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酉九月二十四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 進講入侍時, 講官尹定鉉, 參贊官金應均, 侍讀官宋廷和, 假注書趙憲燮, 記事官徐翼輔·南秉吉, 各持小學第二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誦前受音一遍訖。 上開卷, 諸臣以次開卷。 上曰, 講官讀之, 定鉉讀自婦若有私親兄弟, 止孝子之疏節也一遍後, 釋義一遍訖。 上讀新受音八遍後, 釋義一遍, 繼讀二遍訖。 上曰, 文義陳之。 廷和曰, 謹按禮記篇所言, 子於父命呼之際, 必速應唯, 手投所執之業, 口吐所食之物, 急於赴召, 不遑徐趨, 而若在親老之時, 出門而必有定所, 反面而不至愆期, 親有患節, 則憂形於色, 自不見充盛之容者, 此雖皆人子職分內當行底道理, 而亦不過曰孝子疏略之節也。 若其身體髮膚之所受於父母者, 必謹必愼, 不敢毁傷, 以至於修身行道, 揚顯後世, 以貽乎父母之令名, 如此然後方可稱至孝, 而非與上所陳疏節比焉, 而此猶屬在下者爲孝之道也。 且凡爲孝之道各有層節, 至若帝王之孝, 尤有大於此者, 愛敬之盡於事親, 則天子諸侯同一其揆, 而德敎所被, 刑于四海者, 天子之孝也, 保有社稷, 和其民人者, 諸侯之孝也。 此所以帝王之孝異於匹庶處, 而在昔虞舜之大孝, 周武之達孝, 莫不以此爲孝, 則其爲監法於後代帝王者, 亦豈外是乎? 今殿下光御初元, 方以孝悌爲出治之本, 伏願此等旨義, 益加體認焉。 應均曰, 儒臣所陳甚切當, 臣無容更達矣。 上曰, 此外無他文義乎? 應均曰, 此篇只言其孝子事親之節, 則此外別無可陳之義矣。 上掩卷, 上曰, 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