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승정원일기 122책 (탈초본 2512책) 철종 1년 12월 21일 무인 21/21 기사 1850년  道光(淸/宣宗) 30년

    ○ 庚戌十二月二十一日午時, 上御熙政堂。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洪遠燮, 侍讀官李彙圭, 檢討官趙在應, 檢校待敎金輔鉉, 假注書李鍾淳, 記事官金龍翼·金炳溎, 各持通鑑第二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開卷。 上曰, 上番讀之。 彙圭讀自上至長安, 止上說。 上曰, 文義奏之。 彙圭釋義訖。 上曰, 未央宮, 作於亂離之餘, 而若是其壯麗乎? 彙圭曰, 高帝懲秦之宮室, 極其宏麗, 而終至於亡, 故今見未央宮, 而怒其壯麗。 當此亂離初定之時, 宜其重民力崇儉德, 以安天下, 而蕭何不識先務, 而乃反治宮過度, 則高帝之怒, 卽亦盛德, 而蕭何不能將順其美, 乃復飭辭以對, 欲求高帝之悅也, 故史氏自有貶論矣。 上曰, 欲令後世, 無以加之, 其可得乎? 彙圭曰, 立國之初, 宮室若是壯麗, 故武帝之柏梁建章, 不啻十倍於此也。 遠燮曰, 高帝之怒治宮室過度者, 固宜矣。 爲蕭何者, 所當將順其美, 而乃反以重威等說臆對者, 殆同禦人以口給者也。 或以爲蕭何之治宮壯麗, 實爲不欲遷都之意云, 然則不以實仰對者, 亦太欠誠實矣。 在應曰, 蕭何生於戰國之末, 不學無識, 何以知古聖王崇儉之道乎? 古語云, 由儉入奢易, 由奢入儉難, 今於創業之初, 躬先儉約, 猶懼其末流之侈大, 況以壯麗示之, 則後世之人, 安知不因以爲幾倍壯麗哉? 無令有加之說, 莫曉其意也。 且蕭何置宅必窮僻曰, 後世賢師吾儉, 爲身家慮, 則何其深且長, 而爲國家謀, 則何其淺且短也? 之於漢家, 非無功業之可稱, 而此一言, 甚非所以將順君美者也。 上曰, 下番讀之。 在應讀自八年, 止敢與大父抗禮哉? 上曰, 文義奏之。 在應釋義訖。 奏曰, 劉敬之以適長公主妻之云者, 其計誠疎矣。 冒頓, 卽一禽獸之類, 則豈獨於婦翁外祖, 必思不可抗之義乎? 此必因難化之歎, 欲爲此結和之計也。 然而夏禹之征也, 以德贊之, 曰, 乃誕敷文德, 七旬有格, 若使高帝, 如大舜之爲, 則彼雖凶悍, 亦豈無歸化之日乎? 是甚可惜也。 上曰, 參贊官讀之。 遠燮讀自九年, 止欣然而笑。 上曰, 文義奏之。 遠燮釋義訖。 奏曰, 高帝之欲易太子者, 大非經法, 自夏禹家天下之後, 殷周二代未或有易樹太子之時者。 蓋太子, 國之本, 旣豫定太子, 則豈可無端而廢之哉? 今此高帝之欲立趙王, 專由於戚姬之有寵而昵愛故也。 所以大臣爭之, 皆莫能得, 而周昌則廷爭之疆, 至於盛怒, 曰期期知其不可, 曰期期不奉詔, 若是其忤旨, 而不惟不罪之, 乃反欣然笑之, 容而受之, 高帝恢弘之量, 容諫之德, 可謂卓越矣。 蓋人君之德, 莫盛於容諫, 故曰, 后從諫則聖。 自古以來人臣之納諫者, 只要君德之無過, 人君之容諫者, 俾開讜言之不諱也, 而人臣之於人君, 承順阿諛者易, 觸忤違拂者難。 此在人君之審察而辨別之耳, 故伊尹之告太甲曰, 有言逆于汝心, 必求諸道, 有言遜于汝志, 必求諸非道, 此言極爲實切矣。 何者? 人臣進諫, 每因君德之有失, 故承順者之言, 皆近於非道, 觸忤者之言, 多出於正道, 伊尹之誡, 必以求諸道求諸非道爲言者, 政謂此也。 故古之人君, 雖或拒諫, 未有不辨別其道與非道矣。 今此高祖, 亦必不知周昌之言, 非出於非道也, 然則容諫二字, 最爲人君盛德事也, 而治平之本, 亶係於此。 是以如之德, 而捨己從人, 以之聖, 而取人爲善, 聞善言則拜, 從諫弗咈。 伏願殿下, 不但以漢帝恢弘之量, 有可欽歎, 而必以···翕受之德, 克自體念焉。 上曰, 漢高帝劉敬一言, 和親凶奴, 何如是易也? 在應曰, 高帝不聽劉敬之言, 而困於平城, 故今聞其和親之言而受之也易矣。 彙圭曰, 夷狄之禍, 已自·之時有之, 故曰, 蠻夷猾夏。 古者雖有邊患, 命將出師, 但逐出境而已。 至漢則天子與之爭鋒於矢石之所, 爲等夷之國, 而結和親之約, 至晉時爲五胡之亂, 此皆劉敬, 爲無窮之弊也。 遠燮曰, 王者禦夷狄之道, 以不治治之, 叛則討之, 去則不追, 故曰, 薄代玁狁, 至于太原矣。 上曰, 家人子, 何謂也? 遠燮曰, 此下註釋, 謂庶人家女子也。 或說云家人者, 宮人名號也。 上曰, 高帝旣定太子, 則何可易之? 而如意雖賢於太子, 亦不可易也。 在應曰, 周昌果是忠直之人也。 其言期期, 而高帝欣然之, 其君臣之氣象, 可以想像矣。 夫太子, 天下之本, 本一撓, 天下皆動, 雖使趙王, 賢於太子, 何可易之也? 參贊官, 亦以爲承順, 人臣之大罪, 容諫, 人君之大德, 此言誠得矣。 古語曰, 逢君之惡, 其罪大, 蓋人臣事君, 專以承順爲計, 則將至於諂諛之境, 而雖謂之賊, 可也。 故容諫者, 人主恢弘之量也, 直諫者, 人臣苦忠之節也, 而君無過失, 臣安犯諫, 然則爲人君者, 當務無過, 何待來諫? 是故魏徵曰, 願爲良臣, 不願爲忠臣。 今臣亦以良臣之心, 深有望於殿下之不諫亦入也。 彙圭曰, 周昌廷爭之彊, 君臣之間, 貴乎相知, 周昌諫易太子, 迹其事則似不利於趙王矣。 然易樹旣不諧, 則知趙王之難保也, 而又知周昌之爲人忠厚質直, 故托趙王周昌, 此可見高帝知人之明也。 上曰, 高帝不聽周昌之言, 而後因四皓之輔翼, 不易太子, 而亦不知其張良計也。 彙圭曰, 然矣。 上曰, 閣臣讀之。 輔鉉讀自初上, 止將多降。 上曰, 文義奏之。 輔鉉釋義訖。 上曰, 天子何可以一陳豨之反, 而自將擊之也? 在應曰, 高帝以兵戈取天下, 故輕易自將也。 上曰, 慰趙代子弟者, 何謂也? 遠燮曰, 陳豨趙代漢帝, 欲收趙代之人心, 使之來服也。 故乃以此四千戶, 封趙代之四人, 則趙代諸人, 亦必擧皆聞風而悅服矣, 所以先封也。 在應曰, 昨日參贊官首尾所陳, 出於眷眷憂愛之忱, 實所感歎, 而殿下節節嘉賞之意, 溢於言辭之表, 臣於是, 承聆欽仰, 竊不勝區區之衷, 推是心爲治, 則億萬年無疆之休, 實基於今日矣。 上通讀三遍訖。 上掩卷。 命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