曰, 爲人臣者, 頌禱其君, 固無過於壽福二字, 虎拜稽首天子萬年, 亦此意也。 上曰, 此詩作於文·武時乎? 綺壽曰, 成王以後詩也。 上曰, 頌禱之詩, 無出此乎? 比天保章, 何如? 敬參曰, 天保之頌禱, 亦云至矣, 而以全體具備言之, 此篇較勝於天保章矣。 綺壽曰, 天保之吉蠲爲糦, 是用孝享, 此章之君子有孝子, 相爲表裏, 由是觀之, 非徒頌禱之辭, 可見人君之德, 以孝爲本也。 上曰, 公尸, 如公子·公主之稱云者, 何也? 敬參曰, 當曰王尸, 而仍周未王時所稱, 故曰公尸也。 綺壽曰, 若古公·公劉之類也。 上曰, 其時亦有尸乎? 綺壽曰, 尸法, 其時則有之, 而三代以後則無之矣。 上曰, 尸法何如? 敬參曰, 周公制禮作樂, 雖不敢擬議於其間, 而似不如後世常行之祭禮也。 綺壽曰, 尸法極好, 祖先血胍, 自然有感通之理矣。 上命玉堂先退, 敬參等退出。 又命閣臣先退, 綺壽退出。 厚常曰, 左副承旨趙興鎭, 時帶尙衣副提調, 而與一提調, 有世嫌, 處義難安, 臣等登筵之時, 冀望其提稟矣。 上命書傳敎曰, 尙衣副提調許遞, 前望單子入之。 出傳敎 惠慶宮進服加味四苓散, 一貼煎入。 出榻敎 又命退, 承史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