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未正月十二日辰時, 上御景賢堂。 勸講入侍時, 原任直提學趙寅永, 參贊官南履炯, 侍讀官徐念淳, 假注書鄭㝡朝, 記事官徐憲淳·曺雲承, 各持小學第三卷, 以次進伏訖。 上誦前受音訖, 寅永讀自夫賤方貴, 止無不可乎, 仍讀奏釋義, 上讀十遍訖。 上曰, 文義陳之。 寅永曰, 此章六逆六順, 條目雖多, 要不出順逆二字, 逆於理則爲禍, 順於理則爲福, 凡係千百萬事, 罔不由於理之逆順, 伏願以此體念焉。 上曰, 參贊官陳之。 履炯曰, 閣臣所陳順逆二字之義, 甚明白簡要矣。 其曰, 順者, 順於天理之謂也, 其曰, 逆者, 逆於天理之謂也, 所謂天理者, 在於吾心方寸之中, 凡事之安於心而合於道者, 卽天理也。 如是則順且吉焉, 不如是則逆且凶焉。 故順逆之間, 天理人慾分, 而吉凶各以類應之, 事事皆然矣。 雖以講學言之, 一有勤孜勉强之意, 卽屬天理邊事也。 一有支離厭誦之意, 卽屬人慾邊事也。 伏願殿下, 每於一念之萌, 必於天理上勉焉。 寅永曰, 參贊官天理人慾之言, 甚好矣。 大抵天理人慾, 界分甚截, 自日用常行之間, 於吾心或有不安, 而恐人知之者, 皆人慾也。 其有快足於心, 可以對人言者, 卽天理也。 常於此二字, 克念克戒, 則聖學自致高明矣。 念淳曰, 孝者百行之源, 而聖王爲治之本也, 故堯·舜之道, 孝悌而已。 文王之德, 止於孝, 殿下上奉兩殿止慈之命, 所以致孝於兩殿者, 豈有大於養志, 而顧今養志之道, 亦無過於日勤講學, 日就緝熙光明之域, 伏願念哉。 上掩卷。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