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승정원일기 122책 (탈초본 2511책) 철종 1년 11월 25일 계축 23/23 기사 1850년  道光(淸/宣宗) 30년

    ○ 庚戌十一月二十五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 朝講入侍時, 右參贊金景善, 同知事趙秉夔, 特進官尹致定·宋持養, 參贊官李時愚, 侍讀官李寅夔, 檢討官姜㳣, 執義李鼎信, 司諫蔡元默, 假注書鄭顯德, 別兼春秋南秉吉, 記事官金炳溎, 各持大學,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誦前受音一遍訖。 上開卷。 寅夔讀自所謂修身, 止鮮矣。 釋義訖。 上讀新受音七遍。 上曰, 文義先爲以次奏之。 寅夔曰, 此傳首章, 與下傳首章, 旨義相應, 上章之四不正, 下章之五辟焉, 卽心與身失其本然之體者也。 蓋心爲一身之主宰, 其體則澹然虛明, 如鑑之淸衡之平, 其用也, 姸媸俯仰, 因物各殊。 若其忿懥等四者, 是心與物接, 自外至者, 此固理之所不可無。 然感物之際, 所應若不中節, 則吾心不能無失其正, 不正之甚而有不存之病, 而聲色臭味, 莫之辨焉。 身爲一家之主宰, 其正己而齊家者, 如標之有影, 源之有流, 端直淸潔, 理所當然, 而若其親愛等五者, 是心與物接, 隨事發見, 自不容已。 然而一有所向, 便爲偏倚, 其厚薄好惡之間, 不得其宜, 則此其所以爲辟也。 辟之甚, 而有溺愛而莫知子惡, 貪得而莫知苗碩矣。 是故未有不正心而能修其身也, 未有不修身而能齊其家也。 人君若能先正其心, 而發皆中節, 則其不正者自正矣, 先修其身, 而事無循私, 則其所辟者自不辟矣。 伏願殿下, 深察乎二章之旨, 其於應事接物之際, 懋爲至公無私之政, 以躋不偏不倚之域, 則此爲建中之治矣。 懋哉懋哉。 曰, 不得其正者, 有心者之病也, 心不在焉者, 無心者之病也。 不得其正者, 當加省察之工, 心不在焉者, 當加操存之工。 省察而喜怒憂懼之動於心者, 得正而不偏, 則是中庸所謂發而皆中節者也。 操存而聲色臭味之見於事者, 借粗以明精, 則無孟子所謂援弓繳而射之者也。 人君若能存心而致察, 則心之所用, 無偏係之患, 好而知其惡, 惡而知其美, 取舍之間, 無一不出於義理之公。 伏願懋哉。 景善曰, 文義則玉堂上下番已盡奏陳, 而蓋此兩章, 卽所以釋正心修身也。 心不正則身不修, 身不修則家不齊。 大學工夫, 自致知格物而始, 語其極致, 則至於治國平天下, 而正心尤爲其樞要, 蓋以正心以上屬知邊, 以下屬行邊故已。 天下萬理具於此, 萬事本於此, 古聖人立言垂訓, 以敎詔人者, 其規模節目之詳密謹嚴, 有如是。 雖在閭巷匹庶, 稍有志於學問進修爲治心治身之工者, 無不以此書爲入頭處, 眞知實踐, 勉勉做去。 況人主位居君師, 代天理物, 一心爲萬化之原, 而以天下爲一身, 其付畀之隆, 責任之重, 顧何如也? 今殿下以此書開講, 已有日矣。 臣於始開之日入侍, 而今又登筵, 未知其間, 聖學造詣如何, 其於一篇大旨, 已有領略否也, 而講讀之際, 若不深加留意, 只爲應文備例而止, 則將歸無益, 而未免有書自書我自我之歎。 必也字求其義, 句究其旨, 遇有疑晦, 不明不措, 俾其微辭奧旨, 靡不融會貫通, 然後操存而省察之, 體驗而踐履之, 以爲知行竝進之地, 則明德新民之眞工實效, 於是乎著, 而爲天地立心, 爲萬世開太平, 將基於今日, 豈不休哉? 是臣所區區蘄顒焉。 秉夔曰, 今日自止文義, 諸臣已詳陳無餘矣。 大抵大學, 與小學有異。 小學不過灑掃應對進退之節, 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大學則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 此是爲學之大方。 故曰大人之學, 不可習誦章句而已, 必須逐段熟講, 究其如何是格物致知之事, 如何是誠意正心之事, 如何是修身之事, 如何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 先立其綱領, 以詳其節目, 則作聖之基, 實於此。 伏願深留聖意焉。 致定曰, 夫正心之工, 莫要於公平二字, 而僻者, 偏於一邊之謂也。 人君之心, 如權衡, 一傾則辟焉, 七情俱有是病, 而好惡尤有甚焉。 此所以好則辟於好而不知惡, 惡則辟於惡而不知美。 是以·····, 公於好惡, 不偏不倚, 終歸於大中至正之域, 而爲萬世帝王傳授之心法。 惟殿下念玆在玆, 懋哉懋哉。 持養曰, 此章言有所之病四, 不在之病三。 有所云者, 有心之謂也, 不在云者, 無心之謂也。 泛看外面, 似若二病, 而細究其實, 則只是一病。 蓋不可無者, 主宰之心也, 不可有者, 偏係之心也。 此心不能常存, 則此身便無主宰, 思慮紛擾, 莫之把握, 視不以心而以目, 聽不以心而以耳, 食不以心而以口, 至於聲色臭味之易見者, 猶莫之知覺, 而尋常應接, 率多仰面貪看, 回頭錯應, 又或忿懥恐懼, 遮蔽於前, 好惡憂患, 留滯於內, 如鏡體本明, 而若先有物, 着在中間, 物之繼至者, 更不能照見姸媸。 究其病根, 蓋緣無主宰, 故有偏係矣。 必也提掇惺惺, 常加操存敬直之工, 使天理恒明, 群妄退聽, 則心無不正, 而身可以修矣。 此章與下章, 皆只言身心之病痛, 而不及於正之修之之工夫者, 蓋謹獨二字, 爲誠意章之要, 則由此而可以正心, 由此而可以修身, 推之於家國天下, 其要亦不出於斯而已。 夫獨者, 非閑居獨處之謂也。 雖對衆酬接之際, 一念乍萌, 衆所不知而己獨知處, 便是獨也, 周子所謂幾善惡是也。 伏願深留聖意於愼獨二字, 常懋省察之工焉。 時愚曰, 此章承上誠意之下, 極論治心之法。 蓋心者, 一身之主宰, 要之澹然虛明, 以酬應萬變, 而苟爲事物所撓奪, 一或不正, 則於是乎有有所之病, 有不在之病。 惟其有所於彼, 故所以不在於此, 則有心無心, 均是一病也。 是故朱夫子, 嘗引仰面貪看鳥, 回頭錯應人之句以明之, 誠善喩也。 然則持心之如何而可以爲正乎? 必也敬以直內, 提掇惺惺, 事過而無留滯之跡, 物接而無遺忽之失, 自底於不偏不倚之中, 而發皆中節, 則此學問之極工也。 今殿下日開講筵, 反復乎正心之要旨。 夫殿下一心, 萬化之原也。 省察而不使常有, 操存而不使常無, 一以中正爲準, 則此是明明德之事也。 以之正百官, 正萬民而無所不正, 此孟子所謂一正君而國正者矣。 伏願懋哉懋哉。 鼎信曰, 儒臣上下番與諸臣所奏切實, 臣無容更陳, 而此章內辟之一字, 修身齊家之大病也。 子之於父, 固當親愛, 然但知親愛, 而不知有不義而爭之則爲偏。 臣之於君, 固當畏敬, 然但知畏敬, 而不知匡救責難則爲偏。 故人主之一言一事一政一令, 或有偏倚, 則不得其正矣。 曰, 無偏無黨, 王道蕩蕩。 伏願殿下, 益加體念焉。 元默曰, 忿懥則不得其正, 眞切實語, 而在人主, 尤可省察矣。 蓋忿懥者怒也, 怒者, 七情之一也, 人皆有之。 然若不當怒而怒, 則不得其正也。 故曰, 有言逆于汝心, 必求諸道, 傳曰, 忿思難。 逆于心則易至於怒, 而不得其正, 必也忿思難, 而求諸道而後, 心得其正, 而言路自開矣。 伏願殿下, 留心而體念焉。 上曰, 恐懼之不得其正, 何也? 寅夔曰, 恐懼是動也, 遇動而無所持守, 則不能正矣。 上復讀三遍訖。 曰, 上下章無非要領, 而忿懥好樂好惡, 尤不可不察, 所當深念者也。 上曰, 諸臣所奏甚好, 當留念矣。 上掩卷。 寅夔奏曰, 大學今將垂畢, 繼講冊子, 當預爲稟定矣。 依前自本館, 收議于時原任大臣及在外儒臣處,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時愚曰, 諸臺使之傳啓乎? 上曰, 退出臺廳傳啓, 可也。 上命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