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승정원일기 122책 (탈초본 2511책) 철종 1년 11월 14일 임인 17/18 기사 1850년  道光(淸/宣宗) 30년

    ○ 幼學臣李豐淵·崔輔翼·李致洪·高濟淵·金禹鑑, 進士盧錫升, 幼學李一銓·崔相龜·金漢弼·柳學祖, 進士權鍾達, 幼學李德淵·李元植·崔嶷·金漢忠·崔相朝·李瑚淵·李源植·金以沃·李敦相·李喜燾·崔應洙·金墍·梁柱永·許塽·沈坦·崔遇泰·李珍·黃元龍·韓友淳·金弼欽·朴僖仁, 進士李鳳夔, 幼學李海郁·金瓚秀·徐永一·柳元模·朴奎燦·尹三鉉·羅用淳·金七煥·李宗洙, 生員奇益鎭, 幼學太儀昊·崔濂·陸大演·奇升奎·李漢範·安欞·許邁·許欽·許鈺·尹洪錫·張鴻奎·蘇八源·安錫元·安錫鴻·李錫麟·崔光爀·金漢朝·權鉉·崔光澤·李秉淳·盧光涉·尹載學·盧光洙·李震淵·李涉·丁克晦·鄭鍾秀·徐欽儒·尹埉·宋載華·尹圭遠·鄭燦奎·徐勉儒·任泰義·宋載亳·洪燕謨·鄭希奎, 進士朴奎琠, 幼學金以洙·南宮烈·金宜壽·金成鎰·鄭冕奎·吳洛煥·姜祉會·金東範·李致勳, 進士金紀漢, 幼學李濤·李明煥·吳匡翼·柳洪淇·沈逵·柳震浩·金章烈·金星大·金鼎遠·趙廷碩·韓在裕·金蘭秀·金萬淵·沈煥天·崔繻·吳益圭·徐儒欽·鄭浚·徐志廈·鄭尙烈·沈埴·朴奎瑩·李佐白·安命禧·南鎬·閔喆邦, 生員李龍九, 幼學韓楫·郭文鎬·李汲·朴鼎夏·洪載文·黃濟纘·柳瑞養·柳渭源·宋在壽·鄭文榮·李遠九·李始一·高濟璜·鄭在濟·吳卓奎·高載鎭·金慶仁·梁在烈·宋敏和·崔錫麟·金泰東·金漢英·邊圭白·梁之容·鄭熙鎭·金禮遠·安宗濂·柳道顔·金星台·韓道洙·金星龍·金基烈·丁載龍, 進士金道煥, 幼學裵翼繡·韓性根·丁克豐·李九鉉·丁載豐·安時麟·李臣桓·安在烈·柳寅文, 進士金基遠, 幼學丁昌茂·安鴻陸·權宇仁, 生員金炯厚, 幼學金漢濟·安奎烈·鄭濟·金白鎰·許結, 進士申升求, 幼學金鶴熙·柳涉·許謙·安以豐·權弼壽·許瑬, 生員閔敦爀, 進士崔龍垕, 幼學金漢卓·李啓鳳·姜胤孝·金樂範·李尙奎·李聲弼·崔遇吉·宋一浩·黃處洙·李致漢·蘇秀燾·高正鎭·金再衡·崔存中·丁好七·金基潤·李懿憲·吳台善·李光淳·鄭存民·金永休·金邦疇·在休, 進士李鍾器, 幼學鄭汝龍·柳觀鎭·洪在文·李時恒·柳東新, 進士吳哲淳, 幼學金文奎·柳慶寅·宋樂鉉·洪大演, 進士尹行騏, 幼學金準休·吳龍海, 進士張漢奎, 幼學金在鉉·安景壽·趙相豐·金宗喜·朴仁啓·安漢秀·金秉會·任基伯·林致煥·柳煥祚·趙炳瓘·丁錫右·崔悌默·崔元默·金翰相·宋鎭邦·崔彩榮·金宗鉉·張基權·崔時默·宋濬源·崔倫榮·金洛俊·崔赫珪·宋夏源·金東鉉·崔旻榮·張昇燁·李命烈·朴基源·吳龍翰·李容九·崔世樂·洪秉奕·李炳植·辛一寧·李世彬·吳得良·李在升·全膺鎬·李元孝·全載一·宋榮甲·金基鉉·李膺孝·金龍憲·李宇淳·金煥煦·金在孝·權柱衡·金永源·柳興民·趙相萬·金鴻圭·李東陽·崔德秀·金文德·權檀·李益九·柳三榮·金煥成·宋鼎浩·南宮鎭·金文載·趙璋淳·羅在徽·趙在默·李東一·金宗勳·金淳·鄭萬億·高德寬·朴在淳·李邦佑·朴存燁·黃龍河·姜膺鳳·崔基南·柳世基·梁斗永·趙耆秀·安敬燮·尹德采, 生員邊相敦, 幼學鄭敬信·羅俊基·趙相烈·李章煥·丁夏鉉, 進士李秉圭, 幼學金聲鐸·吳廷麟·姜在新·金鎭輔·宋基協·朴漢奎·吳成憲·高克賢, 進士金慶休, 幼學宋敎煥·姜柱榮·李集文·吳時永, 生員李致鵬, 幼學柳洵·沈東洛·吳錫大·任希昌·柳晃, 進士具漢翼, 幼學李行燮·黃顯商·李可白·愼永鎭·白東直·鄭海日·金文斗·丁致祚·鄭鎭容·李時九·金亮淵·姜斗會等疏曰, 伏以臣等, 竊惟念天地氣數, 有盛衰循環之理, 姬周之時, 則聖賢作於齊·魯之地, 皇宋之世, 則群哲生於·之鄕, 大明之末, 則諸賢出於海東之域。 蓋明運之衰, 夷狄猾夏, 將未免狼望之擁於黃圖, 廬山之塡於赤縣, 是爲氣數一亂之候也。 皇天降監, 循環之運, 先啓我東方, 自祖宗基命以來, 聖神相承, 作成之化, 溢於海隅偏邦, 眞儒正學, 輩出於數三百年之間, 丕闡彝倫之敎, 勵翼休明之治, 致吾君於·, 繼儒統於·, 爲國家萬億年敬天之休。 竊聞功大者, 必有崇報之典, 德尊者, 必有崇奬之禮, 是故我朝諸賢之從祀文廟者, 前後相望, 邦國賴以樹風聲, 士趨賴以尋正路, 可謂至矣盛矣。 然有同德同功之賢, 而未盡於崇報崇奬之典, 或以至重之擧, 難竝於一時, 或以顯晦之數, 有待於來世。 有若先正臣文烈公趙憲·文正公金尙憲·文敬公金集, 皆以百世宗師之賢, 尙闕兩廡腏食之儀, 公議之久而愈鬱, 朝家之欠於未遑。 臣等以末學顓蒙之見, 何能窺測於大賢閫域, 而略有傳習於先輩碩儒, 筆授口訣, 敢此擧槪而仰陳焉。 趙憲姿稟絶異, 莊重嚴毅, 性至孝, 纔免襁褓, 已知事親之禮, 父母有命, 必跪而對, 自幼嗜學, 每激仰而自誦曰, 天生男子, 豈偶然也哉? 其所自任者, 已不淺矣。 家甚貧, 隆冬盛寒, 衣履盡敝, 而徒步從師, 不避風雪, 當夜則必誦··離騷經。 出師表, 吟哦慷慨, 達朝不寐。 稍長, 最好朱子大全, 一皆成誦, 平生爲學, 一以踐履爲主, 每誦爲人子止於孝, 爲人臣止於敬, 未嘗不三復, 居家日用, 必本於小學。 弱冠遊泮宮時, 館儒疏論妖僧普雨, 連月伏閤, 人皆懈怠, 獨凝然特立, 終始如一。 及通籍, 除定州敎授, 關西素無文獻, 而敎育三年, 蔚有儒風。 入爲校書正字時, 上降香佛寺, 舊例館官, 必親監封, 上疏曰, 口讀聖賢之書, 手封供佛之香, 臣所不忍, 自是直聲藉甚。 以聖節使質正官赴京, 上書禮部, 質問聖廟位次, 以爲···, 不宜在文中·安定之下, 南軒不宜在龜山之上, 羅豫章獨何闕於躋配, 陸象山不可陞於從祀, 西山宜下於東萊之位, 勉齋宜同於九峰之列, 皆出於明正之論, 故禮部歎服稱謝。 在中朝時, 諦觀文物制度之盛, 慨然有東周之志, 先條其切於施爲者八事, 其論聖廟之制曰, 臣竊見嘉靖中, 改題文宣王之號, 爲至聖先師孔子之位, 顔子以下, 俱改爵名, 故廟額不曰大成殿, 而曰先聖廟。 蓋因大學士張孚敬之言, 一定千載之誤, 而我朝猶襲前陋, 恐當議改, 東西廡之列則公伯寮·荀況之徒, 不宜在焉。 啓聖廟則宜設於文廟之西, 因請先正臣金宏弼·趙光祖·李彦迪·李滉從祀之儀, 其餘七條, 皆明於爲治之道。 又上萬言疏·黨流疏及諸疏, 皆出於愛君憂國, 扶世道振風敎之至意。 時倭酋秀吉, 弑其主, 因遣使來覘, 擧國惶惑, 無敢以斥絶爲言, 獨慨然草疏曰, 臣逐其君, 人倫之大變, 天地之所不容, 縱不能提戈往誅, 而其又與之交, 使以助其聲勢乎? 連上疏章, 抗言不可通好, 而朝廷竟遣通信使。 秀吉又請假道, 西犯上國, 沃川, 白衣詣闕, 請斬其使曰, 綱常一墜, 君父禍急, 心崩膽裂, 不得不雪涕言之。 再草疏, 極論尊周備賊之策, 而竟未徹。 不久倭兵, 渡海長驅, 連陷列邑, 已踰鳥嶺, 大駕西幸, 聞變痛哭, 與同志之士, 募得鄕兵數百, 遮絶賊路, 力戰却之。 乃移檄·, 募致義旅, 因爲西上扈駕之計, 爲巡察所沮遏, 不得遂意, 以七百義士, 直向錦山, 竟殉於義。 蓋之節, 本於學問中忠孝上做來, 非如一節之士, 激慨捐軀之比也。 自早從師於先正臣李珥·成渾, 實踐正大之域, 成就道德之器, 是故先正臣宋時烈, 狀其行曰, 先生旣以間氣之鍾, 純剛之性, 克之以學問, 輔之以師友, 淵源深遠, 根基完實, 孝悌通於神明, 誠忠貫於金石, 富貴貧賤不能移, 刀鋸鼎鑊不能屈。 非···不言, 非···不學, 不讀春秋, 無以知先生之功, 不讀晦菴書, 何以知先生之所以爲先生也哉? 噫, 之平生積累, 專在於麟經一統與朱書一部, 觀於請斬倭使不供佛香等處, 從可驗矣。 然則時烈之言, 眞箇深見其學力之所在也。 金尙憲德器天成, 正大牢確, 自少好學, 以小學自律。 其在仕路, 常病世之人, 循外而眩於名實, 雅言爲善, 躬踐實地, 優於好賢, 勇於斥邪。 時仁弘, 誣先正臣李滉, 遂不避蜮吹, 上言痛辨, 而値倫紀晦塞, 仍與道消, 及仁祖反正, 貽書勳宰, 論時務及處變之道, 因進八漸之戒。 是時毛文龍, 構陷我國, 尙憲以陳奏使, 朝京訟冤, 帝加褒可之命。 會虜兵東搶, 文龍又爲飛誣, 沬血辨白, 且乞兵以議虜。 後朝京時, 有詩編, 皇朝學士張延登序之曰, 世有精識如季札, 采而歌之, 必將曰美哉, 其箕子之舊乎。 蓋其詩格, 得於·之雅韻, 直接周雅商頌之盡美盡善, 故其評如是矣。 序末之辭曰, 其請救一書, 痛切回天, 余卜其國有人, 未有患也。 雖中國之人, 服其誠忠與德器, 若是之深也, 當虜使之來, 抗言不可, 許其椅坐, 以啓其心, 此其先見之明也。 是歲丙子, 虜入寇, 上幸南漢, 尙憲自石室追赴, 力陳死守計, 諸宰請以世子求成, 遂痛斥其議。 上曰, 今將何恃? 對曰, 天道可恃, 願上堅定無動。 俄而出城之議定, 尙憲手裂國書, 痛哭入對曰, 君臣當誓心死守, 萬一不遂, 歸見先王無愧也。 退不食六日, 聞虜要得斥和人以甘心, 遂復食, 請詣虜營, 上諭止。 及上出城, 自扶哭送, 因出自東門, 至安東·豐山而止焉, 言虜將以我師西犯, 乃上書極言其死不可從。 虜聞之, 遣使拘執以詰, 答曰, 吾守吾志, 以告吾君耳。 虜解其囚, 强令拜謝, 而終不屈。 甲申皇都破時, 在虜中作詩痛之, 在賊五年, 天下慕之義, 虜亦不敢加害, 而送還本國, 遂歸石室居焉。 嘗謂人曰, 新番告身, 不書瀋號, 庶幾知我, 何憚一遭往來? 自上有扈從之賞, 上書辭不受, 末端語及薪膽曰, 毋信一時之要盟, 毋忘前日之大德, 毋恃虎狼之仁, 毋絶父母之邦。 夫以千里, 爲讐人役, 古今所羞, 每思先王奏文萬折必東之語, 則不覺涕泣沾衣也。 孝廟嗣位, 入陳知人安民之策, 因請留儒臣金集, 以輔王室, 與之協贊明揚, 以基遠圖。 然而時事掣肘, 求去益力, 旣沒有遺疏, 辭意懇至。 宋時烈撰其碑曰, 我東自箕子數千年, 而有鄭圃隱, 倫彝旣敍, 至于本朝, 尤彬彬也, 不幸迫於治亂之數, 以致天地飜覆。 然天未嘗不愛斯人, 於是, 儲積胚胎, 以生先生, 以當一治, 故其質淸而明, 其氣剛而大, 其志高而潔, 其行方而直, 所學精而正, 所養深而厚, 以明天理正人心, 以繼箕子·圃隱之統。 大明之季, 禮義先亡, 遂至陸沈而不救, 天之所以生先生, 不專爲我東方也, 而日月所照, 霜露所墜, 固將推而明之無不準。 蓋尙憲以大賢之德, 兼卓立之節, 前後事業, 皆從春秋大義中出來, 終扶一線綱常於天地之間, 使吾東土, 知有君臣之道, 而將使天下萬世, 取以爲法, 其功其德, 豈易量哉? 金集姿性, 端方審密, 溫雅和粹, 已自五歲, 知讀書作大字, 言動不妄, 及長, 道成德立, 雖不以師道自居, 而遠近莫不從學。 其在外除, 施以敎化, 日與士子, 講論經籍, 以扶世道爲志。 及當丙子虜至, 星夜赴亂, 未及行朝, 賊已塞路, 遂與同志, 糾合義旅, 將北去勤王, 俄而聞媾成, 入都進慰而退。 其入侍經筵也, 講明經義, 因進規戒曰, 人主一心, 萬化之源, 誠能存養, 察其所發, 則人欲退聽, 天理流行。 上曰, 此·心法, 予當體念。 因問治心爲政之要, 對曰, 治心當以敬爲主, 爲政則貴在誠實矣。 上稱善。 孝廟由大君升儲貳, 大官言, 金某一生沈潛性理之學, 使侍東宮, 則必有薰陶之益, 孝廟嗣位, 屢被召命, 上封事, 論喪禮及時務, 其略曰, 竊惟天敍天秩, 自有典常, 古經國制, 因革相承, 當初急遽, 未免放過, 前頭節文, 猶宜講究, 今略論其槪, 爲一冊子以進, 又曰, 天下之大本, 殿下一心是也, 今日之急務, 振紀綱是也。 上歎服其切實, 仍命證定小學註說及中庸或問句讀。 及拜天官, 上諭之曰, 不與之共天位治天職, 則非王公之尊賢也。 遂出辭, 思竭誠忠, 以答知遇, 朝野相想望, 筵臣李泰淵啓言, 金某一代儒宗, 願特加優老之典, 上卽命加資。 當時公議之仰服, 眷厚之隆洽, 庶幾致三代之盛矣。 與金尙憲·宋時烈, 共濟至治, 而賊臣陰泄國情, 外喝日急, 乃相率而退, 豈非氣數之使然哉? 臨終之日, 端莊檢束, 無異平日, 謂諸生曰, 知死生之理, 而無所動於心, 此則吾無愧於古人矣。 宋時烈誌墓而贊之曰, 先生道尊德盛, 盎然如春和襲人, 不怒而威, 人莫不敬, 其學專用心於內, 故所存益固, 所履益篤, 而其所造詣, 終至於此, 最其役身於禮, 以終其世者, 此實近世諸賢之所不可及。 吾東道學, 始於圃隱, 我國諸賢, 闡而明之, 惟吾老先生, 得李文成公嫡傳, 專於朴實頭用功, 先生承其旨訣, 門路甚正, 老先生, 卽集之父先正臣長生也, 李文成公, 卽先正臣也。 之學, 傳於長生, 以及於, 其淵源之正大, 授受之丁寧, 有如是矣。 宋時烈趙憲則聞而知之, 於金尙憲·金集則見而知之, 切於誦慕而習於登炙, 一言片辭, 皆出於眞的信筆, 臣等讀其言而服其議, 信之如金石, 仰之如高山, 摭其大略以聞。 竊伏念三賢之道德也·節義也·文章也·事功也, 無愧於·從祀之群哲, 竝美乎本朝陞廡之諸賢。 第見奬德文字之趣向, 則已爲啓發於後世之公議, 故前後從祀之疏, 不止一再, 至於今日臣等之請而極矣。 顧此大義理, 建諸天地而不悖, 質諸神明而無疑。 伏惟殿下, 德合天地, 明竝日月, 際此嗣服之初, 所當先者, 崇德報功, 敦聖化振儒風之政也。 臣等千里裹足, 敢以芻蕘之見, 仰徹黈纊之下。 伏願聖明, 克軫睿思, 追列朝未遑之典, 伸公議積屈之餘, 特命有司, 亟擧先正臣趙憲·金尙憲·金集躋配文廟之禮, 以盡聖世之美規, 以副多士之顒望, 則斯文幸甚, 國家幸甚。 臣等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三先正道義, 可爲百世師, 而聖廡從享, 事體至愼至重。 爾等退去, 以俟他日公議。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