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壬辰閏九月二十四日午時, 上御祥暉堂。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趙容和, 侍讀官鄭德和, 檢校待敎李肯愚, 假注書鄭鎏, 記注官李東韻·卓雲翰, 各持孟子第三卷, 以次進伏訖。 上命開卷讀之。 德和讀自他日又求見, 止事親也。 上曰, 文義陳之。 德和曰, 孟子因夷子之一點明處, 以發其意, 以悟其心, 以此推之, 民雖至愚, 皆有秉彝之天, 卽所謂一點子明處也。 今夫閭巷凡民, 睯不畏法者, 卽其至愚而然也。 徒以法令而治之, 非所以開發而感悟也, 惟當先之以敎化, 皆使之興孝而興讓, 則烝民秉彝之天, 開發感悟, 將爲堯·舜之民矣。 何難乎令行而禁止乎? 我殿下位兼君師, 學懋光明, 益須導率作成, 開發感悟, 使至愚之民, 皆因其一點明處, 有以明其明德, 則豈不休哉? 是故子曰, 導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 伏願殿下體念焉。 上命掩卷, 容和曰, 玉堂多有未肅拜之人, 今此召對, 上下番不得備員, 事甚苟艱, 未肅拜玉堂, 竝卽牌招, 申飭行公,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上命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