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酉十一月初八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 進講入侍時, 原任提學鄭元容, 參贊官李敦榮, 檢討官南獻敎, 假注書南秉哲, 別兼春秋鄭㝡朝, 記事官趙徽林各持論語第五卷, 以次進伏訖。 上誦前受音一遍訖。 元容讀自子路曰衛君, 止措手足, 仍奏釋義訖。 上讀新受音十遍訖, 命陳文義。 元容曰, 此章內一名字, 最宜玩索矣。 名似虛位, 而有實然後有名, 故禮莫大於分, 分莫大於名矣。 君臣長幼, 貴賤尊卑, 名之大者, 而雖器用車服之細, 莫不有名, 上以施下則斯濫矣, 下而擬上則斯僭矣。 季氏之舞佾旅泰, 管仲之反坫塞門, 聖人譏之, 後世非之者, 誠以惟名與器, 各有分定故也。 觀於夫子之論繁纓, 亦可以知之矣。 當是之時, 周室微弱, 列國强盛, 而猶不敢擧兵向周者, 以其名也, 諸侯之中, 齊獨宗周, 而天下與之者, 亦以其名也。 人君操御世之權, 以爵賞爲名器, 而若不愼惜, 少或濫屑, 則名分壞矣。 名分一壞, 則何所維持乎? 宋臣司馬光於資治通鑑序文, 特揭名字, 萬世爲國之政, 豈有先於正名者乎? 上曰, 玉堂陳之。 獻敎曰, 衛君雖不行夫子之道, 始也欲待子而爲政者, 卽其善心也。 距孔子千載之後, 雖欲待孔子爲政, 宜若無如之何矣。 然論語一書, 卽夫子之言也, 所言者, 卽夫子之道也。 是以宋臣趙普之言曰, 以論語半部, 佐太祖得天下, 以論語半部, 佐太宗致太平。 由此觀之, 以論語爲政。 便是待夫子爲政, 伏願殿下, 發一言施一政, 必曰是合於論語乎否乎, 合則行之, 否則不行, 是可謂待夫子爲政也。 然則夫子雖不見用於當時, 而實見用於我殿下也, 豈不休哉? 上曰, 參贊官陳之。 敦榮曰, 閣臣·儒臣所陳, 皆已切實, 臣無容更達矣。 上掩卷,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