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승정원일기 122책 (탈초본 2511책) 철종 1년 11월 10일 무술 21/21 기사 1850년  道光(淸/宣宗) 30년

    ○ 庚戌十一月初十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 朝講入侍時, 領事鄭元容, 特進官李圭祊, 同知事李經在, 特進官尹致定, 參贊官徐念淳, 大司憲金鍏, 侍讀官李寅夔, 檢討官李升洙, 正言洪鍾序, 假注書鄭漢源, 別兼春秋徐翼輔, 記事官金炳溎, 各持大學,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誦前受音一遍訖, 開卷, 寅夔讀自其他權謀術數, 止序。 上曰, 文義陳之。 上曰, 權謀術數, 何義也? 寅夔曰, 上言異端之害, 而繼言外他, 亦有雜道, 富國强兵縱橫功利之說, 是也。 元容曰, ···之徒, 皆是權術, 雖若利國, 而實背正道, 不過一時欲取功名之事, 此皆仁義充塞, 學敎漸晦之故也。 寅夔曰, 聖學之與異端, 不能竝行, 如薰蕕氷炭之不可共處, 此盛則彼衰, 彼盛則此衰, 卽其勢然也。 自孔子之道不行, ·之言, 遍天下矣。 上曰, 小學亦有·之說矣。 元容曰, 然矣。 楊朱爲我, 墨翟兼愛, 皆是異端也。 寅夔曰, ·行焉, 故孟子闢之, 其功不在於禹下, 及其沒, 而功利之說, 日新月盛, 仁義之充塞, 生民之塗炭, 可謂極矣。 縱有此書之不泯, 百世無善治, 千載無眞儒, 不能講而明之, 亦氣數使之然也。 天道無往不復, 斯文不可終喪, 何幸程夫子兄弟者出焉, 乘奎華之運, 秉昏衢之燭, 倡絶學於千載, 辨邪說於二家, 必欲學而至於聖人, 以興起斯道爲己任。 其敎人也, 循循有序, 自致知至於知止, 自誠意至於平天下, 此卽大學之法, 而其書在載禮[戴禮]中, 謂以孔氏之遺書, 亶在於此, 初學之入德, 無過於是, 故拔以置諸·之列, 三綱領八條目, 粲然具備, 其道坦而明, 其說略而詳, 譬如大明中天, 擡眼可覩, 周道如砥, 擧足可履, 上承嫡傳, 嘉惠後人, 之德之功, 果何如, 而朱夫子采輯補闕, 序之註之, 以詔來學, 其功與二程何異哉? 此書出於·, 成於·, 前聖後賢之眷眷於斯道, 其揆一也。 伏願殿下, 於講學之際, 必如·之在座, ·之在前, 常若對越, 克存敬省焉。 上曰, 壞亂者, 何謂也? 寅夔曰, 五季之時, 百家衆技之類, 充塞仁義, 故曰壞亂也。 元容曰, 五代季世, 歷年不多, 衰亂相尋, 學敎之法, 壞廢無餘矣。 物極必反, 否往泰來, 故宋興而德隆, 復啓文明之治也。 升洙曰, 權謀術數者, 卽是私智詐力之所爲, 古昔盛時, 未嘗聞其說矣。 ·之爲君也, 所授受者, 精一執中之法, 而·皐陶之陳謨, 卽惟曰惠迪吉從逆凶, 惇五典庸五禮, ·之爲治也, 所相傳者, 建中建極之道, 而仲虺·太公之告戒, 亦惟曰義制事禮制心, 敬勝怠, 義勝欲, 君所以講而行之, 臣所以勉而戒之者, 不越乎仁義禮智之德, 彝倫常行之事, 道隆於上, 治成於下, 四方風動, 民俗於變, 是時何嘗有權謀術數之說, 藉或有之, 豈能容之? 及周之衰, 道學不明, 時君世主, 不知仁義之爲治本, 只知富强之爲良策, 一切以私智詐力相尙, 於是權謀術數之士, 紛然竝進, 以售其功名之計, 此所謂上有好下有甚焉者也。 豈盡其人之罪哉? 任君師之責者, 苟能修德行道, 以身率之, 使天下之人咸與維新, 則彼權謀術數之說, 雲消氷釋, 自無惑世誣民之患矣。 孟子曰, 經正則庶民興, 庶民興斯[則]無邪慝矣。 伏願澄省焉。 元容曰, 序文旣已畢講矣。 旨義可以領會乎? 此序一篇, 雖是許多句語, 而乃其宗旨, 則在於書法二字, 法是古之學敎之法也, 書是後之學敎之書也。 前有其法, 後有其書, 卽其宗旨也。 蓋自以下, 言其法也, 及周以下, 言其書也。 蓋於古則只有法, 而皆得以知之, 及其後則必有書, 而乃得以明之也。 上曰, 如今人所行之事, 皆因古書而知之也。 元容曰, 聖敎誠悟解其意也。 此篇中又有二字要旨, 敎字學字是, 在上之君師, 是敎之者也, 在下之士民, 是學之者也。 上而敎之, 下而學之, 卽其要旨, 而全篇所言, 皆是敎之學之之義也。 故結辭中化民成俗之義, 屬於敎字, 修己治人之義, 屬於學字。 由是觀一篇之旨, 則上言書法二字, 中言敎學二字, 末言化成修治以結之, 此其旨義之綱條也。 以此而觀書, 則自可以領會矣。 圭祊曰, 修己治人, 卽大學之體用, 而其本在於明德盡性, 亦由於格物致知, 物格則理之散在於萬物者, 無不明矣, 知至則理之會在於我心者, 無不盡矣。 傳曰, 窮理盡性, 朱子曰, 具衆理而應萬事, 是亦格致之意也。 格致之要, 亶在乎慮而後得, 此不徒學問上說去, 大則治國平天下, 小而日用常行之間, 體驗而推廣, 則講學文字, 應接事物, 自然有貫通之效。 伏願於格致上工夫, 益加體念焉。 經在曰, 此言君子小人, 以位之上下而言也, 謂其賢不肖也。 上曰, 賢不肖, 是亦上下也。 元容曰, 賢與不肖, 而人品焉高下, 聖敎則旁推其義, 而第此句旨義, 則只是以位而言也。 經在曰, 明明德三字, 是大學之大旨, 故人君之欲治天下者, 必先明其德, 德旣明焉, 敎亦行焉, 君子則得聞大道, 小人則得蒙至澤。 及夫後世, 則一切反是, 此其故無他。 學敎凌弛, 異端充塞, 上自君子, 下至小人, 不知有大學之法, 雖讀其書, 而不知其書之爲何書也。 上曰, 前世則有其法, 而後世則有其書矣。 元容曰, 書纔出而敎已衰矣。 經在曰, 今此進講是書者, 欲以此道而明此法也。 必先明明厥德, 使今日君子得聞大道之要, 小人得蒙至法之澤, 則豈不盛哉, 豈不休哉? 於此體念, 是臣區區之望也。 致定曰, 大學要領, 盡在序文一部, 而其體用綱目, 不越乎修己治人四字, 以言乎體與綱, 則是修己也, 以言乎用與目, 則是治人也。 是以修己則人自治, 未聞有不修己而治及人者也。 語修己之工, 則曰誠於中而發於外, 故君子愼其獨, 語治人之要, 則曰平天下在治其國, 故君子有絜矩之道, 此非高遠難行之事, 卽在日用政令之間也。 惟殿下於修己治己[人]之方, 益加體念焉。 念淳曰, 權謀術數, 皆出於後世, 而職由學敎之不明也。 惟彼雜術, 何時無之, 而顧吾道之明不明如何耳。 吾道旣明, 則彼道自熄, 吾道不明, 則彼道自熾, 此所云治敎休明者, 德化之明也, 燦然復明者, 道學之明也。 明之爲字, 從日從月, 故天以日月, 明明在上, 聖與合德, 明明在下, 天惟明也, 故照萬物而不遺, 人惟明也, 故應萬事而不昧, 明之一字, 儘爲學問中切要, 而其於君德, 尤有大焉。 讚之德曰欽明, 稱之聖曰文明, 曰亶聰明作元后, 曰聖人嚮明而治, 皆言君德之明也。 殿下以聰明之姿, 啓文明之運, 克勤講學, 日就光明, 其於明字上, 益加講明, 則大學之明德, 宋治之休明, 可復見於今日矣。 伏願體念焉。 曰, 領事所陳一篇內自有宗旨云者, 果好矣。 夫大學之敎, 蔽一言曰復其性而已, 性者, 卽所謂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者也。 復之之要, 在於明善, 故小學題辭, 不加毫末萬善足焉者, 卽指此也, 性無聖凡之殊, 雖凡人, 用工於復善, 則可與聖同歸。 小學·大學, 本無二致, 朱子大學之旨, 已盡於小學題辭, 深留聖意, 溫繹於此, 則可知其學問首尾, 一串貫來, 踐履之工, 思過半矣。 伏願懋哉。 鍾序曰, 河南兩夫子, 接·幾絶之緖, 繼往聖開來學, 於斯文功固大矣。 然而大學一書, 宋仁宗抄出於禮記篇中, 以賜程子, 是書始傳, 君臣之間, 聖學表章。 由是觀之, 雖以兩程之賢, 遭遇聖明之君, 然後始能倡學傳道, 儒敎汚隆, 亶係於在上治化。 伏願澄省焉。 上曰, 竊附己意, 何謂也? 念淳曰, 篇中有闕略, 故朱子以己意補其篇也。 元容曰, 第五章下所補之篇, 是也。 上曰, 僭喩者, 何謂也? 元容曰, 自謙之辭也。 上曰, 諸臣所奏甚好, 當留念矣。 上掩卷, 元容進前奏曰, 冬候過暖, 夜雨亦多, 此時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元容曰, 近日則滯候快祛, 水剌如常乎? 上曰, 近則無滯如常矣。 曰, 今當傳啓矣。 上曰, 退出爲之, 可也。 上命史官就座, 命大臣先退,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