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副承旨李羲發疏曰, 伏以臣, 以四朝受恩之蹤, 老病垂死, 蟄伏田廬, 爲參孝成殿終祥哭班, 扶曳登途, 寸寸前進, 粗伸微分之萬一, 而不自意承宣恩點, 忽降於復尋鄕路之際, 惶隕感激, 罔知攸措, 逖違之餘, 駕屨是急, 重入脩門, 再登講席, 伏睹我殿下睿表天成, 聖學日新, 有堯·舜生知之姿, 懋殷宗時敏之工, 開卷之初, 音讀洪亮, 臨筵之時, 視瞻端凝, 作聖之工, 養正之方, 已基於此, 臣不勝欽仰攢祝之至, 臣向因文義, 略陳膚淺之常談, 而見識僻陋, 言辭拙訥, 不能敷衍爲說於威顔咫尺之下, 玆敢以前席未畢之意, 仰備芹曝之獻, 昔程子爲講官, 上元祐太皇太后書曰, 大學之法, 以豫爲先, 便當以格言至論, 日陳於前, 久自安習, 若固有之, 雖以他言惑之, 不能入也。 故所急在先入, 臣未敢知殿下於講筵旣罷之後, 所與接者何人, 所與習者何事, 一日十二時, 開筵之時少, 燕處之時多, 其於先入之方, 其或不能無欠闕耶? 故程子之進貼黃曰, 皇帝在宮中, 言語動作, 皆當使經筵官知之, 古人之輔養君德, 其誠切如此, 苟如是, 則不待開卷臨筵, 而皆是經筵之日, 不待接賢士大夫, 而皆是輔養之事, 其於薰陶德性成就聖學之方, 豈不緝熙光明, 爲我東億萬斯年之基乎。 臣本無學術, 綴拾爲說, 固不足有槪於聖心, 而區區願忠之誠, 惟恐殿下於懋學之工, 或有時刻之間, 玆敢披露爲說, 惟殿下澄省焉。 臣受國厚恩, 與天無極, 區區塵刹, 一未圖報, 而犬馬之齒, 已迫七旬, 事君之日無多, 豈不欲竭蹶奉公, 以效隕結之忱, 而在途之日, 備經風雪, 入城之後, 重得寒疾, 趨走班聯, 已有顚仆之患, 而自數三日來, 病狀越添, 背汗頭疼, 冷汗浹體, 四肢戰掉, 一縷凜綴, 束帶供仕, 萬無可强之望, 懸病退伏, 屢違天牌, 臣內怵分義, 外感風寒, 病上添病, 有不保朝夕之慮, 俯仰憂悶, 罪戾徒積。 伏乞聖慈, 俯賜矜諒, 特許遞改, 使之安意調治, 歸死田畝, 以卒天地生成之澤, 不勝大幸,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所陳出於衷曲, 深庸嘉乃, 本職許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