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酉十一月二十五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 大王大妃殿垂簾時, 原任大臣率禮堂請對, 豐恩府院君同爲入侍時, 行都承旨李嘉愚, 假注書柳泰東, 記事官趙徽林·李時愚, 奉朝賀南公轍, 領議政李相璜, 領府事沈象奎, 左議政朴宗薰, 兼禮曹判書金逌根, 參議金景善, 豐恩府院君趙萬永,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公轍進前奏曰, 今日卽南至履長之節也。 一陽初生, 百籙鼎來, 此時, 聖體若何? 上曰, 一樣矣。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中宮殿氣候, 何如? 上曰, 安順矣。 公轍曰, 今日諸大臣率禮堂求對請[請對], 國朝已行之彝典云, 臣適入來候班, 下情不勝慶忭, 同爲登筵矣。 相璜曰, 今日卽明年之亞歲也, 明年卽我大王大妃殿下光躋五旬之歲也。 我聖上知年報暉之誠, 何時不切, 而此時尤切, 今日臣庶涵育於慈天庇覆之下者, 其欣戴蹈忭之情, 是年尤有別於常年。 謹按邦禮, 慈聖五旬六旬之年, 進冊而揚徽, 稱觴而介壽, 上告下布, 用表廣慶之意, 遂成我家彝典。 臣等之今日登對, 將以仰請成命, 以爲擧行之地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予不知請對之爲何事, 乃此說耶? 予當備言衷情矣。 向來尊號, 非但爲國典, 事雖痛冤, 爲子與孫, 旣升大位, 此上天眷顧之仁, 祖宗積德之蔭, 一邊歡祝, 默謝於心中, 雖以予積傷之懷, 絶悲之情, 不能不周思而聽從, 今玆所請之事, 果何所當乎? 相璜曰, 慈德卓越, 慈衷謙抑, 辭敎縷縷, 諄複至此, 臣等豈不仰認欽誦, 而臣等竊謂, 慈聖於此, 終有不可讓而不受者。 慈齡漸卲, 今躋聖人知命之年, 是天爵也, 天爵烏可辭也? 是禮也, 非今日之創請也。 我先王蓋嘗行之, 是彝典也, 彝典烏可辭也? 聖人之孝, 以顯親爲大, 以我聖上顯親之至情, 遇是會而擧是請, 竟不得挽回慈聽, 則聖心之悵觖, 當如何? 若深念至此, 是尤不可辭也。 自臣等以下至於中外庶僚, 又至於薄海含生之倫, 仰首僂指, 俟到是年, 思覩盛會, 將以蹈舞於仁壽之域者, 如或失望, 則群情豈不抑鬱乎? 亦宜有軫察而慰答之者, 此非但臣等之言, 卽八域兆庶大同之情也。 大王大妃殿敎曰, 今予所當之時, 雖國家無事, 年豐民安, 猶不能晝宵放心。 況今以大槪言之, 國勢之孤危, 無如此時, 紀綱日以頹弛, 人心日漸陷溺, 民生倒懸, 入於溝壑, 年事成就, 歲不如意, 百姓之困瘁, 國用之艱乏, 皆目前之急務, 何事非可憂而切悶者乎? 雖未知如何爲好箇道理, 而每懷究竟之憂, 着在胸中, 無時可忘, 復以何心處此地當此時, 怡然而受尊號乎? 人或謂之國典, 認以無傷, 而予不堪自愧, 實無可受之路, 更勿稱說焉。 公轍曰, 今承下答, 慈心之撝謙懇惻雖如此, 此乃列聖朝盛典, 我家已行之禮也。 伏想大殿, 自內必當懇請, 且是臣等及中外輿情之同爲顒祝者。 慈聖殿下, 體我大殿之至誠, 上而仰遵列聖朝故事, 下亦使臣等下情, 得以少伸區區之望, 而不卽勉從, 慶祝之中, 尤切抑鬱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大殿果亦以此意, 自內屢懇於予, 而予終未勉從矣。 自古豈有如予所處而受此慶之時乎? 象奎曰, 臣等豈不仰認慈德謙挹, 慈心愀愴, 當此時不欲議到於豐亨豫大之擧? 慈敎若是懇惻, 下情誠不勝抑鬱, 而謹稽我列聖朝如此之時, 善莫不仰而蘄請, 俯而勉從, 不但聿爲成憲, 伏況我殿下, 聖孝出天, 今於日屆長至, 尤喜海屋之籌, 將符大衍之策, 凡所以致隆揚徽之方, 申祝演慶之道, 思欲盡揄揚而供怡愉, 容有其極乎? 此誠兩聖止孝止慈, 所不得不然, 所無得無從, 此而固拒而終咈, 則擧國群情之落莫胥菀, 雖不足言, 我殿下勤勤懇懇祝顒之聖心, 當爲如何哉? 伏願淵然深念, 屈己勉從, 千萬千萬。 大王大妃殿敎曰, 以大殿處地言之, 今日則每事固當隨予指導而爲之, 而雖春秋鼎盛之時, 予所不欲爲之事, 爲子孫, 而承順父母之志, 是爲大孝, 必欲强予之不欲爲者, 豈悅於予心, 而違親之志, 是果爲養老之道理乎? 大殿必當體予之心, 卿等更勿多言。 宗薰曰, 慈敎懇惻, 慈德謙光, 臣等前席承聆, 益不勝欽仰攢誦之至。 第伏念, 以篤至之聖孝, 値此吉慶之會, 援國朝彝典, 卿請賁飾之道, 此亶出於揄揚慈徽也。 況此謙挹之衷, 迥出尋常, 尤合揄揚之義。 然則一以飾慶志喜, 仰答天休, 一以闡揚聖德, 詔示無疆, 其於天理人情, 豈不極允而至當乎? 臣等之相率求對, 所以仰體聖上切至之孝, 俯循臣庶顒祝之情, 不得請則不可已, 伏乞亟賜兪音焉。 大王大妃殿敎曰, 所不欲爲之事, 必欲使之受之者, 似欲爲悅予而然, 而是豈爲悅予之道乎? 且予之志, 大殿春秋鼎盛, 國家太平, 予亦壽躋六七十歲, 而大殿欲爲此擧, 則情理所在, 予且無斷斷必辭之心矣。 又敎曰, 朝廷之人, 能思舊事, 知予之情理而欲予之平安, 則事之欲已, 而言之不非者, 從之爲當矣。 相璜曰, 彝典不可已也, 聖孝不可孤也。 惟願勉抑謙衷, 俾伸輿祝焉。 大王大妃殿敎曰, 大殿方在沖年, 凡事當順予志, 若或强予之所不欲爲, 則豈爲順志之孝乎? 又敎曰, 若自上欲行不是之事, 則人情固無怪其覆逆, 而此事則非如是之事矣。 象奎曰, 慈聖以沖年爲敎, 沖年而祈請, 愈爲難咈。 孝雖以順志爲大, 慈亦以勉屈爲貴, 如是豈不尤有光而兩美乎? 大王大妃殿敎曰, 予若內實欲受, 而外爲謙讓, 則不知予心, 無怪屢請, 而旣陳實情之後, 終不信聽, 如是相煩, 有非誠實之道, 竊以爲非矣。 宗薰曰, 慈聖下敎, 以聖上方在沖年爲敎, 臣則竊以爲方在沖年, 而聖孝天至有此積誠仰請之擧, 尤豈非希貴之事乎? 八域黎庶, 攢手仰祝, 滿庭臣僚之同情力懇者, 皆所以仰贊我殿下誠孝也。 臣非不萬萬欽仰於撝謙之衷, 而聖孝不可以不闡揚, 舊典不可以不率遵, 玆又煩複仰違, 伏乞三思焉。 大王大妃殿敎曰, 如以爲予言不當於大臣之聽, 而於聖孝亦如何云爾, 則須書以傳後曰, 有如此如此之事, 女君不識事體, 立其不當之固執云爾, 則後考者亦不過笑予之固執而已, 有何虧損於聖孝乎? 又敎曰, 予本多膈火, 心有不合, 則非但過於沸鬱, 氣輒上升, 實難堪耐矣。 上曰, 慈敎如是懇惻, 今則承順爲可。 仍命書傳敎曰, 上號進饌, 慈敎如是懇惻, 不敢不承順, 而告布之節, 謹依正廟甲寅已例擧行。 公轍曰, 連承慈敎, 以撝謙懇惻之盛德, 敷示心曲於臣等, 無有餘蘊, 雖甚愚迷, 豈無仰揣? 今此下敎, 書諸史冊, 其爲有光於慈德, 豈以數字徽稱, 揄揚萬一之足比哉? 大殿又仰體慈心, 以謹依甲寅已例擧行爲敎。 夫孝以養志爲大, 述事爲美, 臣等之心, 於此又有萬萬欽歎而感動者矣。 臣等筵中簾前, 親承雖如此, 而但退出以後, 中外顒望之大小群情, 將何以盡答之乎? 此爲可悶矣。 相璜曰, 連奉慈旨, 又承聖敎, 雖不敢更爲煩聒, 下情則抑鬱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陳賀等節, 大殿旣使行之, 予不得强止之矣。 相璜曰, 今日筵說, 與他自別, 出諸朝紙, 頒布中外, 似好矣。 上曰, 唯。 相璜曰, 濬源殿御眞舊本陪奉入京時, 如儀仗·鼓吹·挾輦·擔陪·先後牌軍等儀節, 宜有別於行路之時, 亦宜與戊辰年慶基殿御眞奉來時, 或有異同, 令都監參互磨鍊, 以爲稟旨擧行之地, 治道等節, 部字內則當爲該部擧行, 以此意, 亦爲分付於京兆,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大王大妃殿曰, 大臣·禮堂先退, 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