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酉十一月十七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 進講入侍時, 原任直提學鄭元容, 參贊官李寅敎, 檢討官金在根, 假注書徐珖輔, 記事官趙徽林·李時愚, 各持論語第五卷, 以次進伏訖。 上誦前受音一遍訖。 元容讀自樊遲問仁, 止可以爲次矣, 仍奏釋義訖。 上讀新受音十遍訖, 命陳文義。 元容曰, 子貢以士爲問, 而至及於今之從政者, 蓋士之自修者, 所以行之, 而觀其從政, 則可知其自修之工矣。 夫子所答有四, 行己有恥, 志趣也, 使於四方, 材能也, 稱孝稱弟, 行實也, 言信行果, 操守也。 立志, 然後可有所爲, 故爲之本, 而才德俱備, 然後可以事君, 使於四方而不辱, 則其在朝廷可知矣。 孝弟雖爲本, 而材若不足, 言行雖有守, 而本無足觀, 則比於志立材備者, 可以次之矣。 此雖指士之自修者, 而人君用人之際, 以志·材·行·守四者, 鑑別器使, 則有益於官人之政矣。 上曰, 玉堂陳之。 在根曰, 恥者, 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 士能恥己之未能進於善, 則善可遷矣, 恥己之未能遠於過, 則過可改矣, 是之謂士之行己有恥也, 而非獨士之行己爲然, 恥之於人君, 亦爲改過遷善之機。 存之則有所不爲而可進於聖, 失之則無所不爲而至入於愚, 故孟子曰, 人不可以無恥, 又曰, 恥之於人大矣。 此皆行己上切要工夫也, 伏願殿下, 體念此章之義, 以有恥爲無恥之本焉。 上曰, 參贊官陳之。 寅敎曰, 閣臣·玉堂已陳之, 臣無容更達矣。 上掩卷。 元容曰, 近日稍暄之餘, 昨今日氣劇寒, 少爲觸冒, 寒氣易入, 此時益存節宣之戒, 衣襨必爲加厚, 而常膳進御, 亦勿進堅硬之物, 好矣。 上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