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승정원일기 122책 (탈초본 2512책) 철종 1년 12월 22일 기묘 15/15 기사 1850년  道光(淸/宣宗) 30년

    ○ 庚戌十二月二十二日午時, 上御熙政堂。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林肯洙, 直提學鄭基世, 侍讀官李彙圭, 檢討官趙在應, 假注書李翔峻, 記注官朴賢楷, 記事官金炳溎, 各持通鑑第二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開卷。 上曰, 上番讀之。 彙圭讀自十一年軍, 止遂夷三族。 上曰, 文義奏之。 彙圭釋義訖奏曰, 韓信善於用兵, 號稱兵仙, 若使一入戰陣中, 縱其手分, 則如蛟龍之得雲雨, 不可復制, 而且是時, 高帝已老, 韓信之死, 必在其後, 成敗之數, 未可知也, 而欲反未及, 反爲一力士之所縛, 計不得施, 而身遭大戮, 蓋天命有在, 無容人力於其間, 雖善於用兵, 亦何能爲哉? 然誅止其身, 宥其子孫, 使存其祀, 則功罪相當, 刑賞得宜, 夷及三族, 不復血食, 非所以待功臣之道也。 上曰, 若用蒯徹之計, 則高帝不可以得天下矣。 豈非天耶? 彙圭曰, 然矣。 漢之所以得天下, 皆之功也, 觀其距蒯徹之計, 可知其天數, 非人力也。 上曰, 下番讀之。 在應讀自上還洛陽, 止上曰置之。 上曰, 文義奏之。 在應釋義訖奏曰, 蒯徹不過當時之一辯士耳, 雖然猶能不背其本, 此可謂臣各爲其主用職, 比之於丁公之來謁, 其善惡之分, 不啻相遠也, 丁公受戮之事, 已有先儒之論, 而高帝初政, 先以大義斷之, 使天下後世之爲人臣懷利忘義者, 有所知懼, 其慮事之遠, 甚爲欽歎也。 彙圭曰, 觀蒯徹之時, 知有高帝, 則非忠於所事者也, 人臣事君之道不可如此也。 上曰, 參贊官讀之。 肯洙讀自初上之擊陳豨也, 止拜爲都尉。 上曰, 文義奏之。 肯洙釋義訖奏曰, 今日自止, 卽··就擒之事, 別無文義之敷衍仰達者, 而則自失職之後, 常懷怏怏, 誘陰附, 及形畢露, 幸之臣也, 高祖未嘗有負於渠, 而爲所誘, 自立劫略, 論其罪則有浮於也, 則徵兵不赴, 始緣疑懼, 終欲往謝, 亦出分義, 但不誅扈輒, 卽其罪也, 而亦不至·之甚也, 大抵此輩, 俱以不學之武夫, 偶徼一時之功, 坐致列侯之位, 不能善處功名, 遂陷悖逆, 渠所自取, 固不足論也, 高祖之得天下, 實藉三人之力, 而及夫成功, 次第就戮, 以寬仁豁達之度, 未能全保功臣, 亦可謂高祖之歉德也, 昔宋太祖石守信等, 盃酒一堂, 釋去兵權, 俾上下渙然無疑, 竟得全保, 漢祖此擧, 恐不及於宋祖之雍容也, 然宋祖自在軍中, 不廢讀書, 至曰開卷有益, 此實鑑戒漢祖之事, 有此處置之得宜也, 臣於日前召對, 以先儒看史法, 有所陳達, 伏願殿下, 每於前代得失之際, 推看其處事之如何, 遇不善處, 則必思其善處之道, 遇善處之事, 則輒思其取法之道, 有若親履其境, 毋或放過, 自然智益明而學日進, 推及事爲, 實效自著矣, 懋哉懋哉? 基世曰, 韓信·彭越, 雖曰反形已具, 兩人之功, 於漢爲大, 以而言之, 則迎, 可以贖自王失期之罪, 以而言之, 則不聽扈輒之反謀, 以此觀之, 豈眞有反心哉? 當其楚漢未決勝之時, 爲漢則漢勝, 爲楚則楚勝, 專在於·兩人擧足之輕重, 而終始輔漢, 首建大策, 竟未能全保者, 實爲漢祖之歉德矣。 史論有曰, 呂后成之, 然則·之不能全保, 恐非漢祖之本意也。 上曰, 善爲辭令, 而高帝之釋罪, 亦義其爲主也。 肯洙曰, 然矣。 彙圭曰, ··黥布之死, 皆所以自取, 然惟彭越, 最爲無罪, 惟不斬扈輒, 是爲罪案, 欒布, 一使人, 自齊初還, 國事大非, 故主云亡, 將傳使命於何處, 惟不避鈇鉞之誅, 勇往直前, 冒死奏事, 想其爲人, 直秋霜烈日之不可犯, 當此之時, 亦有此等人物, 與田橫島之五百義士, 同一氣節, 豈不壯哉? 在應曰, 欒布, 烈士也, 當此之時, 雖無逮捕之詔, 擧懷禍及之懼, 莫敢收視, 況詔令如是其嚴, 而乃挺然獨出, 判一死不少畏避, 其義氣豈不壯哉? 至以高帝言之, 不惟不罪, 又從而官之, 使天下之爲人臣者, 觀感而興起, 其豁達之度, 於此尤可以見, 上下之間, 俱得其當也, 上曰, 閣臣讀之。 基世讀自陸賈時時前說, 止號其書曰新語。 上曰, 文義奏之。 基世釋義訖。 奏曰, 陸賈之前說詩書, 卽漢興以後初有之擧也, ·逆取云者, 大爲後世之所譏議, 先儒有言曰, ·順天應人, 未聞其取之逆也, 秦漢之際, 習亂旣久, 遂以逆取順守爲當然, 至竝與·而誣之矣。 此言果得當矣。 高祖以馬上得天下, 罵儒溲冠, 不事詩書, 而陸生前說, 以一言而開悟者, 卽由於寧可以馬上治之之語矣。 此正偃武修文之時, 而高祖以恢弘之度, 嘉納陸生之說, 著述篇章, 每奏稱善, 漢興以後, 儒風復振, 未嘗不權輿於此, 蓋人君, 先知古今成敗歷代治亂, 然後可以寓鑑戒之資矣。 在應曰, 成敗之國, 人君所當鑑戒也, 成固可監, 敗不足監, 然而古語云, 善惡皆我師, 善者取法之, 惡者懲戒之, 此豈非師乎? 曰, 與治同道, 罔不興, 與亂同事, 罔不亡, 是故人君, 於成敗治亂之跡, 不可不深加省察也。 上通讀二遍訖。 上掩卷。 命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PC버전 ]