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승정원일기 122책 (탈초본 2512책) 철종 1년 12월 20일 정축 18/18 기사 1850년  道光(淸/宣宗) 30년

    ○ 庚戌十二月二十日申時, 上御熙政堂。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李時愚, 侍讀官李彙圭, 檢討官趙在應, 檢校待敎金輔鉉, 假注書李鍾淳, 記注官金大鉉, 記事官金炳溎, 各持通鑑第二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開卷。 上曰, 上番讀之。 彙圭讀自帝悉去秦苛儀法, 止雜就之。 上曰, 文義奏之。 彙圭釋義訖。 上曰, 此時群臣, 何至於飮酒而爭功乎? 時愚曰, 創業之初, 群臣皆是武夫, 疎於禮節, 且多·舊人, 故有此飮酒爭功之弊矣。 彙圭曰, 叔孫通之願徵魯生者, 魯邦, 猶有周公·孔子之遺風, 異於他國, 故必徵魯生矣。 上曰, 下番讀之。 在應讀自上曰可, 止野外習之。 上曰, 文義奏之。 在應釋義訖。 上曰, 興禮樂, 實是積德中事, 何待百年乎? 兩生之言, 未爲稱當, 宜乎叔孫通之以鄙儒譏之也。 時愚曰, 禮樂亦何嘗一日無也? 有父子則便有父子之禮, 有君臣則便有君臣之禮, 他皆可以類推, 而大抵此時民生, 瘡痍未蘇, 必使先爲覆育, 以待富饒而後, 始可敎之也。 然則此所謂積德, 卽是厚積仁德之意也。 上曰, 若待百年, 則高帝之後, 方可議禮樂也。 何如自初行之之爲好乎? 時愚曰, 以此時事勢觀之, 高帝之初, 只爲約法三章, 故秦之餘民, 幸而如逢陽春, 宜使之息肩起蘇而已。 遽又責之以繁文細節, 則誠非時措之宜也。 在應曰, 興禮樂, 不爲不急, 而兩生之言, 實爲有理。 孟子曰, 今也制民之産, 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苦, 凶年不免於死亡, 此猶救死而恐不贍, 奚暇治禮義哉? 彼兩生者, 其或聞賢聖之緖論也。 上曰, 參贊官讀之。 時愚讀自七年, 止大抵多襲秦故。 上曰, 文義奏之。 時愚釋義訖。 上曰, 叔孫通之禮, 亦采秦時舊法而用之乎? 時愚曰, 然矣。 旣襲秦故, 故後世亦不以善爲制禮, 稱之也。 上曰, 小學有一獻百拜之禮, 此亦可比於法酒乎? 時愚曰, 此註下有古人不過三酌之言矣。 時愚曰, 古之君臣, 情意交孚, 禮節簡易, 或有坐講之時, 而俯伏抑首之法, 則自秦爲始矣。 彙圭曰, 毛詩云, 躋彼公堂, 稱彼兒觥, 此可見古者禮儀之簡易也。 時愚曰, 豳風此章之註, 有禮野意眞之語矣。 蓋與其禮節之燦備, 曷若誠意之相孚? 是故古者, 只尙敦朴之內實, 而不取儀文之外飾者, 於此可知也。 上曰, 閣臣讀之。 輔鉉讀自上自將擊韓王信, 止輒益封邑焉。 上曰, 文義奏之。 輔鉉釋義訖。 上曰, 單于反爲閼氏之所欺矣。 在應曰, 然矣。 上曰, 白登卽高帝最困處也。 在應曰, 然矣。 當時冒頓最强, 而有以五色馬, 圍平城之語也。 時愚曰, 天子不可輕自戰代, 而漢帝以用兵而得天下, 故貴爲天子, 亦不自重而自將擊韓, 有此白登之困矣。 上曰, 若或危急之時, 則猶可自將, 而漢帝已取天下, 則只可命將出征, 而何必身自用兵也? 在應曰, 然矣。 漢高帝創業之後, 猶爲好戰, 故武帝之窮黷, 未必不由於此也。 是故王者有征無伐也。 時愚曰, 看史之法, 必考時事之善否政治之得失, 以爲徵戒者也。 上通讀二遍訖。 上曰, 太常, 何官乎? 時愚曰, 卽掌禮之官, 古有宗伯, 似與此同也。 上曰, 此縱精兵, 與前伏兵異乎? 時愚曰, 精兵, 卽前所伏奇兵之出用者也。 上曰, 見短之短字, 何義也? 時愚曰, 短卽老弱之謂也。 方今天子自將來擊, 則彼必誇張其武, 而乃反以老弱之短兵出示之者, 欲使漢輕易而來戰也。 在應曰, 左傳有楚羸誘晉者, 亦與此同也。 時愚曰, 伏見聖學, 比前秋, 顯有將就, 竊不勝忭祝萬萬。 臣於所讀自止之內, 尊君抑臣四字, 有可以仰達者。 夫君臣之分, 如天地然, 若不可乎階級, 而必須天道下降, 地氣上升而後, 爲地天之泰, 萬物以育, 四時以成, 不然則隔而爲否矣。 是故古聖王之於臣隣也, 始以情志之交孚, 終焉位職之與共, 有可問學則師之, 有可倚毗則友之, 未嘗使之趨走爲勤承順爲恭也。 觀於典謨之吁咈雅頌之詠歎, 有若分義之相忘, 而恩意之隆洽, 際會之密勿, 便是一家氣象也。 如此則安得無輸忠盡言之美乎? 之告于曰, 無若丹朱傲, 周公之告于成王曰, 無若殷王之迷亂。 夫以溫恭之德, 而何嘗有是傲也? 夫以緝熙之學, 而豈或有是迷亂也? 曰傲曰迷亂, 似不宜遽發於至尊至聖之前, 而然周公, 丁寧反復, 恒存萬一之戒, ·成王, 不惟不抑而下之, 亦且虛心警省, 惟恐此言之不聞也, 所以治敎之隆盛如彼也。 自夫六國分爭, 功利之說始行, 而於是乎有尊君抑臣之儀, 嬴秦之初, 自知棄禮義尙刑罰, 必多群下之議己也。 仍復蹈商鞅之舊習, 聽李斯之峻法, 在上者獨持崇貴之體, 在下者只守嚴畏之分, 上下隔截, 以至山東之盜四起而莫之覺也。 雖以漢祖除苛之規從諫之量, 其所以撫摩慰卹者多矣。 至於制禮, 一委之叔孫通, 而亦俗儒也。 草昧之際, 將士麤豪, 只當稍設防限, 俾不至劍柱爭功, 延致齊魯諸生, 講究先王之軌範, 而乃反野外綿蕞, 多襲秦故, 不復見忠厚之遺風, 此又漢之終遜於三代也。 猗歟我朝聖神承緖, 其於接下之禮, 至厚至渥, 具載於羹墻錄中, 臣不敢猝乍間一一仰誦, 而最是英廟朝因史官所奏, 仍有秦之尊君抑臣, 予嘗非之, 此後則諸臣無難仰瞻之敎, 此皆虞舜·周成相與之意也。 熙洽久遠之化, 式至于今, 尤宜殿下所當監法者, 伏願懋哉。 上曰, 所奏文義, 節節儘好。 其曰傲曰迷亂者, 實出於忠愛勉戒之意也, 當留念矣。 上掩卷。 命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