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未八月二十八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 勸講入侍時, 提學徐有榘, 參贊官趙秉常, 侍讀官金逸淵, 記事官金應均, 記注官全國憲, 金鳳梧, 名持小學第四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讀前受音訖, 有榘讀自古語云從善, 止士希聖, 仍讀奏釋義。 上讀新受音十遍訖, 命陳文義。 有榘曰, 此所言讓路讓畔, 卽文王治岐之政也。 所謂行者讓路, 耕者讓畔, 豈文王, 循循然率行路, 而使之讓路, 諄諪然誘耕者, 而使之讓畔哉? 文王躬禮讓之敎於宮中, 而觀感作興之效, 至使蚩蚩之氓, 克遵禮讓之風, 朱子所謂治隆於上俗美於下, 政謂是也。 然文王之所以爲文王, 又不越乎於緝熙敬止一句。 敬字, 主一無適之謂, 雖以講學讀書言之, 讀此段卽專心致志於此一段, 句句理會, 字字硏究, 毋令此心, 晷刻放而之他, 則心在腔子之裏, 不但一時文義之通解, 亦爲操存省察之喫緊工夫, 伏願深留聖意焉。 上曰, 玉堂陳之。 逸淵曰, 以希天希聖希賢三句言之, 聖賢之道, 本無二致, 則爲士者, 亦豈無希聖之志, 而工夫自有次序, 學問自有階級, 不可躐等而驟進, 是以欲入聖人之域, 則先由賢人之道, 殿下今日之講學, 先自小學始者, 卽希賢希聖之階也。 由此玩繹, 以及乎經傳之奧旨, 則堯·舜之治, 顔·曾之道, 自可以致矣。 伏願亟加體念焉。 上曰, 參贊官陳之。 秉常曰, 閣臣·儒臣所奏甚好矣, 臣無容更達, 而此所云讓路讓畔, 卽先人後己之事也, 而終身讓路, 意不枉百步之近, 終身讓畔, 而亦不失一段之微, 雖先其人而己未嘗差後, 雖讓於人而己未嘗遺失, 此禮讓之效也。 非但處己爲然, 治國之道, 莫先於禮讓, 此文王治岐興讓之化, 誠如閣臣所奏之義也。 故孔子亦云, 爲國以禮讓, 伏願於此體念焉。 上掩卷, 命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