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승정원일기 122책 (탈초본 2511책) 철종 1년 11월 9일 정유 18/18 기사 1850년  道光(淸/宣宗) 30년

    ○ 庚戌十一月初九日午時, 上御熙政堂。 晝講入侍時, 特進官吳取善, 同知事金始淵, 參贊官兪致善, 侍讀官李寅夔, 檢討官李升洙, 假注書姜蘭馨, 別兼春秋徐翼輔, 記事官金炳溎, 各持大學, 宗臣興宣君昰應以次進伏, 武臣沈樂臣進伏楹外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誦前受音一遍訖。 上開卷。 寅夔讀自及周之衰, 止過於大學而無實。 上讀新受音十遍訖。 上曰, 文義以次奏之。 寅夔曰, 今日自止內, 無非切要之言, 而有難拈出一端, 以陳文義, 故一通大旨, 敷衍仰奏矣。 三代以前, 聖人在上, 賢才輩出, 治日常多, 亂日常少, 三代以後, 國無善政, 鄕無善俗, 治日常少, 亂日常多, 其故何哉? 職由學校之政, 修與不修耳。 一自周室東遷, 王政不行, 敎道不明, 人不聞仁義之說, 家不傳孝弟之行, 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將至於夷狄禽獸之域, 于斯時也, 如無孔子之生於世, 其得免萬古長夜也難矣。 以若天縱之將聖, 自任斯道之丕責, 繼先聖於旣往, 開後學於永世, 雖無···之位, 能闡···之道, 使斯民知其有仁義禮智之性, 君臣父子之倫, 其所誦而傳之者, 卽小學灑掃應對禮樂射御之文, 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敎是已, 其有功於天下後世, 豈不賢於···哉? 至于今數千載之下, 聞孔子之風, 誦孔子之言者, 皆能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則況當日親炙之者乎? 門高弟, 非不多矣, 孰不聞道, 而及其道統之傳, 獨曾子一人, 得其宗, 蓋其篤信力行眞知實踐故也。 非孔子, 無以明先王之法, 以詔後世, 非曾子, 無以述孔子之言, 作爲傳義, 可謂有是師有是弟也。 子思之尊德性道問學, 孟子之遏人慾存天理, 卽相傳之心法也。 降及叔季, 邪說橫流, 異端竝起, 以至於·之徒出, 則彌近理而大亂眞。 且以士者言之, 知識淺陋, 聞見駁雜, 學不過口耳記誦, 文不過詞章枝葉, 勞而無功, 華而不實, 將何補於治道哉? 從此·之學, 有其法而無其人, 有其書而無其敎, 只是紙上空文而已。 如是而國安得爲治, 世安得不亂乎? 此無他, 趨向不正, 道術不明故也。 其正趨向明道術之要, 惟在君上導率之如何, 惟聖明(之)垂察焉。 上曰, 顔子之賢, 比之於曾子, 則果何如也? 寅夔曰, 論其姿稟, 則顔子之純粹, 勝於曾子之魯鈍, 而語其傳道, 則曾子之功, 多於顔子矣。 上曰, 然則曾子似勝矣。 升洙曰, 孔子雖不得位而行道, 然其嘉惠後學, 指示以爲學次第者, 未有如大學之廣大詳備, 此固聖門傳授之要訣也。 是時聖門諸弟, 如文學之子游·子夏, 言語之宰我·子貢, 其聰明才辯, 不爲不多, 卒傳其道, 以發其義者, 乃質魯之曾子也。 蓋其姿稟, 敦厚質實, 故立志也剛毅, 用工也誠篤, 眞積力久, 深造乎道, 而獨得聖人道統之傳耳。 大凡爲學之道, 不貴聰明, 而貴誠篤, 夫聰明者, 其知之也易, 故其行之也不固, 誠篤者, 其知之也深, 故其行之也堅確, 此乃得失之所由分也。 就以俗儒記誦詞章之學言之, 所讀者聖賢之書也, 所習者載道之文也。 然而初無眞切爲己之心, 徒矻矻於訓詁文詞之間, 博覽强記, 以眩其聰明, 而不知自家心與身之爲何物, 雖口誦萬卷, 文鳴一代, 竟亦何益之有? 伏況帝王之學, 尤與韋布有異, 蓋讀書窮理, 將以眞知實踐, 治己而治人也。 豈可以口耳爲尙哉? 今夫大學一書, 綱領條目, 井井不紊, 若於講學之際, 必如曾子之誠篤, 毋徒講究其文義, 須要體認於心身, 弗得弗措, 日新又新, 則聖學可躋於高明廣大之域, 而上文所云繼天立極之道, 亦不外於是矣。 伏願殿下, 於誠字上深加體念焉。 取善曰, 先王之明法, 聖人之大道, 雖非高遠難行之事, 而及周之衰, 賢聖之君不作, 學校之政不修者, 未能遏人慾存天理故也。 以孔子之大聖, 不得君師之位, 以行其政敎, 獨取先王之法, 誦而傳之, 以詔後世, 其之功之德, 偉且盛矣。 今殿下講此大學一部, 明孔子之道, 行孔子之敎, 治法政謨, 如何則可以治隆於上, 如何則可以俗美於下也, 念念不已, 則敎化不期興而興, 風俗不期正而正矣。 伏願懋哉懋哉。 始淵曰, 因小學之成功, 以著大學之明法者, 實是先後表裏之工矣。 粵我英廟, 於此二書, 克勤克誠, 發以爲政, 德化隆盛, 治敎休明, 式至于今, 曷不盛哉? 曷不大哉? 今我殿下畢講小學, 繼進是書, 體聖人爲學之序, 法祖宗勤學之德, 勿謂小學已講而泛抛, 常加溫繹, 參究大學之義而體認, 則必有日新之效, 自臻治平之道矣。 伏願懋哉懋哉。 且臣於日前侍講時, 承聆講讀之玉音, 則字音分明, 句讀昭析[晰], 臣不勝欽仰攢頌矣, 今日則字音句讀之間, 有多錯誤, 恐或講學之誠, 始勤終怠而然矣。 雖以工匠農人言之, 苟或如是, 則不成器而罔有秋, 況帝王爲學之道乎? 且夫誠正二字, 尤是大學一部之要旨也。 伏願殿下, 必以誠正爲典學之要焉。 致善曰, 上下番及登筵諸臣, 已爲備陳, 臣無容更達矣。 上曰, 諸臣之言甚好, 當留念矣。 上曰, 倍於小學而無用, 過於大學而無實兩句, 是何義也? 寅夔曰, 俗儒之習, 事愈勤而理愈昧, 故倍於小學而無用, 異端之敎, 空空而無, 寂寂而滅, 故過於大學而無實矣。 上曰, 大抵詞章之習, 難而無用, 小學之工, 易而有用, 而是則謂捨其易而爲其難者矣。 上曰, 異端之虛無寂滅, 而所以爲高者, 何故也? 寅夔曰, 老氏焉掃了而空, 佛氏焉沒了而寂, 故高且遠而無其實矣。 升洙曰, 彼雖說心說性, 未知有實理實行, 而只尙其高遠淸淨, 故其敎高而無實矣。 始淵曰, 其法云, 棄而君臣, 去而父子, 則是無五倫者也。 豈但以無實言之哉? 上曰, 支流餘裔, 果指何而言也? 寅夔曰, 如水之旁出, 故曰支流, 如衣裾之末, 故曰餘裔矣。 上曰, 是指曲禮·少儀等篇言者, 而蓋小學全法之若干餘存者矣。 寅夔曰, 蓋當時孔子, 以先王之法, 誦而傳之者想多, 而秦火以後, 其法之餘存者無幾, 故小學全法之僅僅見存, 亦不過弟子職諸篇矣。 上曰, 學校之政所以不修者, 何故也? 寅夔曰, 賢聖之君不作故也。 上曰, 以此之故, 敎化陵夷, 風俗頹敗矣。 上曰, 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云者, 何義也? 寅夔曰, 其書卽大學之謂, 而自孟子沒後, 其傳泯焉, 故雖有其書, 而鮮能知者矣。 上曰, 三千之徒, 是指何人而言乎? 始淵曰, 指孔子門弟而言矣。 上曰, 三千弟子中, 曾子獨得其宗, 則曾子最賢矣。 上掩卷。 諸臣以次掩卷。 上曰, 史官就座。 仍命退諸臣, 又命退承史, 以次退出。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