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戌正月十六日巳時, 上御熙政堂。 進講入侍時, 講官李若愚, 參贊官金炳冀, 檢討官李興敏, 記事官任應準·趙秉學·成載瑗, 各持小學第三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誦前受音一遍訖, 上開卷, 若愚讀自淮南子, 止猶有憂色何也, 解釋章句訖。 上讀新受音十遍訖, 上曰, 文義以次奏之。 若愚曰, 此篇歷述古帝王聖賢孝行之實, 以明孝行之道, 孝旣爲百行之源, 而以至於萬化萬事之本, 皆原於孝, 孝之道至矣。 以聖君哲辟, 而虞·舜·文·武·周公之盛德至善, 皆原於孝, 以亞聖大賢, 而曾子·閔子騫之至德要道, 亦皆本於孝, 俱爲此篇之所載, 而孔子與曾子, 言孝道之大而成孝經, 備言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 而以齊家治國立身行己, 皆以孝爲本領, 而推類成就之也。 伏願於此, 而深留聖意, 體念講究焉。 興敏曰, 此篇大旨, 講官已爲仰陳, 而古昔聖賢事親之節, 歷敍至此, 其事雖各不同, 其篤倫盡性, 前聖後聖, 同一揆也。 孝爲百行之源, 故人能孝於親, 則必忠於君, 餘皆類推, 如綱擧而目張矣。 孝又能感化人, 一家興孝而至於一國, 一國興孝而至於天下, 孝之道, 雖若無干於治平之術, 而上行下效, 咸囿大道, 自底於雍熙之域, 曷不休哉? 孟子曰, 堯·舜之道, 孝悌而已, 可以推驗矣。 伏願細加體念焉。 炳冀曰, 講官·儒臣所奏, 備盡無餘, 臣無容更達, 而孝者, 承順父母之志爲先, 此篇中行無專制, 事無由己之義, 寔出於順志之誠。 伏願殿下, 此等文義, 留心省察焉。 上曰, 行無專制, 何謂也? 炳冀曰, 爲子者, 每事不敢自專, 必稟告而後行也。 上掩卷, 命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