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戌五月二十二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 進講, 下直閫帥·守令同爲入侍時, 講官趙斗淳, 參贊官朴永輔, 侍讀官宋謙洙, 假注書朴麟夏, 記事官鄭健朝·金炳溎, 各持小學第四卷·五卷, 以次進伏, 慶尙右兵使李基碩, 光陽縣監趙秉德, 洪原縣監金箕弘, 南平縣監李正鉉, 天安郡守趙基晉, 兎山縣監申植,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永輔曰, 閫帥·守令, 當先爲進前乎? 上曰, 唯。 慶尙右兵使李基碩, 光陽縣監趙秉德, 洪原縣監金箕弘, 南平縣監李正鉉, 天安郡守趙基晉, 兎山縣監申植, 以次進前, 各奏職姓名訖, 以次退伏楹外。 上曰, 所以遣監司·守令者, 要察民瘼, 而近不如此, 須悉心對揚。 上曰, 今者下往而如何爲治也? 基碩等起伏奏曰, 謹當盡心矣。 永輔曰, 宣諭, 何以爲之乎? 上曰, 退去爲之, 可也。 仍命閫帥·守令先退, 基碩等以次退出。 上誦前受音一遍訖, 上開卷。 斗淳讀自呂滎公, 止未嘗一接於目。 仍解釋章句。 上曰, 不命之坐者, 父母之所命乎? 斗淳曰, 然矣。 非惟事父母之禮, 而事長之節, 亦如是矣。 斗淳曰, 原字·明字, 與德宗大王表德字相同, 經筵不可讀之。 上曰, 明字當變音讀之乎? 斗淳曰, 除原字, 只讀明字, 似好矣。 上曰, 行步亦有規矩乎? 斗淳曰, 規矩者, 法式之器, 工則度之, 所以爲方圓者也。 是故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至於行步, 亦有法式矣。 永輔曰, 行步之不疾不徐, 是中於規矩也。 上曰, 鄭·衛之音, 何謂也? 斗淳曰, 非伊時有鄭·衛之音, 而淫邪之樂, 便稱鄭·衛, 故詩傳有鄭風·衛風矣。 上讀新受音十四遍訖, 上曰, 文義以次奏之。 斗淳曰, 此篇記宋朝士夫之家法也。 父母之敎子弟, 昵於鍾愛, 易致柔怠, 而申國夫人, 性嚴有法度, 未嘗敎以規矩之外, 故呂希哲, 自十歲以前, 服敎訓成德器, 大異衆人。 大抵敎訓之方, 無上下貴賤, 而要在自幼而敎之, 必至長而成之, 故此章書以甫十歲者, 爲其後人之是則是傚也。 又奏曰, 不正之書, 卽如老佛異端之書也。 非特呂公之未嘗一接於目, 凡所有志之士, 皆羞稱焉。 若其市井里巷之語, 鄭·衛之音, 縱或見聞, 而無所留意, 則與初不見聞同也。 此章之義, 非但閭巷匹庶之所可法者, 今殿下深居九重, 高拱穆臨, 而市巷之語, 鄭·衛之音, 猶或易爲流轉, 煩浼聖聰, 伏望戒愼而體念焉。 謙洙曰, 法度, 卽如規矩之謂也, 上下莫不由法度。 人君有治國之法度, 卿大夫有治家之法度, 有典有則, 詒厥子孫者, 大禹之法度也, 不邇聲色, 不殖貨利者, 商湯之法度也, 至如漢之萬石君, 唐之柳公綽, 治家甚嚴, 亦有法度, 此則載在小學者也。 今申國夫人, 以婦人之性, 不溺於鍾愛, 敎之有方, 如非賢媛, 豈能辦此乎? 伏願殿下, 一遵禹·湯之法度, 永爲四方之儀則, 是臣顒祝。 上曰, 簡重寡默, 何義也? 斗淳曰, 簡重者, 簡靜凝重也, 寡默者, 省事愼言也。 周易曰, 吉人之辭寡。 論語曰, 其言也訒。 簡默固好, 而人君若淵穆不言, 則群下情志, 無以流通, 故漢元帝時, 諸臣每以上下相阻, 有所進戒矣。 永輔曰, 此善行篇也。 凡事言時易, 行時難, 若徒有言而無行, 則蘇·張之辯口, 或可以假仁借義, 而顔子之不違如愚, 不知爲聖人閫域。 是故空談錦繡, 不如着我布衣, 漫說珍饌, 不如喫我菜羹之爲眞飽且煖, 此所以嘉言篇下, 繼以善行者也。 此篇八十一章, 大都記人臣家法, 其地位事端, 雖與帝王家不同, 然本之孝悌仁義, 以至修齊治平, 則無二致也。 伏願殿下, 推而擴之, 凡於古人格論懿訓, 必以一行字克念焉。 斗淳曰, 言行一致, 乃成君子, 故傳曰, 言顧行, 行顧言矣。 永輔曰, 若或有一毫可疑處, 發問, 似好矣。 上曰, 別無所疑矣。 仍掩卷。 斗淳奏曰, 恒式之外, 加讀新受音四遍, 臣等固欽仰萬萬, 而書算有所成數, 此後則或加讀五遍·十遍, 而不止於三四遍, 似好矣。 上曰, 唯。 上命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