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酉九月二十六日申時, 上御熙政堂。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李啓朝, 侍讀官李垿, 檢討官朴來萬, 待敎金英根, 記事官兪致崇, 記注金致坤, 記事官李時愚, 各持論語第四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仍開卷讀前受音, 自孔子於鄕黨, 止賓不顧矣十遍訖, 命陳文義。 垿曰, 儐者接賓之使也。 方其承命, 勃如躩如, 改其常度, 賓旣接也。 䄡如翼如, 致其敬禮, 苟非大聖人造道之極, 何可節節中禮若是其盡也? 顧今講筵日開, 朝而進講, 夕而召對, 讀孔子之書, 慕孔子之道, 以孔子之心爲心, 至於日用常行之間, 亦體而驗之, 則聖工之極致, 不期然而自臻於高明之域矣。 伏願殿下, 念玆在玆, 毋或少忽焉。 上曰, 又陳之。 來萬曰, 論語一部, 何莫非後世可學可法之事, 而至若鄕黨篇, 夫子之容色言勤, 無不詳審而謹書。 今讀其書想其事, 宛然聖人如在目中。 是故, 程子曰, 鄕黨一篇, 分明畫出聖人。 苟非夫子平日盛德之至, 由內著外, 則動容周旋, 豈若是自中乎禮哉? 顧今殿下, 位在君師, 開筵召接, 諸臣濟蹌而進, 史官左右而記, 威儀之肅敬, 言語之謹愼者, 皆是殿下有以使之中禮, 則便是常行底道理。 楊氏所謂聖人之道, 不離乎日用之間者也。 夫道德積中, 然後其實著外, 凡於體容言動, 自然中禮, 而苟無其實, 則只存體貌, 便是外飾也。 今此篇內所記, 非但可法其容色言動之著外, 亦可見道德之積中。 伏願殿下, 深體此說, 勤學懋德, 使內外罔間, 自中於禮焉。 上曰, 又陳之。 英根曰, 似不能者, 豈以夫子之賢, 而不能於言乎? 但不欲以賢知先人也。 不以賢知先人也者, 蓋於事物, 雖無所不通, 而謙卑遜順, 恒存乎心, 其發言之際, 若有不能底意也。 人君進學之方, 政合於此體驗, 凡於講席文義, 聖意雖洞然無疑, 而不以已知, 罔或少忽, 輒賜質問, 斯爲古聖王不恥下問之意, 其有補於聖學者多矣。 伏願每於此等處, 益加體念焉。 上曰, 又陳之。 啓朝曰, 鄕黨一篇, 乃形容夫子之一動一靜, 而一字一句, 皆可爲萬世法者也。 殿下旣讀是書, 則固當躬行而心得之, 然後聖學必有將就之效矣。 每當法筵, 輒賜質問, 雖於燕閒之中, 潛究而玩索之, 則宛, 然如夫子之在座矣。 伏願深加省察焉。 上掩卷,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