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戌十月初七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 進講入侍時, 講官金輔根, 參贊官韓鎭庭, 檢討官朴昇壽, 假注書孟道植, 別兼春秋南秉吉, 記事官趙秉學, 各持小學第五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誦前受音訖, 上開卷。 輔根讀自包孝肅公, 止惟謹, 解釋章句訖。 上曰, 何謂路馬? 輔根曰, 註解謂駕路車之馬, 而軾此者, 所以存敬君之心也。 上曰, 何以謂軾? 輔根曰, 車前橫木謂之軾, 而車中有所敬, 則俯而憑之矣。 上曰, 長老云者, 是萬石君之族人乎? 輔根曰, 然矣。 上曰, 何謂勝冠? 鎭庭曰, 謂人長成而能勝任其冠也。 上讀新受音十三遍訖。 輔根曰, 包公名拯, 古之名臣也。 賦性剛嚴, 故爲守宰時, 州民畏其威如閻羅, 平生罕喜怒, 故時人以其笑, 比黃河之淸, 推此二者, 其爲人可想矣。 上曰, 文義以次奏之。 輔根曰, 石奮, 乃漢朝之名臣也。 家傳忠孝, 世守誠謹, 不言而躬行, 五父子官皆至二千石, 號爲萬石君, 孝于親而忠於君, 謹于家而誠於國, 其父行之, 其子述之, 其祖傳之, 其孫法之, 一家之懿範美行, 若是其著顯, 豈不美哉? 此非徒卿大夫猶然, 推之於天下國家, 則只在於忠孝誠謹中做出來矣。 惟我列聖朝傳授心法, 莫不以敬謹敦厚爲本, 式至今五百年, 維持鞏固者此也。 今我殿下, 監于先王成憲, 克敬克謹, 念終始典于學, 則泰平萬世之休, 實基於此, 伏願體念焉。 昇壽曰, 今此讓金一事, 可知其人心之淑風俗之美矣。 此非但白金百兩而已, 本以金銀繒綿二篋之物, 託付於人, 卽是不少之財, 而今還其子曰, 吾旣躬受, 豈待汝預聞哉? 此可謂朋友有信也。 其子辭曰, 我父曾無一言及此, 又無契券, 此可謂見得思義也。 竟至訴官, 而終始相讓, 信義竝行而不相悖, 此章所言, 奚特美其兩人之事哉? 此必由於爲官者導民以善也。 蓋包拯之爲人, 剛直廉白, 善於聽訟, 嘗知天長縣, 有民訴盜割牛舌者, 卽使歸屠其牛鬻之, 旣而有告私殺牛者, 拯曰, 汝旣割其家牛舌而又告之耶? 盜乃驚服, 民不枉罹, 推此觀之, 則以一京尹之善政, 能致兩人之相讓者固宜矣。 況人主之盛德至仁, 何難乎化民而成俗乎? 以殿下已講讀者言之, 文王之德化敷洽, 乃有虞芮兩君讓田之擧, 此豈非今日之所當監法處乎? 且無好人三字可謂自賊云者, 卽格言至論, 而無論貴賤尊卑, 可以服膺而勸戒者也。 嘉言篇, 已載無好人三字, 非有德者言之句, 亦是呂滎公之戒後生者, 固仰淵衷, 已有所領會者, 必以此體驗, 而爲進德之要, 躬率而爲導俗之方, 則上可以堯·舜其君, 下可以堯·舜其民, 何必多讓於三代熙雍之治也哉? 伏願殿下, 懋哉懋哉。 鎭庭曰, 百金, 中人一家之産也, 衆皆所欲, 而此兩人相讓, 實是美俗, 昔直不疑, 同舍郞有告歸者, 誤持其同舍郞金去, 亡金郞疑不疑, 不疑買金償之矣。 後告歸者還其金, 亡金郞大慙, 以此稱不疑長者。 且管寧, 鋤菜見地有金, 揮鋤不顧, 與瓦石無異, 此皆淸心寡慾者流, 而今此兩人讓金之風, 恐不下於不疑·管寧之事, 豈不美哉? 如此善俗, 古今無異, 惟在君上導率之如何耳。 伏願此等處, 益加澄省焉。 上曰, 宮門之謂闕者, 是何義也? 輔根曰, 宮門有兩扇, 而其中謂闕, 其上謂之象魏也。 輔根曰, 有民嘗以貨財委付於人者, 及其勢貧, 還推其財於人, 則其人行賂圖囑, 至於爭訟而不報矣。 後忽來報於暮夜無知之中, 蓋聞包公爲尹故也, 大畏民志, 不令而行, 包公治績, 類此者多矣。 昇壽曰, 包公敎子有方, 每以貪饕爲戒矣。 上曰, 於古於今, 如此可也。 輔根曰, 講讀時玉音似高, 若稍低而婉轉讀之。 則氣和而聲和矣。 上曰, 聲音欲低, 而自然易高矣。 上掩卷, 命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